2017年最震撼我的经历是,在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了世界冠军柯洁后,公布了AlphaGo的50盘自战对局,当中的许多下法都超越了目前人类对围棋的理解,以致中国的围棋世界冠军时越惊呼:“这是来自遥远未来的棋谱!”
遥想一个世纪之前,天才少年吴清源在面对本因坊秀哉的世纪对局中,下出了“星、三三、天元”的布局,每一步在当时都是“禁手”,被当时的围棋传统势力认为是对本因坊秀哉的大不敬。然而,新布局的浪潮也由此揭开,围棋进入了一个空前解放和繁荣的时期。
历史何其相似,只不过,这一次引起革命的不是天才个人,而是科技。被革命的不止是围棋,还有我们整个人类对自己的认知。作为一名从十岁开始自学围棋的爱好者,虽然完全无法领悟AlphaGo棋谱的妙处,但认真地打了几局棋谱后,依然有当年看到吴清源布局时的震撼感。
而作为一名学习领域的创造者,我也在思考:未来如何变化?未来的学习如何变化?我们应为未来做怎么样的准备?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了,先让我们来看看两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
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在十八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是80到90年,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人均寿命,你在大学学到的知识足够用两辈子。到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知识更新的周期是三十年,你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勉强够你用到退休。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知识更新周期是5到10年,八十年代,部分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到了这个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已经缩短为2到3年,也就是说,你在大学入学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是就要考虑更新了。毫无疑问,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下去,未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将不会以年为单位,而会以季度、甚至是以月为单位。
第二个趋势是
人工智能的兴起
。2016年3月和2017年5月,AlphaGo分别战胜了李世石和柯洁这两位世界冠军。在围棋这项最复杂的博弈游戏上战胜人类,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式登上时代舞台,也预示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在最近一份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称,随着科技进步,未来全球将有3.75亿人面临重新就业,其中中国占1亿。报告分析了11个行业大类,其中那些在可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部分岗位需求将下降明显,而涉及到创意工作、技术类工程师、管理类以及社会互动类的岗位需求增长明显,因为机器还无法在这些领域取代人类。例如,在创意人员(艺术家、设计师、娱乐业从业者、媒体工作者)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85%,而教师大类中,中国的岗位需求将增长119%。
这两个趋势的出现,预示了未来的学习将会有巨大的变化。
首先,
未来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学习
。我们的人生不会再划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截然分离的阶段,在工作的同时进行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常态。
其次,
未来的学习将是碎片化场景下的深度学习
。一方面,我们离开了学校之后的学习场景是碎片化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我们不再有整天甚至整年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上下班途中或者晚上和周末进行的。而学习的来源也是碎片化的,我们会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除了传统的图书外,还会有微信公号的文章、视频或音频课等等途径。而另一方面,技术的兴起为我们的学习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能被“记住”或容易被“流程化”的知识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我们的学习必须要走向深度,走向理解、整合、设计和创造
。因此,如何通过碎片化的学习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知识管理和学习过程管理的能力,将成为未来学习者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人工智能的兴起将带来学习内容的改变:
未来的学习将回归到人的本质
。那些机器还无法替代的知识和能力,如
想象力、创造力、爱和连接的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
等,将成为未来学习的核心内容。这些知识和能力,恰恰是传统教育很少能提供给我们的。学习内容的变化,也意味着学习形式的改变,这些知识和能力无法用死记硬背和反复操练的方式习得,我们更多地需要通过实践、对话和反思来学习,这意味着实践学习和社群学习将是未来学习的基本模式。
最后,这一切将带来学习目标的改变:
未来学习将以追寻意义为导向
。目前的学习是以谋生为导向的,专业学习的目标是为了未来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它将人置于工具的位置,也将人置于被人工智能淘汰的危险境地。可喜的是,正如同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的双手和双腿,科技革命将带来人的更大解放——精神的解放。在未来,我们期待人们不再焦虑于生存,而更多把精力聚焦在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说过,追寻人生意义有三种途径:体验、创造和受苦。那么,学习至少能在体验和创造上面为意义的追寻提供协助,这也意味着
自我认知
将成为学习的核心能力和动力。
简而言之,未来的学习将和今天的学习大不相同,未来学习将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
意义、本质
和
深度
等。而作为一个学习的创造者,也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实现这些未来学习的特性。
如何设计应对未来的方案?任何创新都是已有事物的重新组合,所以,你不需要重新创造,而需要更聪明地寻找。如何更聪明地寻找?可以尝试两种思维:
圆形思维
和
平行思维
。
圆形思维
圆形思维将世界的发展看成一个螺旋发展的过程。过去繁荣过而又没落的,可能在新的环境下重新繁荣。一个例子是“匠人制造”,在农业社会,人们使用的制品都是由不同技能的匠人所制作,工业社会后,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匠人的劳动,人们用更低的价钱取得了更好的产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性文化的兴起,人们又再一次回归匠人精神,愿意花更高的价钱去购买限量的匠人作品。
回到学习领域。人类社会最早的学习模式是师徒制和私塾制,一个老师带领一小群学生学习,这也是孔子和苏格拉底采取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培养聪明人的模式,但工业革命不需要太多聪明人,相反,它需要的是“刚好够用”的人:有基础识字算术技能并且“听话”的工人,于是,私塾这种教育模式就因为“效率低下”而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教育制度,它基于普鲁士人的教育体制为蓝本:根据基于年龄、学科要求设立的教学大纲,适龄儿童坐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分科目在教室教学,通过考试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合格学生准许毕业并投入到劳动力市场。
到了信息革命的今天,这套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它无法有效地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品格。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学习有没有可能回归到师徒制的模式呢?
