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百万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做有趣的人,交有趣的朋友,去有趣的地方,过有趣的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未见其面,深受其恩 ·  昨天  
深夜书屋  ·  不愧是杰出的思想家,经典巨著醍醐灌顶!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失权者:难得的好书,绝版复活! ·  2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插足、借钱、冷暴力 | 27次友情祛魅的瞬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麦子熟了

再见,不够好的2019!2020年,必须是突破的一年!

麦子熟了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12-31 21:00

正文


「2019年,你的表现有达到预期吗?」朋友问我。
一听到这个问题,我脑袋马上就垂了下来。

没有,我对自己很失望……
我已经受够了新年计划总是以失败告终,受够了失败后把上一年的计划稍微改改,又作为下一年的计划。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觉得首先是我没做好全年规划。
那有没有那种失败率特别低的全年规划呢?有没有人可以做到所得皆所愿,满意地度过一年?我执行计划、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和问题,有没有人已经成功解决了呢?
还真有,我找到了一本书,《规划最好的一年》,副标题是「今年必须是突破的一年」。读完之后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新年计划,根本没脸叫「新年计划」。
作者迈克尔·海亚特曾是美国最大的出版社托马斯·纳尔逊出版公司董事会主席、CEO,他开设的「5天即达最棒的一年」课程以及开发的「五步新年规划法」,影响和改变了千万美国年轻人。
接下来,五步新年规划法,送给无力改变现状的你。





第一步:相信可能


看到第一步的时候,我刚开始心里有点不以为然:切,又来了,我想学的是实操技巧和干货,又给我灌鸡汤!

但真不是,「相信可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自我设限就是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的最大问题。
在个人发展上能高歌猛进的人,都是那些敢想敢做的人。明明可能实现的目标,想都不敢想,就关闭了可能性。
期待决定结果,结果决定现实,你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现实。不相信自己能实现的目标,根本就不可能被定出来,更不用说全力以赴,竭尽全力地朝那个方向去努力了。
作者说的没错:「怀疑是毒药」。
自我设限的观念有三种层次和类型:
第一种是对世界存在自我设限观念。
比如“公众号的红利期已经过了,现在进场已经没机会了”、比如“这两年市场不景气,不适合创业或者启动新业务”。
第二种是对他人存在自我设限挂念。
比如“我暗恋的那个人,TA是不会喜欢我的,我没机会的”

「我崇拜的那个牛人,是不会理睬我这种小虾米,更不会浪费来帮助和指导我这样的人」

「我老板和上司日理万机,怎么可能有时间和我谈我的职业发展?」。
其实都不过是自我设限罢了,你觉得做不到的事,永远都有人在做并做到。
第三种是对自己设限,这是最致命的。
对自己的设限,大多数人共有的两种自我设限观念是:没能力、没资源。
很多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境遇。
比如「我是个容易放弃的人,我向来有始无终」,前几天我发起一个知识星球「小墨的日记圈」,带领大家一起写日记,有人就说,我很想参加,我也知道写日记的好处很多,但是我觉得自己没有毅力能坚持下来,所以我还是算了吧。
比如「虽然我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我没办法,因为我没有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
其实无论现在处于什么环境,我们都有能力追求更好的未来。这不是鸡汤,我们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因为人是可以成长的,任何能力都是可以习得的。
还有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达成目标。
这就是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区别最大的地方了,穷人思维总是现有资源再去想做什么事,而富人思维则是先想做什么事,再去找资源。
作者有句话非常经典:「如果你现在已经具备实现目标的一切资源,那么你的目标可能太小了。」
自我设限观念的可怕之处在哪里呢?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我们的底层代码,一旦我们相信它,它们就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和行动力。
拿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自己就会写文章,很多自媒体作者称自己为「创业者」的时候,我连想都不敢想,因为我觉得我做不了创业者应该做的注册公司、搭建团队、谈合作、项目管理这些事。然后我就真的把这些事划为跟我无关的事。
那怎么升级自我观念,打破自我设限呢?
简单来说就是:识别、记录、反思、重构修正或摈弃、重新定义自己。
识别,识别的是这些观念的来源。
我们的很多自我设限性挂念是来自以前经历过的失败或挫折,挫折重复出现就会出现最坏的假设。
有的自我设限可能仅仅来自某个人的一句话,比如语文老师说你写作没天赋,你就认为自己不适合写作,可能只是别人说了一句话「你太丑了」,就没有信心去做短视频。
还有的自我设限观念来自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新闻报道有一种负面倾向,让我们对环境悲观,社交媒体又有一种积极倾向,因为大家都是把自己的高光时刻发不出来,所以好像每个人都工作充实、假期快乐、朋友满座、孩子可爱,相形之下,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个loser。
记录,是把自我设限观念记录下来,是为了自我觉察,如果不把一种观念写下来,你可能不会发现自己正在受它的蒙蔽。
反思,是诚实地评估自我设限观念。
重构、修正或摒弃自我设限思维时,你可能需要和自己进行一场辩论,因为很多自我设限观念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一部分真理。
比如,「我是二本毕业,所以找不到好工作”类似这样的自我设限观念会扭曲一个人的视野,让他看不到周围的机会。这个观念可以重构成:「我虽然是二本毕业,但很多二本毕业的人也发展得很好,学校不能决定一切。但我的起点确实比名校毕业生低,所以我要更加努力」。
重新定义自己,是用新的自我开放性观念重新看待生活,然后重新出发。
重新定义自己的一个要点是改变自己的「核心叙事」,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会形成一个版本的诉述,你如何来讲自己的故事,非常重要。因为核心叙事有种种关于世界,关于他人,关于自己的观念在里面。
《能力陷阱》这本书里有个领导者,一直把自己看做一个非常关心他人的人,这个自我认知来自她牺牲自己去照顾自己的大家庭的经历。这个故事将她的形象限制为一个友好的、忠诚的团队成员以及和平保卫者,而不是一个能承担大型任务的果敢的领导者。
所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她挖掘出了人生的另一个关键时刻,非常年轻时,离开家在世界各地旅游了18个月。这个故事里的勇气,让她开始觉得自己有能力带领团队去开拓进取。
要学会去选择性地讲述那些对你产生影响的故事,视情况,修改自己的核心叙事是前进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请不要觉得这个环节没用而略过,请放下傲慢和偏见,认真和自己对话,梳理出那些你深信不疑而牢牢困住的自我设限观念,然后想办法挣脱它们加在你身上的锁链,重新出发。







