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超3600只个股上涨! ·  22 小时前  
四川商务  ·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万亿美元 ·  昨天  
贵州药监  ·  服务业继续发挥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 ·  2 天前  
贵州药监  ·  服务业继续发挥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 ·  2 天前  
钱眼  ·  冲上热搜!刚刚,彻底“杀”疯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历史钩沉 | 鞍山钢铁厂:工业时代的钢铁记忆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1-25 19:00

正文

文 · 本刊记者 曹婷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12期

位于辽东半岛的鞍山市,以丰富的铁矿资源和钢铁产业闻名全国,城市发展与钢铁产业紧密相连,又称钢都。当地的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所属企业,以下简称鞍山钢铁)创造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史的无数项第一,第一炉钢水、第一炉铁水、第一炉焦炭、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卷带钢卷……为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振兴和辉煌成就。
鞍山钢铁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虽然经历了多次变革重生,但第一代钢铁工人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啃硬骨头、涉险滩、建新功、立新业的精神风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鞍山钢铁原厂区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早期建筑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留下的工业时代钢铁记忆,凝聚的艰苦创业精神,仍在激励感染后人。


钢铁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鞍山钢铁厂是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新中国最早的钢铁生产基地。
1948年,鞍山钢铁的生产基地千疮百孔,生产能力几乎为零。面对生产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老一代鞍钢人挺身而出。工人们陆续返厂,清理瓦砾,恢复生产,厂区内掀起了一场“献交器材运动”,鞍山市和厂区职工捐献了1000多种器材。厂区集合众智,工人因陋就简,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使部分车间恢复生产。
正式开工前,鞍钢完成了两个“第一”:
1949年4月25日,第一炼钢厂2号平炉首次出钢。
1949年6月27日,炼铁厂修复后的2号高炉提前1个月零3天流出了第一炉铁水。
鞍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企业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初轧、成材整个生产系统基本形成,已经具备全面开工生产的条件。
1949年7月9日,鞍钢2万多职工齐聚在“大白楼”——鞍钢机关办公大楼广场上,庆祝开工生产。
“一五”时期,鞍山钢铁厂建设了现代化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炼铁厂的七号高炉,被称为该企业的“三大工程”。这是一项宏伟的建设计划,标志着鞍山钢铁厂跃居具备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开启了全国钢铁业新发展局面。
鞍钢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馆里“品牌鞍钢”展厅里陈列着几个锈迹斑斑的老零件,就是那时从南京长江大桥检修拆换下来的几段钢材,鞍钢人称为“争气钢”,它们记录了鞍钢生产优质桥梁钢的光荣历史。
1956年,新中国决定建设南京长江大桥。当时,国家还没有一家钢铁企业能够生产出符合大桥建设要求的钢材。“面对困难就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时任鞍山钢铁半连轧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杨方泰说。
当时,研发团队在炼钢、初轧到半连轧各个环节上进行无数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一套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桥梁板生产工艺,生产出了6.6万吨优质桥梁用钢材,用于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此后我国众多标志性桥梁工程都有“鞍钢制造”的身影,直至今日,鞍钢优质钢仍广泛用于港珠澳大桥、沪通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鸭绿江大桥等重点项目。
随着技术迭代升级,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厂区大量老设备更新换代,陆续停用。鞍山当地政府和鞍钢集团协同合作,全面开展工业遗产调查梳理,一大批历史文物得以完整留存。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首批11个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鞍山钢铁厂”正式被认定。   
“鞍山钢铁厂”工业遗址的北部备煤作业区门型吊车
据介绍,“鞍山钢铁厂”工业遗址包括昭和制钢所运输系统办公楼、井井寮旧址、烧结厂办公楼、东山宾馆建筑群、北部备煤作业区门型吊车、建设者(XK51)机车车头、老式石灰竖窑、2300mm三辊劳特式轧机、401号电力机车、1100轧机、1150轧机、“鞍钢宪法”等。
“不忘来时路,便是这些老物件存在的意义。”鞍钢博物馆馆长吴峥介绍,老厂房和设备承载着前辈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史,它们不是冰冷的钢铁和砖石,而是鞍钢人甚至鞍山人的情感寄托、精神维系。


