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这个小镇,真亮! ·  22 小时前  
新华社  ·  填补空白!这一大墓被发现 ·  昨天  
新华社  ·  价值达6000亿元!万古金矿田有新发现 ·  2 天前  
新华社  ·  我国载人登月任务,有新消息! ·  2 天前  
新华社  ·  CT、磁共振、X光等收费将执行新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风口上的奔跑者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18 17:42

正文


产业竞速的舞台上,

处处需要速度、魄力和抱负


2016年10月底召开的新都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新都区委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新都将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叠加期,并且新都已经站在了发展的“四个风口”上。


这其中包括成都进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带来的城市升级的风口;产业腾飞的风口;“一带一路”和“蓉欧+”战略带来的扩大开放的风口;以及创新创业的风口。


面对这些发展大势,如何抢占发展先机,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追赶跨越、提质升位,是目前新都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都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做一个“风口中的奔跑者”,从产业方面可以看出端倪。在过去几年发展航空动力、轨道交通主导产业,以及不断引进投资项目过程中,新都步步累计经验,让自己从过去相对封闭的腹地和后方,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速度、魄力、抱负,它在这场产业竞速舞台上体现出来的特质,让它在面对更多风口时显得更有底气。


从“零”起步

2016年9月,首列诞生于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的“成都造”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揭开面纱。出人意料的是它的“诞生速度”:



自2014年8月28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落户新都,高速率就频频闪现——从2015年8月20日中车项目破土动工,到2016年7月1日正式投产,再到9月22日第一辆地铁车辆下线,项目开工到投产仅用了315天。


如果新都轨道交通行业的产业基础厚实,这样的“超速度”无可厚非。但再次让人意外的是,新都的轨道交通产业是从“零”起步。


2016年9月,首列诞生于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的“成都造”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下线


不得不提轨道交通产业正步入“黄金期”,专家预测,未来五到十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总投资将高达数十万亿美元,发展前景广阔。


在新都的决策者看来,这样的发展大势一定得抓住。


从中车项目落户新都,意味着新都轨道交通在成都市的产业版图上钉稳了“钉子”开始,新都就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速度背后的秘密。


项目签约时,新都区政府相关部门就直接介入,用精准的服务来解决企业开出的问题台账和需求台账。原本是企业上门跑的手续,变成政府将服务送上门,由专人对接。


只有一个中车项目,构不成轨道交通庞大的全产业链。新都的动作是不等不靠,积极与中车上下游企业联系,争取投资落户。


新都政府快速拟定了一份《轨道交通产业链配套企业汇总表》,细细记录了200多个企业名单,门类齐全:车体、转向架、制动系统、牵引系统、车门系统、通信系统、轨道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电子表格,就是新都的“招商指南”。


之后南下深圳、东进上海。新都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坚持区领导带队,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一对一”上门招商,促成重大招商项目早日签约落地。截至目前,新都已成功签约今创等多个配套项目,十几家企业正在签约洽谈中。


如此一步步走来,新都如今有底气提出,到2021年,轨道交通将实现500亿元的产值规模,未来要做到千亿级的产业园。



新都轨道交通产业未来要做到千亿级的产业园


搭上“航空动力”的翅膀


如果说轨道交通产业“从0到1”,需要的是远见和胆识,那么在“从1到100”的航空动力产业,则更多需要精耕细作,以及对未来的想象力。


新都在航空动力产业方面,历来发展基础得天独厚。作为成都航空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新都有着国内一流的研发机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以及生产制造的龙头企业——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420厂)以及四川泛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205厂)。


“航空动力,新都腾飞”,不是空想。


但这个阶段摆在新都面前的问题是,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时,能否乘势而上,在产业竞跑的道路上再攀高峰?


四川作为全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将航空与燃机产业作为全省加快培育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成都在今年做出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部署中,把航空发动机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机遇和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2016年8月,中国航发集团正式成立,这是国家举全国之力攻克“航空心脏病”,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都的624所、420厂,在中国航发集团的全国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或许数据会比这些战略布局更能体现航空动力未来巨大的市场蛋糕。“一架民航客机动辄数亿乃至10多亿元人民币,而发动机就占总费用的三分之一。而其全寿命的维修费用,更是三倍于其购买价格。”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华说,预计未来20年,仅中国民航业的大飞机需求量,就将达到6000架,每年各类发动机的市场在千亿元以上。


面对航空动力产业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新都的做法是一鼓作气,面向全球精准出击。


相应的成都航空动力产业园规划已经完成并启动建设,新都主动“跟踪”40家主要配套企业,争取其入驻产业园;2016年6月,成都航空发动机联合创新中心落户新都;8月,新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了共建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和创新创业特色科技园的合作协议;10月,新都举办了2016年中国(成都)航空动力发展暨学术论坛,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话航空“新动力”……新都在航空动力产业的步伐一直在提速。



引来“金凤凰”的法宝


在以上两大主导产业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金凤凰”被新都引进来。他们对新都的青睐来自于多方面。


“环境好,社会好,企业才可能发展。”


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可持续发展副总裁张华莹在2016新都论坛上如是说。她表示,可口可乐入驻一个城市,要考虑方方面面。“当地的经济效益,是否有配套的供应链企业,政府的政策支持,人才,生态环境,员工们能否在这里安居乐业,都是企业格外看重的。”可以说,发展环境是影响企业在一个城市投资兴业的决定因素


新都承诺对到这里投资的企业给予全程保姆式服务。2016年是新都定位的“企业服务和项目攻坚年”——29个区领导,联系对接79个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每个镇(街道)领导,深入一线,为辖区内重点企业服务。


在“宜居”方面,新都通过抓生态,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围绕“山、水、林、田、湖”,新都已经构筑起了环城生态带。未来几年,新都的市民乘坐公共交通30分钟就能享受到环城生态区内的山地、森林、湖泊和湿地。


新都的区位优势也是企业“相中”新都的原因。作为成都北部的交通枢纽,新都距“蓉欧”班列始发站仅15分钟车程。


这些努力,使得今年新都在全球创交会上,在深圳、上海的投资推介会上,可以信心满满地对台下的企业说:投资新都,将在享受中成为赢家。理所当然,新都也从这些地方抱回了不少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