第二步:总结过去


对于过去,很多人的想法是:都过去了,就翻篇不提了吧,过去就让它过去,新年新的开始。
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好好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塑造未来。很多人发现自己这一年其实上一年的重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从来没有总结好过去。忽视过去,囫囵而过,不好的行为会重现。
作者做了一个比喻,非常形象:「我们把过去绑在身上,就像拖着一辆载满破旧家具的拖车,因为我们太过受制于过去,所以才不能充分地考虑未来。」
所以年终复盘很重要,复盘的主要目的是:回顾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以及探讨改进的办法。
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步骤一,陈述理想结果。
理想结果可以是上一年的明确计划,也可以是梦想,希望,没有说出来的期待。问自己,你再过去的一年,有什么计划、梦想以及明确的目标?
思考上一年的理想可能会引起强烈不适和痛苦,因为你可能面临着目标失败,人际冲突,健康变坏、经济拮据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不要去回避它。
步骤二,承认实际结果。
问自己几个问题:
在过去一年中,什么事让你感到最自豪?
有什么事是你一年前做不到,但现在可以做到的?
在过去一年,你有什么失意或遗憾?
你有没有经历过你觉得自己应该受到认可却没有得到认可的时刻?比如应该升职加薪,应该拿奖,应该拿到offer等。
步骤三,从经验中学习。
从经历中提炼经验和教训,这非常重要。
比如我2019年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
像写作、阅读、健身这些事,比起某几天猛做很多事,每天做一点,形成习惯,成果更显著,习惯比爆发更有力量;
手机上瘾在自我管理中是万恶之源,会导致熬夜、赖床、拖延、不专注等一系列问题,必须戒除重度依赖。
休息是充电,休息不是偷懒,要克服休息=偷懒的错误观念,学会主动休息,心无愧疚地休息。
如果不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可能无意识地重复上一年的错误。
步骤四,调整行为。
总结过去说到底是为了改进现状,最终都要落脚到行为和接下来的行动,否则人是没办法进化和迭代的。
在总结过去的过程中,不要害怕去面对自己的遗憾。什么人会遗憾?毫无希望的人,是不会有遗憾的。有希望的人才会遗憾,改进的机会越大,遗憾越强烈。遗憾的感觉挥之不去,是因为内心在呐喊着“我本可以”。
面对自己的遗憾,是为了让遗憾成为改变现状的动力,而不是为了自我审判和自我攻击。





