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代的张功甫一部《梅品》,洋洋洒洒写下赏梅的“二十六宜”: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细想想,每一个都可以构成一幅画卷了。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东坡)
立夏时节,草木葳蕤,百果结子。卷帘低垂,团扇轻摇。熏香袅袅,新茗酽酽。新麦熟,蚕豆香,酒酿甜。芍药、绣球、青梅、樱桃,人间孟夏天。
小满时节,樱桃红透,桑葚玫紫,枇杷熟黄。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
《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说的就是萱草。谖是忘的意思,所以它又叫忘忧草。朱熹注释说:“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说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便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久而久之,萱草便成了中国古代的“母亲之花”了。古语中,母亲的居室被称为“萱堂”,母亲的生日被称作“萱辰”,母亲的别称被称为“萱亲”。这样的来历,竟比西方的康乃馨更多了一份母子之间丝丝缕缕的感情牵系。
小暑,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木槿花荣,茉莉吐芳,薄荷散清凉。鱼儿嬉戏游浅底,断续蝉声传远树。林下青苔入书房,对坐夏风啜瓜瓤。偶闻雷鸣山前雨,时有热浪滚滚来。坐卧竹席摇竹扇,心静自然凉。
芒种时节,黄梅雨季,大雨时行。榴花照眼明,枇杷半坡黄。五月节,悬艾于户,香囊随身,兰汤沐浴,龙舟竞渡,粽叶飘香。蛙鸣庭草,田畦农忙。一钩新月天如水,两点雨滴山如眉。
——摘自《草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