我相信这有很大的可能性,目前兴起的学习社群可以看做一个开端。只是目前的学习社群还太”平“,只有两个层级:老师和学员。一个更有效的学习社群,应有不同水平、不同参与程度的成员,例如,除了老师和学生外,还应该有教练、组织者、资深学员等等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形成一个成长序列,高级身份的成员可以引导低级身份成员,同时自身获得经验后可以成长到更高一级的身份。这样的模式可以让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员的学习体验达到最大化,而且沟通软件和协作软件的发展使得这样的社群协作学习成为可能。到那时候,学习社群可以进化成为一个更为规模化的师徒制。
平行思维
让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思维:平行思维。一个地方或行业的发展,可以从那些更早受到未来冲击的地方或行业中找到模式。有人说,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和印度的后天,又或者,今天的硅谷,就是一个月后的中关村,说的就是这种平行性。
对于学习或者教育,我们可以从商业领域的变迁找到灵感。一百年前,商业领域面对的也是一个变化不那么急剧的世界,那时候的管理思维是计划控制式,由管理层制定战略和详细的计划,再交给基层执行。管理过程追求的是效率,而不是灵活性。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顾客可以选择他想要的任何一种颜色,只要它是黑色。”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效率至上(而忽视顾客需求变化)的精神。当世界开始急速变化后,这种商业思维成为恐龙,既笨重且迟缓。于是,精益思维走上舞台,福特让位给了丰田,美国制造输给了日本制造,精益生产、精益创业等方法论开始成为主流的商业方法。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软件开发模式的变迁。以前的软件开发(也包括产品开发)模式是“瀑布流”模式,也就是从需求到设计,从设计到编码,从编码到测试,从测试到提交这样的流程,每一个开发阶段全部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整个过程长达一年甚至多年。显然,当环境急剧变化时,一年前的规划到一年后产品上市时可能早已过时。于是,敏捷开发模式作为解决方案被推上舞台。敏捷开发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周期性迭代,也就是说,敏捷开发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每个开发周期都不会很长(通常是1-4周),并且开发周期是固定的。一个周期的开发结束后,马上将产品投入到用户测试,并根据用户的反馈及时调整开发的方向和进度。
这是一种更灵活的行动方法,因此也更能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总体来说,商业思维和软件开发都经历类似的变迁:从计划走向灵活。如果学习领域未来也要走向更灵活的模式(这极有可能发生),那么,“精益”和“敏捷”的思想可能会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社群化的敏捷学习
综合这两种思考,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未来学习的方案:
社群化的敏捷学习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以社会身份建立社群
,如:学习者、教育者、设计师、父母等,因为有共同的社会身份,因此社群成员便有了共同的学习内容。
-
社群由不同水平的成员组成
,包括:老师、教练、老手、新手等。同时,
社群允许不同程度的参与
,例如,发起人、参与者、观察员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时间精力灵活选择自己的参与项目和参与身份。
-
社群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项目
。一个学习项目聚焦于一个可在短期内(例如:一个月)解决的“问题”,项目发起人发布项目,并聚集感兴趣的成员共同学习。
-
学习过程创造的知识将收纳到每个学习者自己的“
个人心智
”(一个在线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学习者通过发起和参与不同的学习项目,逐渐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人心智。
以上只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如何验证它的有效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方案做成实际的学习产品,提供给用户体验,看看它是否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
作为一个教育创新团队,我们正在设计面向未来的学习。我们创建了一个学习实践社群:
慢学校
,引导学习者进行社群式的协作学习,创造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学习社群中进行了三个月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用户反馈:
在一个包容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及建议,我感觉特别的自在。
每个人都愿意去倾听,并即使给到讲述者反馈,我感觉被倾听、被看见,是一种特别珍贵的事情。
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小团体做出贡献,特别喜欢大家抛出一个观点,又被另一个观点反驳,再提出一个论点来论证,有点像“辩论赛”,这样子反反复复的碰撞,让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之前的认知都有了新的角度,我感觉特别焕然一新。
接下来,我们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我们的未来学习实验中来。你可以是学习的实践者,也可以是学习的设计者或创造者,又或者仅是一名对未来学习感兴趣的关注者——不管你的身份如何,我们都为你设计了合适的参与方式:
一、成为慢学校学员
如果你是一位学习实践者,并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邀请你加入慢学校。
慢学校是一个付费的在线学习社群,专注于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工具、方法和社群协作环境,让学习者成长为一个自主的知识探索者。我们希望聚集起一群不那么焦虑的人,共同进行一些不那么匆忙的学习,去追求那些更根本、更长远的知识。目前慢学校正在招募第二期同行者,如果你有兴趣,欢迎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付费加入。
二、成为创新者社群成员
如果你是一位
学习领域的创新者,包括教育研究者、创新教师、教育创新机构成员、学习设计者、学习社群运营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