“英雄”辈出

走进鞍钢博物馆,一楼大厅迎面是一幅高8米、长36米的巨型浮雕墙,名为“钢铁之魂”。墙上镌刻了以孟泰和王崇伦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批工人群像。
人称“高炉卫士”、劳动英雄的孟泰,是我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1948年,50岁的孟泰进入鞍钢工作。恢复生产需要修复高炉,修复高炉又缺少器材,怎么办?
孟泰自愿搞起了回收修复废旧器材的工作。他跑遍十里厂区,日夜搜寻挖掘器材,把这些捡来的“宝贝”擦干净,涂油抹漆,分类摆放。几个月下来,他收集的废旧器材大大小小有上万件,就把这些器材专门放在一间破旧房子内,工人们亲切地称为“孟泰仓库”。当时炼铁厂修复3座高炉,用的管道系统材料全都来自“孟泰仓库”。
鞍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王沙沙介绍,老一辈劳动模范孟泰不仅是艰苦奋斗的英雄,还是刻苦钻研的技术模范,著名的“孟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来在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在一线生产中,他对高炉上密如蛛网的1000多根冷却水管线了如指掌,总结出一套高炉循环系统维护操作法。除自己实现60多次重大技术革新外,他组织带领一大批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工作。
1964年,孟泰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那一年他已经年过六旬,仍然坚持不脱离劳动一线,亲手建立了“孟泰储焦槽”,每年为国家节省成千上万吨焦炭。改进热风炉底部双层燃烧筒,比原来的单层燃烧筒提高寿命近百倍。研制成功冷却箱串联技术,使高炉用水量一举节约30%。
另一位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先后14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被称赞为“青年的榜样”。在鞍钢博物馆内,矗立的一座操作工具装备的工人铜像就是王崇伦和他的万能工具胎。
据介绍,王崇伦“一五”期间,改进了机加工车床8种工、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他刻苦钻研发明的“万能工具胎”,在同时间的赛跑中不断创造奇迹,仅在1953年一年里,就完成了4年零17天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53年,王崇伦被评为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当年团中央致信王崇伦,对他荣获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表示热烈祝贺——“你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的优良品质。你这种积极的劳动创造精神,是鞍山市和全国各地青年工人学习的好榜样。”
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李超……在鞍钢博物馆的英雄鞍钢展厅,一面厚重的钢板墙上,镌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万名鞍钢劳模的名字。
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聂振勇介绍,鞍钢是个英雄劳模辈出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涌现出各级劳动模范9800余人次,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24人次。老一辈先进典型群体,引领激励后人,既是鞍钢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也是鞍钢人的自豪。


永续传承

鞍山市五一立交桥东侧的一栋三层红砖建筑——井井寮旧址,成了城市网红新地标,经常有市民、游客到这里拍照打卡。
井井寮旧址是鞍山钢铁厂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始建于1920年的井井寮旧址,百年来历经地震、冻融等自然灾害,其内部结构、内外檐装饰、屋面屋架均受到严重损坏。2021年,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旧址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的形式、材质、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修缮,参考历史资料,还原原有建筑风格特色。   

正在修复中的井井寮
“修旧如旧,老建筑焕发新生!”“见证时光的流转,也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修缮的井井寮旧址得到网友一致好评。井井寮旧址保护修缮工程项目指挥部成员仲华说,老建筑保持原有风格,才是恢复原来的面貌,所以整个建筑物做的都是恢复原样。
修旧如旧是鞍山钢铁厂工业遗产的保护理念。据介绍,鞍山钢铁厂遗址占地面积大,保护修缮是一项重要工作。
记者从鞍钢集团了解到,该集团按照“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及“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对规模较大、不可移动文物划定保护范围,设置醒目标志和监控系统。对已面临危险的工业遗产,则制定合理保护修缮利用方案进行抢救性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风貌。对可移动文物实行入库集中保存,统一收藏于鞍钢博物馆,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融合。
据介绍,鞍钢集团留住“工业乡愁”后,打造学习阵地,发挥实用价值,开发工业旅游,工业遗址群不再是冰冷的建筑。
比如修缮和丰富孟泰纪念馆、雷锋纪念馆以及鞍钢工程发展重机公司厂史馆,让鞍钢职工和游客在参观中更多了解那一段锻钢的历史;把研究所和烧结厂办公楼等继续作为办公场所;结合保留典型高炉厂房设备及生产流程等,打造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线的“钢铁之旅”工业旅游线路,展示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等。
如今,鞍钢红色钢铁之旅工业旅游基地已经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线路丰富为“钢铁之旅”、百年沧桑、英模文化、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同时汇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业遗产保护基地、研学基地、科普基地和矿山绿化复垦基地等资源,使鞍钢红色钢铁之旅工业旅游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旅游体系。
“保护、修缮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鞍钢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才能更好传承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淀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激励新一代青年。鞍钢集团鞍山区域各子企业将继续挖掘工业遗产历史价值,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推动鞍钢红色文化创新发展,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积聚奋进力量。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