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1942年,一生坎坷。先是遭遇5年劳改,后又蹲了3年冤狱,被时代无情吊打后,他看透了人性复杂,社会多变,
成了“最懂江湖的人”。
他不是江湖大佬,也不写武侠小说,但他研究江湖,喜爱武侠,并以此为视角,成为近代中国少有的具有原创性贡献的历史学家。
他的作品备受名家推崇:
钱理群
说他的理论是解释中国非常有力的一个工具,张鸣说他的书有非常大的贡献,雷颐老师则认为他注意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可怕现象。李慎之先生更是惊呼他的书无异于“发现另一个中国”。
他就是
王学泰
,一个历尽沧桑的传奇学者,一个其理论可以传世的历史学家。
生活在动荡年代,“见识”也会成为一种罪过。16岁那年,王学泰用常识判断,小麦亩产120万斤根本不可能,于是提出疑问,结果受到公开批判,两年后高考还被降格“发配”到工农学院。
后来,他对信得过的几个同学,讲了一点自己听来的“内情”,结果就被举报,成为“反动学生”,毕业后被发配到一个农场劳改。
这样的经历,让王学泰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幽暗和弥漫到整个社会的敌意,他想不明白这种败坏究竟源自哪里。
但他“学乖了”,转而踏实劳动,一干就是5年。
5年后,他终于被“赦免”,来到北京郊区一所中学工作。没成想,后来仅仅因为读了一本《推背图》,瞎聊了几句,竟被当成“政治谣言”大案的主犯,被判刑8年;又因表现得不够服从,刑期被追加到13年。万幸的是,改革开放很快来临,第三年他就被平反释放了。
也许是因苦难而收获,正是在狱中的经历,让他变成了“最懂江湖的人”,并由此发现“另一个中国”。
那个时代,监狱里有极好的人,也有极差的人,有极具才华的人,也有极其恶毒的人。王学泰与他们同居一室,朝夕相处,看到了太多的恶人与恶事,彻底感受到了什么是“江湖险恶”。
但他并不害怕,他只是不明白,人为什么可以变成那样?
他感受到坏人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而深远的联系。王学泰后来说:
“我在最坏的人身上,不仅看到了人性之恶,甚至是社会之恶的浓缩。”
王学泰发现了监狱中坏人身上的共同点:他们不相信原则,也不相信未来,只相信利益;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他们不惮以最卑劣的手段去坑害别人。学者特有的直觉告诉王学泰:这些特点已经很难用人性来解释,而应来自于某种积淀已久的文化。
出狱后,王学泰不仅将狱中经历记录,出版了轰动一时的《
监狱琐记
》,更是沿着多年的思考,继续深挖社会运动、人性之恶的文化根源。他要给自己的悲惨遭遇一个交代,他要找到那个荒诞时代的真正起源,他要彻底搞清楚中国究竟从哪里来。
王学泰的研究,指向了“另一个中国”。
他发现了在“儒家文化”的主流叙事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的中国:历朝历代,在庙堂和学堂之外,在荒野乡村,在城市里的穷街陋巷,始终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群体——游民。他们不事农业生产,长期游荡在社会边缘,不仅形成了影响至今的文化,甚至还数次改写了中国历史。例如:
◎古代不少帝王,如刘邦、朱元璋,以及最后失败的洪秀全,都出身于游民;
◎鲁迅塑造的集合了中国人性格的阿Q,本质上是一个游民;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也几乎全都是游民。为此,王学泰还写了一本《水浒识小录》,从游民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水浒传》里隐藏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