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多部门将出台举措 ·  18 小时前  
政事儿  ·  王焕清已任广州市委常委 ·  昨天  
学习大国  ·  “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 ·  2 天前  
半月谈  ·  好消息!这笔钱涨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你是那么平凡,又那么值得被我认真写下”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2-18 07:30

正文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3期内容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勇曾在校门口看到,一名学生抱着大大的玩偶来上学,兴奋地说:“这是送给同桌的生日礼物。”“可是很多学生都不记得父母生日。”赵勇心里琢磨,一头是身处青春期的孩子,一头是终日忙碌的家长,如何让爱意在两代人之间顺畅流淌?和同事讨论后,赵勇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特别的假期作业——写亲人小传。

“你是那 么平凡, 又那么值得被我认真写下”

“从田间农作、挑灯夜读的学生,到乡间教书的青年,到整日为家庭劳碌的妇女,再到世上最幸福的老人,我的姥姥,你是那么平凡,但又那么值得被我认真写下。”这是山东大学附属中学2023级4班学生张语希为姥姥写的传记《一生向阳》的前言。

70多岁的姥姥头一次接受“采访”,很是羞怯,叮嘱着“别写我真名了”。“姥爷什么品质打动了你?”“我妈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张语希逮着空儿就提问。

随着尘封的记忆被渐次打捞起,张语希开始听到崭新故事。“恢复高考后,姥姥考上中专。她的父亲不太放心,要去学校看她,天不亮背上干粮就走,晚上才到。第二天下午,她的父亲就又要回去了。见父亲的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路尽头,消失在太阳沉落的地方……”那时,老人家说出一句“父母对我的爱,终生偿还不完”,深深打动了张语希。

洋洋万字的小传里,处处是姥姥对孩子们的浓浓爱意。在张语希的记录里,姥姥“纵容”孩子爬树摘柿子的欢笑声,知了放进油锅的刺啦声,缝纫机的哒哒声,都凝结成动人的文字,让家人们一遍遍回味。

张语希的母亲王璐还主动写了后记:“孩子写这篇小传,就是希望将我母亲心怀梦想、努力追求知识的精神传承下去,将乐观的态度、与人为善的品质传承下去。她向我们证明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抓住机遇,勇于拼搏,就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图片由AI生成

张语希利用电脑为传记排版,不仅设计封皮、目录,还扫描多张照片,插入文稿。“定稿那一刻,心中涌动的温暖立马溢了出来。”张语希说。

十几岁的学生触碰到亲人的峥嵘岁月后,用真心作针脚,将情感化作细腻而坚韧的线,最终织成温情满满的绸缎。“妈妈也有英文名呢”“老周靠自己的本事买了全村第一辆轿车”“她请一家人吃饭,庆祝自己拿到了执业证,立誓做个好律师”……翻看学生写的小传,对父母的爱随处可见。

一些学生猛然意识到,妈妈不仅是“每天给我做饭吃的妈妈”,还是医生,是教师,是对社会上有用的人,是会唱歌、能弹琴、有自己追求和爱好的人。原来,学生“躲着”父母走,现在则主动预约父母接受采访的“档期”。“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你小时候爱学习吗?”……有的学生在提纲上列了40多个问题。

两代人之间的心结,也在沟通中解开。一名男生在小传中写道:“原来,父亲第一次冲我发无名火的那天,是工作出现巨大变故,但他不好意思跟家里人说。”

“学习爱”也“爱学习”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中,有要求学生学习新闻采写和传记写作的教学内容。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将其整合起来,让“写亲人小传”成为学生的学科实践。

受访语文老师说,有的学生写作缺乏优秀素材,对生活观察体验不够到位;有的学生堆砌辞藻,内容脱离实际。近年来,新课标提出自主写作要求,倡导扎根生活写作。学生写亲人小传时,正好可借助记录亲人故事,思考如何写作。

放暑假前,该校会分别给家长和学生开“亲人小传推介会”。面对家长,老师强调“请拿出时间和耐心,尊重孩子的采访,平等地交流”;面对学生,老师嘱咐“这份作业不打分,要有描写,要生动,要把自己当传记作家一样来写作,可以进行合理的文学加工”。

有的学生两个月里反复打磨文字,几易其稿;有的学生在小传扉页上写上“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姥爷”;有的学生把自己的网名编成出版社名,像模像样地写上“某某出版社第一次印刷”;有的专门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平凡的世界》,学习其中的描写手法;有的拿出压岁钱购买地方志,“恶补”当地风土人情。开学后,学生拿回来的亲人小传少则五六千字,多则数万字。

有了人情味和趣味,语文教学更生动。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波说,学生透过亲人的讲述,洞察社会的变迁,了解各行各业的苦甜,极大丰富了校内语文教育的内涵。

有受访老师举例,一名男生为更好地形容母亲,特地从《诗经》中摘出几个词语放到小传里。开学后,他拿着这些词来“考”老师,看到老师一时语塞,男生得意地笑了。也许是“问”住了老师,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大增,此后经常和老师交流分享诗词典故。

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愈发凸显。每年10月,在学校集体举办的“十四岁生日庆典”上,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亲人小传作为礼物送给家人,很多家长读后流下热泪。

我的作业我做主

赵勇介绍,“写亲人小传”是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整合渗透地方课程的一个缩影。目前学校开发了包括“写亲人小传”在内的中小学项目式学习363个。

在设计项目时,该校鼓励学科老师秉持“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的基本原则。“以前仅简单传授知识点,现在则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赵勇说,项目式学习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让孩子拥有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

由“教师教”变为“学生学”,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探究,课堂渐渐活力四射。赵勇说,有一次学校筹备“十四岁生日庆典”,现场需要使用火炬,老师鼓励低年级学生搞发明。一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搞懂了燃烧的条件、火焰温度分层等知识,还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班里开了一场“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会”现场,有学生打趣道:“以后你的孩子给你写小传时,你可以告诉他这个故事。”

采访札记
现实中,不少父母难以用平等的方式与子女分享人生故事,很多子女也不了解父母的往昔人生,无法正确理解父母的观念和思想,由此产生代际矛盾。“为亲人立传”是一场鼓励孩子同父母平等交流的可贵尝试。父母主动分享,是与孩子构建和谐代际关系的契机。通过采访亲人,孩子能理解父母所思所想,并从其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不仅能增进感情,也有利于传承文明家风。
半月谈记者: 张力元
原标题《假期作业:为亲人写小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