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贡民间,有这样一说——4年前,张伯卿公馆“一步登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因为那是一栋混搭了多种建筑风格的洋房。
张伯卿公馆通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历时8个月全面维修工程收工,“罗马楼”昔日风姿重现。
“罗马楼”一砖一瓦一木都是令人敬畏的文化瑰宝。大修期间,记者走近它,从中感受了一次古建筑的时空对接,堪称一场大开眼界的视觉之旅,一次触摸盐都文化的心灵之旅。
这栋位于贡井张家花园内的洋房,被人们俗称为“罗马楼”,缘于其建筑设计中揉进了传统中式、罗马式拱卷、拜占庭式结构、哥特式尖拱、巴洛克式曲线、洛可可式装饰等东西方多种建筑基因,并进行了变形,成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成为“协同自然、中西合璧”的建筑经典,在全国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物、文化、历史和建筑学研究价值。
脚踩张伯卿公馆底楼正厅红、白、青三色相间的水磨石地板,精工细作的拼色卷草纹,令人惊叹,这是自贡历史上最早的一块水磨石地板。
继续踱步走廊,文物维修服务项目部施工员林夕正在“罗马楼”工地进一步查看建筑柱础部分的石雕冲洗情况。二楼门窗雕花的喷漆工人正在进行最后的细节检查……
8月上旬的一天,记者随张伯卿公馆文物维修专家组一行,走进位于贡井张家花园内的“罗马楼”,热火朝天维修了8个多月的张伯卿公馆,现在终于安静了下来。曾经斑驳糟朽的木柱、部分坍塌的顶棚、被白蚁蛀空的木质门窗等构件,都已经按传统工艺重新维修。
“因该建筑在历史上多次被用做各种用途后,内部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修复着手就异常艰难。”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江波告诉记者,本着尊重历史、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方针,2016年底,庞大而细碎的工作一一展开。但怎样才能清理出“罗马楼”的原有面貌,成为棘手难题。
工程启动之初,维修团队——具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的浙江省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首先要做好的便是保护措施,按照同材质、同工艺、同做法、同形质“四同”原则和最小干扰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护文物构件。
始建于民国12年(1923)的张伯卿公馆,历时3年,耗白银4万两,原系贡井籍官绅张伯卿的私人宅邸,由四川德阳名士黄秋帆按重庆德国领事馆式样仿罗马建筑设计,四川著名工匠杨锡三建造。由于张伯卿公馆主楼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已成危楼。砖木结构的建筑,多处柱子、墙身抹灰脱落,由于排水不畅,墙身多处有渍并长有杂草、灌木。编壁吊顶抹灰层脱落,内部梁架结构受潮、糟朽等现象严重,门窗等部分装饰构件多数残破。
“一身重病”的罗马楼,当数屋顶的损毁最为严重。因年久失修,雨水长期侵蚀,整个建筑屋顶几乎全部糟朽。“着重在防水上下功夫,考虑到承重问题,对整个屋顶木要结构规格进行升级,全部采用老木料,防止缩水变形。” 贡井区文管所项目负责人张自远介绍,为了能满足古建筑维修的“四同”原则,屋面檁子和椽子全部被编号后才进行拆除。更换掉朽木以后,再按原来的结构一一复原。而新购的木材,全为老木料。为了防潮、防腐和防风化,木材还全部经过了防虫药剂浸泡、喷涂和注射等处理。重新更换的檁子和椽子,样式和材料被要求严格按旧物制作。
对于颇受外界关注的楼体颜色,此次维修采取砂出最底层基色复原的方法,细致到用不同时期老照片进行比对。如今上墙的铁锈红与乳白相间的颜色,由工程部和专家组根据原基层颜色推测而出,正是当年“罗马楼”竣工时所呈现的颜色。
轻抚岁月的尘埃,撩开陈年的蛛网,“罗马楼”最具价值之一的“灰塑”装饰在此次大修中渐露庐山真面目——
