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网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www.sciencenet.cn)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网

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科学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2-21 14:07

正文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值得注意到问题。


人到一个新的地方,遇到周围陌生的环境,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恐惧感,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恐惧感也不一定是坏事,例如,我们到一个新地方的火车站,周围都是陌生人,便提高了警惕。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或者从本科生变成了研究生,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产生一定的恐惧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时间一长,对环境熟悉了,对同学熟悉了,适应了新的环境,也就消除了恐惧,融入了这个新的集体之中。这是大多数人的正常行为。


但是,也有少数人由于各种原因,对于换环境这样的事情难于适应。例如,有的学生原来成绩很好,自以为很不错,到了新的环境,与周围同学一比,就发现自己并不优秀,学习上还可能产生困难。又有的学生可能生活条件不很宽裕,与有些经济条件很好的同学一比,觉得自己很寒酸、没有面子,产生自卑感。这也很正常,其中大多数还是慢慢地会自我调整、克服困难,最终适应环境,有的虽然一直不能很好的适应,但还没有出大问题。而其中还有极少数人则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把自己的身体弄垮了,要么与环境中的其他人产生对抗,这就容易出事情。前几年出现的几个恶性案件,如云南的马加爵杀人案,上海的林森浩投毒案等,实际上一开始都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当然,最后他们犯罪的原因并不是心理健康,但是,如果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一开始就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很好地加以引导,他们也未必一定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自己也曾经遇到同学中类似的问题,当时我还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那时候在班上蹲点的一位政治老师找我谈话,让我跟一位X同学要好好谈谈,搞好关系。这使我感到很茫然,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仔细询问了那位政治老师,我才知道一点原委。据说是我很看不起X同学,所以那位X同学对我意见很大,甚至影响到他的情绪。我们班比较大,有四十多人(那时候就是大的班了),我年龄比较小,上大学时身体才刚进入青春发育期,当然个子也还很矮,政治上还是一个“非团员”(那时班里大多数都是共青团员,还有几位党员),更不是班上的干部,我又不善交际,与生人讲话都有些结巴,那时候,学习考试是五级分制,也不排名。总而言之,我在班上是看上去最不起眼的人物。那位X同学与我既不是一个小组(那时候政治挂帅,学生经常政治学习,十来个人的学习小组有团小组长领导),也不住在同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住八个学生、上下床满满的,一般作息都在自己房间),所以与X同学都没有怎么讲过话(我那时候与那个班上许多人都没有说过话)。我既不知道他的过去,也不熟悉他的当时,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位同学而已,哪里谈得上看得起或看不起他。这对我似乎是“无妄之灾”。这样的事情叫我如何去解释?如果要解释,岂不是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越说越糟糕。


后来得知,这位同学当时可能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在中学时还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可是到了当时的科技大学,课程稍有难度,就会有一些困难,因而产生了自卑的情绪,越思越想越麻烦。而我可能由于学习方法比较对头,上课听得很认真仔细,所以课后似乎不很用功,不必“开夜车”(那时候科大开夜车的人不少),还可以常常在宿舍聊聊天,成绩也还不错。这位X同学由于心理健康方面出了一点问题,也不知道怎样就幻想出我这样一个“假想敌”来了。好得不久到二年级我们就重新分专业,他与我就分开了。以后再也没有交往。后来的岁月中,这位同学在心理健康方面还是出了问题,虽然得到过救助,但听说最后的结局还是很不幸。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认识还很差,往往认为是“政治思想”问题甚至道德的问题。其实,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生的介入,药物的治疗都是必要的。


文化革命中间,我从学校毕业后,做过几年中学教师,那时候年轻,有时候难免工作生硬,但是好得那些学生多为煤矿工人子女,大都比较“皮实”,比较懂事,心理忍受能力较好,我与这些学生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后来,我下乡到农村管理了几年“知识青年”和农民,逐渐成熟了一点。所以,到了文化革命终止、恢复研究生考试,在研究生毕业留校再做教师,直到自己指导研究生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比较注意的。


我以为,教师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应当多关心自己的学生。从学生到名下开始,就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弟。一个研究生导师所带的一个团队,应当是像一个家庭一样,彼此团结和睦。这里所说的家庭,不是中国旧式的封建家庭,是开化的新式家庭。教师对学生要严格管理,但是首先要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也需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其实,所谓关心也就是有时候抽机会问一下,生活有没有困难,家长身体好不好,如此而已。如果真的有困难,导师就要想办法帮他一下。这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关心”就是放在心上,让他知道导师确实是他的“自己人”,而不是想从他身上“剥削”他的劳动。也就是说,导师从一开始就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要用自己的工作态度去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即使有时候导师对学生管理严格一点,态度严厉一点,学生也能够接受,因为他知道教师是为了他好。


当然,教师自己必须作风正派,认真地教书、认真的科学研究。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自己不正派,做工作弄虚作假,教书随便糊弄。这样的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即使有的师生关系看上去很好,也是表面文章,弄得不好更会狼狈为奸。


我不主张在学生中间提倡竞争,因为他们毕竟是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在学习做工作的本领,真正好的研究工作还是要靠他们将来自己的努力。对做得好的,要加以表扬,做得不够的,私下里要谈话,弄清问题,适当处理。这样,整个学生团队也容易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提防,技术保密,也不至于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实际上。研究生的很多本领是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得到的,和谐的气氛能够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不但有利于整个团队的工作,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取得信任,学生与学生之间搞好了团结,整个团队才有生气,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学习和工作才可以心情愉快。有些心理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至少不至于由小变大,甚至闹出事情来。


我们现在讲教书育人,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光指要教学生本领,也不光指要让学生有好的思想品德,还要让学生心理健康。我们要育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阳光、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教师和学生能够相遇,成为师生,学生与学生能够成为同学,到几十年以后看,那也是缘分。作为师生或同学,能够彼此信任,做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若干年以后学生能不能出成绩,出多大的成绩,这是另一个问题,要看学生自己的能力和造化了。他们的身体特别是心理的健康则永远是第一位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3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