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宇宙解码
宇宙起源,黑洞,虫洞,多维空间,相对论,量子力学,地外文明,迷失古迹,不解之谜,科技前沿。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宇宙解码

关于闪电,还有10个传说

宇宙解码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10-15 19:53

正文

    175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首次揭开了闪电的“真面目”。富兰克林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发明家、政治家及享乐主义者。他将以前那种由一对木棍支撑、以金属丝为拉线的“大手帕”型风筝改良成了由细绳充当拉线的“轻便型”风筝,并在风筝线的末端系上了一把铜钥匙。然后在雷风雨中开始了他的风筝实验。


    这到底是传说还是真有其事呢?两个半世纪以来,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来证明大气中的闪电就是电的故事一直备受争议。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的发现揭示了闪电与电荷之间的关系,但实验是否真实发生过,这就有待考证了。你无法想象当他的指关节触碰到风筝的钥匙时,他内心有多么的激动。富兰克林由此确定,闪电就是电荷。虽然这一发现被誉为世界上“早期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但它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仍对闪电的形成、雷击的地点及应对闪电的防范措施等问题知之甚少(提示:严禁放风筝)。富兰克林与风筝的故事只是关于闪电的一个传说。许多父母传授给我们的经验现在已被认为是过时的,或者是完全错误的。关于闪电的10个传说是否也在其中呢?让我们从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开始说起。


10.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



    这个传说听起来很赞,尤其是用以形容不可能发生第二次的事情时,比如芝加哥公牛队重回世界赛。问题是这并不是真的,闪电曾重复袭击过多个地方。

举个例子,帝国大厦曾因其收集大气层中自然电荷的“本领”,被誉为“闪电实验室”。楼顶上那根长金属棒也不只是哥斯拉(Godzilla)的“掏耳棒”——这幢1454英尺(444米)高的摩天大楼的设计初衷,是引雷。大厦的外层每年都会遭受25到100次雷击,仅2011年春的一个晚上,就遭受了三次不同的雷击。这是因为在一片特定的区域内,闪电易被引向这片区域中的最高点。当乌云密布在曼哈顿(Manhattan)市中心的上空时,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及432公园三处,高下立判。


    更糟糕的是,高层建筑有助于闪电的形成。因为在雷雨天,建筑物自带的电荷与大气中的自然电荷互相排斥,尽管闪电多从云层传导至地面,但当自然电荷的极性发生变化时,闪电偶尔也会从高层建筑的顶层向云层中传导。


9.下雨的时候闪电才具危险性



    听起来就像佛利伍麦克(Fleetwood Mac)乐队的歌曲开头。在户外,没有什么比下雨更令人扫兴的事儿了。无论你是在棒球场玩耍、在湖中游泳还是在树林里捉迷藏,当天上开始下雨时,我们就该去寻找附近的避雨场所了。但绝大多数人不理解的是,即使他们全身并未被雨淋湿,却也有可能被闪电击中。


    根据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解释,闪电经常劈在雷雨区之外的3英里(5公里)处。专家们甚至用了一些时髦的名词来解释这些意外的现象,例如:晴天霹雳,就是指雨过天晴后突然出现的闪电。这种闪电会在雷雨地区的附近出现,最远可以传导至25英里(40公里)以外的区域。此外,球形闪电也会在风暴中心的附近活动,最远可传导至50英里(80公里)以外的地面。


8.头戴耳机使你成为雷击的目标



    当你头戴色彩艳丽的巨型混音耳机出现在公众场合,不管耳机是山寨的亦或是正版的,都会引起路人的一些非议。他们也许会这样脑补你的心理活动:“我可以在大街上毫无顾忌地冲撞别人了——因为我根本听不到周边所发生的一切。”或者是“如果我在高中阶段努力学习的话,现在可能是一名空中交通管制员了。”尤其是当你头戴耳机,在火车或公交车上随着音乐卖力地摇摆说唱时,别人肯定会向你投来异样的眼光。当然这也不会增加你被闪电击中的可能性。


    因为高度才是关键。帝国大厦频繁遭受雷击的现象表明:离天空越近,你被闪电击中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如果你离地面不足100英尺(30米),就可以尽情地当街起舞啦!


7.30/30原则



    30/30原则,可不是指饭后半小时才能游泳,亦或是三十秒内捡起掉落在地上的食物就能继续食用的这类原则。而是类似于那些听起来毫无道理,但比起究其真伪,却又更容易按其行事的建议。


    这条原则就是:在看到闪电后开始数数,如果30秒内听到雷声,那就表明闪电离你非常近,你应当迅速进入室内。在暴风雨结束后,等上至少半小时,才可返回户外。


    但是近年来,专家已不再赞成数数的方式了。他们认为那些晴天霹雳或是突如其来的闪电很难预料。相反,你应该在听到雷声后,立即跑进屋里或直接找个有顶的地方躲避一下。然而,暴风雨结束后等上半个小时再出门,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6.汽车的橡胶轮胎能起到保护作用



