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洪灝的宏观策略  ·  🙏//@caozenghui:🙏🙏🙏-202 ... ·  昨天  
第一财经  ·  今日,马云现身!员工评论亮了→ ·  2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抖音、快手、微信,同日发布公告! ·  2 天前  
钱币圈  ·  这枚纪念币!火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名师课例 | 李长福: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教学设计】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9-15 00:00

正文



李长福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佛山市“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顺德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顺德区“我最喜爱的老师”。发表教学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6项,参编省级教材1部。带领顺德一中历史教研组获“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示范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李长福特级教师工作室专辑

名师课例 | 李长福: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教学设计】

名师课例 | 李长福: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教学设计】

名师课例 | 李长福: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活动 1 :阅读课标内容,浏览教材,分析、提炼本课学习目标。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 利用教材有关叙述及典型史料,理解从汉初休养生息至武帝大一统国家治理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概括汉武帝大一统及汉光武帝重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理解这些措施对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重要意义。

2 .通过教材提供的基本史实及有关史料,总结两汉衰亡的主要原因,形成分析王朝衰亡的基本思路。

3 .列举两汉主要文化成就,多角度解释两汉文化繁荣的原因,形成分析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教学重点】

1 .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 .形成分析王朝走向衰亡及文化发展原因的主要思路。

【教学方法】

情境问题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直接用教材引言导入,承上启下。

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

在这种形势下,汉初的统治者是怎样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国家治理的呢?

活动 2 :据材料分析汉初统治者是如何总结秦亡教训的?为此,他们在治国方略上做了怎样的调整?有何影响?

材料 1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材料 2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 3 :“文景之治”采用无为而治的政策,将资源和权利下放到民间,使得经济和生产逐渐恢复,实现繁荣,开创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

但是,随着繁荣日久,地方势力不断坐大,诸侯和商人逐渐骄纵起来,中央权威也受到挑战。这就是过度放权后,中央政府不得不面对的政治难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用书》

师生共同阅读材料和教材,提炼基本要点。

为与后面三目标题一致,将第一目标题改为“汉初的治理”。

一、汉初的治理

1 .暴政而亡,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埋下各种隐患。

隐患包括土地兼并、豪强发展、商业垄断以及匈奴问题等。

2 .孤立而亡,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结合两幅示意图,理解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的危害。

过渡: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改变了无为而治的治理方略,巩固大一统局面,使西汉达到强盛,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西汉的强盛

介绍汉武帝刘彻小时时候的胆识和聪慧,明白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道理,增强学习兴趣。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三岁时,景帝抱于膝上,试问刘彘:“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

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

活动 3 :据教材概括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何影响?

1. 武帝大一统

依据教材,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分层概括主要措施,并对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内容和概念通过提供材料、师生合作等方式予以适当解释。

1 )政治上:设立中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选拔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用酷吏,抑豪强,加强对地方控制。

调整内容叙述次序,先中央再地方。

通过上图,理解内(中)外朝的运行机制。

察举制:汉武帝推行的选官制度。察举是先考察而后推举的意思,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通过概念解析,理解“察举制”。

2 )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专卖;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加强对经济控制。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汉武帝加强经济控制,进而实现大一统的有力措施。

均输、平准比较难理解,稍做解释如下:

均输 是指汉武帝在各郡设置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到缺乏该类货物的地方出售,然后在适当地区购入京师需求的物资。

平准 是指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均输和平准使政府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既能平抑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垄断市场,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国营政策。

3 )文化上:尊崇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材料 4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利用原始史料,理解尊崇儒术的内涵。

材料 5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思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再通过材料 5 ,理解“大一统”的基本含义——尊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集中统一。

4 )民族关系上:出击匈奴,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前 60 年前);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5 )对外关系上: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措施与解决文景之治留下的各种隐患之间的关系。

2 .大一统意义

结合教材叙述和下列秦汉形势图对比,可以得出两点意义。即

(1)开拓疆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 )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给出下列材料,进一步概括汉武帝大一统的影响。

材料 6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交融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整理

3 )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

过渡:但汉武帝穷兵黩武、滥用民力,也动摇了西汉统治的根基。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三、东汉的兴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