楼上楼下14间屋内,间间顶棚有灰塑,无一重复。其中不仅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文,每一间屋的寓意都不同,而且涵盖了“中西文化”。
“表面开裂、开口、粉化严重。大风天气及浸水情况下,不碰都会掉落。”担任此次“文保”工程技术顾问的李华礼,对灰塑部分颇有研究,在他看来,如果要仿照做出原形,较为容易。但要将其完整的构件保留在建筑之上,却成为此次修缮施工内部工程中最大的难点。
清理之初,面对积满灰尘、残损破败的顶棚灰塑,大家几乎看不出原有图案和形态。工匠们站在高凳上,躬背弯腰,或仰头清扫,克服肢体极易疲倦和灰尘掉进双眼等重重困难,最终一点一点打理出来。
当一组造型为狐狸、鹦鹉、兔子、向日葵、猴子的灰塑,在底层北后方一间屋内的顶棚上清晰地呈现,专家组着实被惊讶到了,大家推测,这极有可能是主人想表达“福荫子孙”的憧憬。
清理难,修复与重塑同样考验着工匠们的手艺。难度在于传统灰塑的工艺太复杂。
灰塑,即将生石灰煮熟,浸泡10至20天,充分去除杂质后,提取纯石灰,俗称“洗灰”;到一定粘度后,用多少取多少,按适当比例添加桐油、炉渣、糯米浆,以弹得如发丝的麻筋等原材料调和,人工反复捶打,直至适合造型的粘稠度。
“考虑热胀冷缩原理,塑型后必须反复经历开裂过程,补水、收水5至6次,等干透后才能上色。”李华礼向记者细解传统灰塑造型繁杂工序,“一次只能做一寸,通常一个造型前后得花上20来天!”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卿公馆收归自贡市人民政府所有。1955年,市政府根据人民代表提议,将张伯卿公馆所在的“张家花园”定名为贡井人民公园,供群众游览;“文化大革命”中,张伯卿公馆改做机关办公,“文革”后维修,于1978年重新对游人开放。后又被用做多种用途。其间,有过人为的破坏和虫害。白蚁侵蚀,雨水浸泡,门窗木雕发生糟朽。
此前早有研究发现,门窗木雕是“罗马楼”中西合璧建筑最具价值的看点之一。
“每扇副窗雕花的图案都不同,既保有传统工艺,又突破了传统工艺,表现出民间生活的气息。”对于江波、刘亮晖、宋良曦、陆坚、程龙刚、孙大志、曾新等专家组成员来说,修复工程无疑也是一次难得的文物研究过程。通过对一幅一幅图案仔细查看,专家组发现,“罗马楼”副窗雕花中运用了大量的底纹,这在中国传统图饰中是没有的。细节中再次体现了房主及修建者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理念。
在修复前的清理工作中,工程人员发现,“罗马楼”带花格的50扇门窗副窗中,仅有10幅完好,32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8幅已经不复存在了。而现存的保存完好和损坏木雕门窗,在不同年代共被刷了四层漆,包括红、黄、绿三种色和底层最原始的桐漆。此次修缮工程中,依照方案,需要将每一扇门窗的漆皮全部剥离,修补虫害带来的缺损。
然而,每一幅雕花都不重样的经典,给修复带来巨大难度。对于已经完全缺失的图案,又该怎样进行“尊重历史”的维修呢?
其实,这项工作早在2016年4月,大修工程启动前半年就已经开始了。
“我们在区政府和张家花园门口摆摊,向广大市民征询线索,大量走访曾在里面办公的老干部,以及曾经的公园管理人员,花的功夫真不少。”江波告诉记者,缺失的图案,绝不敢冒然补上,必须尽可能做到有依有据,尊重历史。贡井区文管所经多方打听,通过现居外地的张伯卿侄儿、95岁的张云湘老先生回忆,印证,追溯,图案线索一点点汇拢。
与此同时,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蔡光洁刚巧下派到贡井区任副区长,他先后带领两批美术专业研究生对雕花门窗包括灰塑部分做系统研究。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历时半年完成了对残缺部分图样恢复和设计的系统补充,40幅破损和缺失副窗修复图样成型。
而副窗花雕修补,全靠手工。一幅幅窗雕在传统木雕匠人手中,重新嵌入墙面。
维修后的张伯卿公馆将恢复昔日风貌,已经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
来源:自贡网
记者:缪静
编辑:范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