    就汽车的车身结构来说,它在暴雨天绝对是一个理想且安全的避雨场所。由四个橡胶轮胎支撑起的汽车车身无形中也为那些邻居家草坪上随处可见的煤砖块遮挡了风雨。但别搞错了,尽管如此,车胎也并不是使汽车成为一个绝妙避雨处的原因所在。这就类似于“橡胶拖鞋能在暴雨天起避雷作用”一样,纯属无稽之谈。事实上,车胎中的橡胶含量甚至比一双阿迪达斯球鞋鞋底上的橡胶含量还要少——所以它并不能使你免遭雷击。之所以称汽车是一个良好的躲避空间,是因为它全方位封闭的车身结构。所以,当遇上暴风雨时,请关闭车门、摇上车窗、锁上车顶盖。这样能保证你的车厢环境干燥,也能防止你被闪电劈成一棵“人形圣诞树”。同理,这就意味着摩托车和开篷车都是极不理想的避雨处,尽管它们有着橡胶轮子。


5.雷雨天待在室内是绝对安全的



    雷雨天待在家中或躲进任何能遮风挡雨的建筑物中,都比待在汽车里要安全得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你进入室内,就能完全摆脱被闪电击中的危险。事实上,你还应该远离门窗,因为这些开放的地方会让闪电有机可乘。


    为了确保安全,你必须避开建筑物内所有导电的物体,例如固定电话以及其他家用电器。因为电涌保护器也无法完全保证这些电器用品不受雷电袭击。拔掉电视机、电脑等一切通电设备的连接线则会大大降低被雷击的概率。在暴风雨期间,室内水管、金属窗和门框等导电体都会增加屋内的安全隐患。所以一旦看到天空乌云密布或听到阵阵响雷,则必须立即停止户外运动,等暴风雨过后,再进行清洗工作。


4.人体能够带电



    有些人只是看上去像被雷击了一般。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音乐偶像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在舞台上演出时,就曾经制造出被闪电击中后,电流从头部一直传导至脚部的酷炫效果。商人兼真人秀明星的唐纳特·朗普(Donald Trump)先生也是因头顶上黏着一块啮齿动物的皮肤而被人们所知晓。他头上那块类似因遭受雷击而留下的疤痕为他挣得了大批观众的同情分。


    其实,这些舞台效果及表演造型都是极具欺骗性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被闪电击中,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他身上也带上了电荷。然而,即使一个人在高空被闪电击中,他也不会因此而自身带电的。尽管被闪电击中会导致心脏骤停、烧伤和神经损伤,但若能及时就医(包括进行心肺复苏术),大部分的受害者还是可以康复的。


3.“风驰电掣”一词源于闪电



    “风驰电掣”(Greased lightning)是舞台剧《油脂》(Grease)中的一首插曲。这个词一般用以形容事物移动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比如说,“牙买加的短跑运动员尤塞恩·博尔特(Usain Bolt)在伦敦奥运会的200米决赛时,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冲过跑道,夺得了金牌。”或者是,“在连续五天大量吸食冰毒后,尼古拉斯·凯奇(Nic Cage)从一代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沦为像90年代中期的阿尔·帕西诺(Al Pacino)那般的叛逆少年,这真是风驰电掣般的堕落啊。”在以上两个例句中,“风驰电掣“一词的应用都是恰到好处的。


    “风驰电掣”一词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在描绘闪电时,适当地对其润色了一番,形象地表现出了闪电的速度。人们都喜欢在说话时,适当地夸大其实。然而你要清楚的是,“风驰电掣”在大自然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个用法的出处,是在十九世纪的一份英文报刊《波士顿、林肯、劳塞郡、斯伯丁报道》(The Boston, Lincoln, Louth & Spalding Herald)上,其中一篇报道这样写道:“他的语速如风驰电掣般快!”


2.如果你在户外,那就平躺在地上吧



    被困在暴风雨中会让人感到有些不安,所以有些人在无法正常思考的情况下会蜷成一团、抽泣不已,也就不足为怪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样的做法其实很符合专家的建议。


    在室外,避过闪电最安全的方式是平躺在地上——盛行这种观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啦!如今,最好的办法是将身体蜷成专家所说的“闪电蹲伏”的姿势,即身体下蹲、双脚并拢、头紧贴着膝盖并用双手捂上耳朵。当闪电击中地面时,它可以横穿过地表,将电流传导至 100英尺(30米)处。这意味着平躺在地上将会很危险。蹲伏的姿势可以降低你的高度,并尽可能地减少你与地面的接触。应当注意的是,“闪电蹲伏”并不能替代打雷时拼命逃进室内的做法。但如果你真的被困在外面,这种做法也比平躺在地上强。


1.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与风筝


(图注:柯里尔与艾夫斯(Currier & Ives)的石版画描绘了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他的儿子威廉(William)在雷雨天利用风筝和钥匙证明闪电带有电荷的画面。但一些专家却对这个实验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追溯至老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也许它从未发生过。怀疑论者指出了风筝实验的缺陷:这场实验没有目击者,只有富兰克林本人的叙述。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汤姆·塔克(Tom Tucker)曾试图重现该实验, 他利用富兰克林时代能找到的一些材料,制作出了一模一样的风筝,可这玩意儿根本飞不起来,即使能够让它离开地面,塔克也认为风筝无法达到能够引雷的高度。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富兰克林的理论是错误的。只是表明,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闪电与电荷背后的故事,与“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的观念一样,都只是个传说。


    “可能”是一个关键词,富兰克林的拥护者坚信风筝实验是真实的。他们认为重现该实验也无法保证其变量的一致性,如放风筝的人的力度和风筝材料的差异性。


    大概是雷电不会两次击中同样的风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