第三步:设计未来


很多人做全年规划,一般就直接跳到这一步了,设计未来就是制定目标。
为什么要制定目标呢?
因为根据研究,光写下目标这个动作,就能让一个人的水准提高40%。
写下目标有什么作用呢?
写下目标,你得现有目标吧,所以写下目标首先会逼着你去思考内心真正的渴求。
其次,实现目标的过程,一定会有阻碍,写下目标可以提升你的决心。
第三,写下目标,定期反思,可以激励行动。
第四,写下目标可以帮助你筛选机会。
一个人越成功,机会就越泛滥成灾,这些新机会会让你注意力分散、偏离正轨。这时候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对照自己的目标来筛选机会,避免“新奇事物干扰综合征”。
第五,写下目标可以帮你跟踪进度。
在努力的过程中看不到进步,是一种煎熬。目标就像里程碑,你可以对照着看到自己走了多远,以及还有多少路要走。
但是制定目标是一个技术活儿,很多人目标执行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目标制定得不好。大家都听说过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明确、可衡量、行动导向、现实性、时限性,作者的目标制定方法是数码SMART原则的升级版,SMARTER目标原则,设定得当的目标满足以下7个原则:
原则一,明确性。
模糊的目标,无法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就算有努力的意愿,也很难找到努力的方向。
什么叫明确的目标?“学习摄影”,这个目标就不明确,“学完某个系统的摄影课程”才是明确的目标;“开始跑步”,这个目标不明确,“每天早上去公园跑5公里,”,这个目标才明确。
原则二,可衡量性。
目标应该有一个内置的标准,你可以用这个内置标准来要求自己。
可衡量性体现两方面:首先,你要能够判断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其次,你还要能够判断目标的进度。实现目标的乐趣,有一半就在于不断见证自己的进步。
「多看书」,不是有效的目标。因为你没办法判断是否实现目标,你今年一共就看了2本书,明年看5本书,就算多看了吗?还是你准备每周看一本,看52本?
只是「多看书」,你也没办法判断目标的进度,比如当年半年时间过去,你一共看了6本书,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年看12本书,那你的目标就达成50%,如果你的目标是「多看书」,目标进度就无法追踪。
你必须有个内置的标准。
原则三,可行性。
行动是目标最根本的内容,可行性要求的是制定目标时明确主要行动。
一个技巧就是制定目标的时候,少用「更」、「多」等副词,多用明确的动词。
「更新公众号更有规律」,可行性不高,「每周写三篇文章」才是高可行性目标。

「更注重健康」,可行性不高,「每周去健身房2次,每晚23点之前睡觉」才是高可行性目标。
明确主要行动,就是说清楚到底要做什么,不能描述一种抽象的状态。

原则四,风险性。
SMART原则里的R是realistic,现实性,而SMARTER里的R却是risk,风险性。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概念叫「风险厌恶」。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最开始进行有关风险厌恶的研究,他发现:「我们往往更倾向于规避损失,而不是取得收益,人们对失败的厌恶远远强于对成功的渴望。」
每个人的风险偏好程度是不同的,有一本书叫《富豪的心理》,对45位富豪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特点:风险偏好者。
基于现实性定的目标太保守了,一开始就关注现实性,很可能把目标定得太低。这不是让你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目标应该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潜能。一味追求安全,我们可能会出发风险规避的本能,错失原本应该属于我们的成就。
请在舒适区之外设立目标。
原则五,定时性。
定时性带来紧迫感。
我们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是习惯型目标,一种是成就型目标。
「2020年,我要读100本书」,这是「成就型目标」;
「2020年,我每天睡前要读50页书」,这是「习惯型目标」;
「2020年,我要瘦到90斤」,这是「成就型目标」;
「2020年,我要每天跑步5公里」,这是「习惯型目标」;
成就型目标关注的是一次性的成就,有明确的截止日期和KPI;习惯型目标针对的是持续的、规律的活动,规定的是开始日期和频率;
所以成就型目标的定时性体现在截止日期,习惯型目标的定事性体现在开始日期和频率。
「我要写小说」,这是一个没有定时性的目标,可以十年后完成,也可以二十年后完成。

「2020年年底,我要写出我的第一本小说」,有了截止日期,就有了紧迫感。
原则六,激励性。
你的目标要能够唤起你的激情,能让你感到兴奋吗?如果不能,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动力。
新年目标不能是你不想做的事,因为不想做就是失败的前兆。要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在动机。
我大学刚毕业的两三年,每年都把学英语作为目标,可是我发现我根本就不想学英语,对于学英语这件事一点激情都没有。我每次设定的目标,都会以失败告终。
原则七,相关性。
相关性指的是你的目标要和实际生活保持统一性。
拿我学英语来说,毕业之前要考试,要用四六级证书来找工作,毕业之后,我发现我的工作、生活以及未来规划完全没有用得上英语的场合,学英语对我来说是一个和我生活没有相关性的目标。最终我决定放弃这个目标。
目标必须和当前的生活和未来的规划息息相关,我的问题就出在,大学的目标已经不适应新的人生阶段了。
最后要注意目标不要太多,最好不要超过7-10个,很多时候我们失败是因为多个目标叠加导致目标无法实现。





第四步:找到动力


目标列好了,大部分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执行了。不要着急,还要花点时间挖掘一下内在动机。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步骤。

动机有两种:自主动机和外部动机。自主动机来源于我们的希望、价值和野心,外部动机来自社会期待、朋友、老板等因素的影响。外部动机远不及自主动机来的长久和强劲。
去做那些并非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做,而是的确对你意义重大的事情。
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给每个目标做动机列表,把你做这件事的动机全部列出来,然后进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三个动机,识别最为强烈的动机。
它们就是你的初心。
如果你写出来的动机很微弱,根本无法让你产生激情,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这件事真的要做吗?
找到动机之后,如何防止自己迷失呢?
利用软件或日历追踪进度;衡量所得,珍视每个小成就;加入或组建团体,和伙伴一起,都是很好的办法。





第五步:付诸实践


最后我们终于到了执行阶段,如何执行才能初心不忘,如何执行更有可能实现目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