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击的阿秀
与优秀的人一同成长,做牛逼闪闪的职场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80星]r1-ktransformers ... ·  17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165星]wild-card-ai/ag ... ·  17 小时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量子位  ·  阶跃Agent生态首曝光:手机汽车IoT机器 ... ·  2 天前  
命里有票  ·  用DeepSeek和豆包分别计算了一个日期问 ... ·  2 天前  
命里有票  ·  用DeepSeek和豆包分别计算了一个日期问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进击的阿秀

陕西夫妻刷视频,意外发现隐秘潜规则:原来我们早已被围困,却浑然不知…

进击的阿秀  · 公众号  ·  · 2024-04-03 11:10

正文

作者 | 李月亮
来源 | 李月亮(bymooneye)
推荐 | 进击的阿秀(zchxuexi)

哈喽大家好,我是阿秀。


你知道吗?


我们都被困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了。


越困越死。


- 01 -

先讲个小新闻。


前两天,有位陕西网友说,他刷到了一条视频。


是关于一对情侣吵架的。


他看了看评论,基本全是站在男人视角讽刺女性的。


“我和我老婆吵架的时候,中途唱了一首荷塘月色,她都不知道。”


“吵架时候你背诵岳阳楼记,她都不会发现。”



他跟老婆聊起这件事。


意外地发现,老婆也刷到了这条视频,而评论区却完全是站女人的。


“很多吐槽女生的男生,真的想一想自己的问题吧。”



谁能想到,评论区竟然是分男女的。


他把这事儿发到网上,很多网友都表示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同样一条婆媳关系的视频。


年轻女人看到的评论基本都是“婆婆很坏、对儿媳不好”的。


老太太们的评论区则正好相反,说的多是“老年人不容易,儿媳应该多体谅”。


同样一条讲李佳琦的视频。


普通人看到的多是说“李佳琦飘了,活该挨骂”。


但是有人看到的却是“李佳琦说的也没错啊,只不过有些人不愿意面对真相”。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也很简单。


一条爆款视频,下面会有成千上万条评论。


而平台会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兴趣”等信息,选择让你看到哪些评论。


大概率,你看到的评论,就是你想看到的。


这样你就会认同,会点赞,会开心地继续刷下去。


只是同时,你也就被困在了一个狭隘的世界。


在那里都是和你一样观点的人,很少有不同声音。


这件事的可怕在于,有很多观点非常偏颇,但你深信不疑,因为“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而一旦你在现实里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你一定会很难接受,觉得对方不可理喻。


搞不好就会跟对方大吵一架。


- 02 -


当然,不只是评论区因人而异。


我们每个人刷到的视频、看到的文章,也常常都是完全不同的。


前段时间,中老年网红“秀才”被封,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这个大网红,曾经有一千多万粉丝,有无数老阿姨为他痴狂。


甚至有70多岁的老太太,从吉林千里迢迢去安徽,就为了见他一面。



但是另一边嘞。


直到他被封的新闻炒得沸沸扬扬,很多年轻人才第一次听说这个“大顶流”。


因为年轻人大概率对这样的“中年土味网红”没啥兴趣,所以平台就不会给他们推送。


站在平台的角度说,这也很正常。


人家不感兴趣,还给人家推送干嘛?


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平台觉得应该根据算法,预判每个人喜欢什么视频,他爱看什么,就给他推荐什么。


这叫精准推送。


比如给大妈推荐广场舞。


给宝妈推荐育儿心得。


给职场精英推荐大佬课。


给爱听歌的推荐歌。


这听起来似乎也没啥问题。


但这么搞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像秀才这样的情况——


我以为他红翻天,但你根本没听过。


现在这样的情况特别多。


有着上亿粉丝的带货网红小杨哥,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但有位大学生网友就说,老师上课提起小杨哥,他们班里竟然一个人都不认识。



我在生活中,也越来越感受到这种撕裂。

我老公经常刷到什么“CPI数据”,他都觉得是刷屏的新闻,而我闻所未闻。

而我跟他谈论“很红的心理学家”,他也从来没听说过。

我公公喜欢唱戏,他打开手机,全是唱戏的。

他一直以为现今世界,戏曲又一次发扬光大了。

我们跟他解释了很多次,他依然不是很理解。

因为他们那一代人(也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对媒体的认知都是“聚焦大事件”。

都根深蒂固地认为,如果我们眼前铺天盖地都是某一个事件,那一定是因为这件事太大了。

他们和我们,其实都很难相信,很多平台以刷屏之势推送给我们的信息,根本不重要,只是因为我们爱看。

而这,偏偏就是事实。


- 03 -

一般来说,平台的算法是这样运行的。


如果你刚刚下载一个APP。


它会问你喜欢哪类信息,娱乐,新闻,艺术,教育啥啥的。


你如果选了几样,它之后就会重点给你推送这几样。


你不选,也没关系,它会给你推荐一下大部分人都爱看的东西。


然后默默观察你的喜好——


你关注了哪个博主。


你点赞、评论、收藏过哪些视频。


甚至你看每一个视频的时长。


这些都是你不知不觉提供给平台的资料。


有了这些资料,算法就基本能知道你喜欢啥东西了。


你别以为“我就随便看看,谁也不关注谁也不点赞,平台推算不出啥来”。


那你就太低估算法了。


现在这玩意强大到可能比你还了解你自己。


比如你刷到易烊千玺的时候,看了三分钟。


而唐国强你一秒就划走了。


那算法就能大体估算,你可能岁数不太大。


你刷得越多,算法越能判断出你是谁,你喜欢什么。


然后就能精准地给你推荐你爱看的东西。


而同样也刷这个APP的你姥姥,或者你老公,肯定就有另一番不同的喜好。


所以你们就算是一起坐在沙发上,刷出来的内容很应该也是大不相同。


没错,在现实里,你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房间。


但在网络上,你们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世界里。


你们各自编织起了自己的信息茧房,离彼此越来越远。


“信息茧房”,本来是一个传播学领域的概念。


但这几年,它跟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大。


因为我们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信息里。


像蚕一样,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困在里面,越来越难以逃脱。


- 04 -

这件事的坏处就是:


你的信息会越来越单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