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
全国70家电台
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
腾讯新闻、芒果动听APP制作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
全国正在热播!
今天,是福州解放纪念日,我们走进福州解放大桥
,一起听听福州解放大桥隐藏的时代密码的故事。
福州解放大桥横跨闽江,连接台江区中亭街与仓山区仓前路,总长426.9米,桥宽12米,是由万寿桥、中州岛和江南桥三个部分组成。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可以说是福州历史最悠久,也是改造次数最多的一座桥。1971年“万寿桥”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今天的闽江大桥屹然于闽江之上,白色拱柱仿佛一道道白虹,与中州岛交相辉映,共同见证着仓山与台江的繁荣。
许多人不知道,位于解放大桥北桥头的苍霞洲,曾是福州市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聚集区,鼎盛时,曾聚集了260多家商行,经营物资多达500多种,100多家钱庄,30多个同乡会“会馆”,被誉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
这里的老字号商户见证着解放大桥的变迁和发展。
“我如今最自豪的,就是父亲传承的元宵没有被我做得变味。
”
林英德捏着手中乒乓球大小的面团,笑着说,此时距离元宵节还有两天,一间不到六十平米的元宵店挤满了人,谈笑之间,就有客人一下买走十几袋元宵和白丸子。
林英德的父亲就是人称“耳聋伯”的林贵芳,上世纪初,耳聋伯担着扁担在台江走街串巷地卖元宵,逐渐成为福州人美食记忆的一部分。
“我们老家就在解放大桥。
”
林英德说,
“以前闽江码头靠在这,上上下下很多商人,父亲肩挑担卖,白天担出去,晚上担回来,沿街走巷,这样做生意。
”
解放后,解放大桥北桥头开了一家名为“聚福楼”的酒楼,林贵芳和其他“老字号”手艺人一样,在聚福楼开了个档口当师傅,改革开放后,政府开放了个体经营者营业执照的申领,于是林贵芳在聚福楼对面租了原来报刊亭,开了家
“桂芳元宵店”
,但是,食客们依旧喊他“耳聋伯”。
耳聋伯的元宵一讲究有嚼劲、不黏牙,二又要皮肉分离。
“我们叫做‘脱核’,就像吃荔枝和龙眼一样,皮是皮,肉是肉。
”
林英德一家人兢兢业业地保持着这样的传统,一律的手工磨米面,保证新鲜的肉馅儿。
林英德的儿子,80后的林威现在已经是“耳聋伯”元宵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退伍转业的他,如今已经开始独立经营一家分店,他依稀记得,解放大桥起初又小又旧,直到在一次洪水中,旧桥墩被冲离原位,这才重建成为如今的联拱桥,既大气,又美观。
“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刚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还挺可惜的,结果过了两年看到重建的大桥,都拍手叫好。
”
为了这次重修,解放大桥于1994年封桥,而就在几年前,林威一家将耳聋伯元宵的门店从小报刊亭搬走,进驻了家门口的一家门店。解放大桥那会儿是台江区前往仓山区的必经之路,加上林威自己也在附近上小学,因此一家人仍在继续见证解放大桥的变化。
“先是聚福楼关门,原先的档口被各自出租,再后来连报刊亭也彻底消失,就好像一夜之间,整个解放大桥北桥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如今来到解放大桥北桥头,几乎已经见不到“老字号”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馆、料理店、健身房,仔细一看,竟然还有“抖音主播培训基地”,俏皮活泼的装饰风格,与屹立在闽江之上的解放大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林威笑着说,当初父亲见到这样的情形还有些不乐意,直呼老建筑“被糟蹋”了。可如今,耳聋伯元宵也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了有了名气,还吸引了不少年轻客人前来品尝。
在福州中亭街开办网红培训基地的刘天麟认为,
解放大桥多了这一些年轻的元素,恰恰说明了当下传统的事物与新兴互联网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双方还能起到互相引导、互相升华的作用。
“文化的推广像我们小时候是通过报纸电视去了解,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90后他们来说,他们是通过抖音去了解这个社会,去了解很多现象,像这种传统文化传统的民间艺人,他们的产品作品想要推广通过传统渠道肯定不行的,反过来通过抖音去把他们传统手工艺展示出来,反而会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成家后的林威也常常带着自己的儿子回到解放大桥桥头,指着祖辈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告诉他耳聋伯元宵的历史。
“我还记得四五岁的时候,天天在店里等父亲下班,陪爷爷奶奶一起包元宵,再一起从店里回家,这么温馨的场景,现在只能保存在记忆里。
”
或许是因为扬名于解放大桥,这个曾经的闽江码头,耳聋伯元宵店的食客来自五湖四海,有远洋出国的华侨,也有北上广、厦漳泉的游客,有些老食客,不知不觉已经在店里吃了几十年的元宵,有时候甚至还能帮店里招呼客人。
让林威感到惊喜的,是店里时不时还有年轻人前来光顾,有的是儿时随父辈前来尝鲜,记住了“老字号”的味道,但更多人是通过互联网对这些“老字号”有所了解,并闻名而来。
“年轻人对于产品的要求和老一辈不太一样,他们更注重包装、环境这些,我们也必须要跟上他们的节奏。
”
林威说,对于耳聋伯元宵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对产品包装的颜值、调性、创意等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既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也要更加注重品质和老字号的精神内涵。如今林威正尝试着将现代化技术引进传统工艺操作过程当中,不仅建起了工厂,还增加了电商销售渠道,将耳聋伯元宵的正宗福州味道传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