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行榜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大S生意投资都亏,只有房产赚钱是大头。。
大S去世,台湾流行文化消亡史。。
江浙沪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高地。
人均
GDP
超过
10
万。
无锡、苏州的人均GDP,甚至还要高于上海,千年民富殷实。
一般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也会发达。
因为经济好,赚钱多,家庭舍得为教育投入。
其次,这样的城市会不断吸引人才涌入。
经过几代人的筛选之后,平均水平会提高。
等到这个地区的人进入政界以后,又会为家乡争取更多的政策。
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例如从明清时代,江浙沪就已经是进士的大本营了。
其他地方的考生,很难比得过这边。
当年的江浙豪绅,历史上非常有名。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江浙沪依然维持了这样的繁荣。
上海有许多教会学校和私人学校,例如震旦和复旦。
算是教育最前沿的地方之一。
浙江有一所浙大,也是顶尖学校。
江苏南京,曾经是民国首都,自然也是教育高地。
有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当年是世界名校。
但到了现在,三个省份的命运有所不同。
如果追根溯源,都要提到
1952
年的院系调整。
当年听取了苏联教育经验,把很多综合性大学拆分成专业大学。
很多有名的大学,都被拆分了。
例如,上海交大,很多精锐被抽调去了西安,成立了西安交大。
南京大学,更是被拆分成了
12
部分。
浙江大学,在这次拆分中也损失很大。
尤其是优势专业理学院,被抽调到了复旦大学。
后来很多人开玩笑说,复旦大学,就是浙大下的蛋。
按理说,院系调整,应该是有调出,也有调入。
但是当时的操盘思路,是把教育资源放到经济和政治重镇,或者是大区中心。
上海因为长期是中国经济的龙头,近代和现代,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时间长达90年。
当年院系调整,虽然有损失,但收获不小,拿到了很多优势学科。
改开后,经济也一直走在前面。
靠着虹吸人才和教育资源,现在依然是头部。
上海交大后来能够力压西安交大,成为正统,地理位置和城市竞争力,也是原因之一。
江苏南京,因为也是区域中心,院系调整没那么伤。
当年南京大学虽然拆分了很多学科,但大部分都留在了当地,依然是本地的教育资源。
肥水不流外人田。
现在南京,依然是教育重镇。
双一流大学有
13
所,全国排名第三。
而相比之下的浙江,就有点尴尬。
目前双一流大学只有
2-3
所。
而
985
、
211
这种认可度比较高的学校,只有一所浙江大学。
在江浙沪经济圈里面,显得非常奇怪。
为什么江浙沪包邮区里面,浙江教育经常被人诟病?
因为本地经济非常发达,省内教育的选择却没那么多。
如果想上好大学,只有一所浙大。
剩下的直接断档了。
很长一段时间,浙大之后只有一所宁波大学才能入眼。
虽然也是双一流大学,但在全国的教育排行里,仍然有很大差距。
当年宁波大学,因为综合实力不够,甚至都差点跌出这个排名。
而现在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借助国际联合办学,做了一定弥补。
因为北航这个牌子,起码是个
985
。
放到了杭州,可以实现不用去浙大,也上
985
的目标。
但即使如此,本地人依然最认可浙大。
觉得当年高校合并的时候,操作有些失误。
1998
年,当时浙大合并了杭州的四所顶尖高校,成就了一所全国前
3
的高校。
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
很多人觉得,合并后至少损失了
2
个
211
的牌子,让浙江的高考变得更困难了。
因为,虽然浙江省内,更加认可本地学校。
一些双非院校,甚至比外地的
211
认可度都高。
企业招聘的时候,明显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倾向。
但如果出省以后,其他地方更加认可
985
和
211
的牌子。
这对于浙江考生,就很吃亏。
那当年高校合并大潮中,浙江选择四所高校合并的原因是什么?
在操盘的人看来,大概率还是利大于弊。
最早这四所高校,都是
1952
年拆分出去的。
1998
年之前,很多人都想要合并回来。
尤其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校友。
1997
年
3
月
2
日,我国科学院四位老科学家,写了个联名信,呼吁合并四所学校,成立新的浙江大学。
以此恢复
1952
年之前的荣光。
而且,合并后的浙江大学,对杭州的贡献非常大。
当年合并的另一大原因,是代表浙江冲
985
名额。
对标的都不是清华北大,而是剑桥。
一开始有传言,985只给
10
个名额。
当时浙大合并之前,实力没那么强。
因为
1952
年被阉割后,浙大名声大不如前。
虽然
1995
年评选为
211
,但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评为
985
。
于是为了拿到更好的牌子,浙大合并其他学校,是有合理性的。
有人事后分析道:
当年只合并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拿到一个
985
就够了。
剩下的杭州大学,依然能够成为
211
。
如果是这样的分布,浙江的教育会轻松不少。
但没想到,之后
C10
的目标没实现,因为最后武汉大学合并拉垮了。
只剩下了
C9
。
而
985
的名额,后来放水了很多,一下子干到了
39
所。
结果浙大就尴尬了,浪费了几个
211
的牌子。
在上图中,浙江的大学数量,就和他的经济地位,显得很不匹配。
但浙大合并之前,本身就有约定。
要给浙江考生更多名额。
所以你去看名校的生源地,发现浙大里面,一半都是浙江人。
给浙江的名额,比外面十几个省总和都多。
对于浙江前
5000
名的考生而言,这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能够更轻松的上一所顶尖大学。
但对于
5000-2
万之间的考生,可能就不够友好了。
但如果换一个坐标系,和河南河北的兄弟们做一下对比。
浙江又仿佛就是天堂。
人家考生更多,省内一所好学校都没有,好坏都是对比出来的。
而对于整个杭州,或者是浙江的发展。
一所浙大培养出来的人才,顶
10
所
211
。
例如最近很火的
deep seek
创始人,就是浙大出来的。
杭州六小龙科技起飞,随后房价再起飞。。
浙江对比江苏和上海,差距主要在政治资源上。
尤其是建国后
30
年。
上海最牛,其次是江苏,最后才是浙江。
浙江这
30
年,甚至很多人说是被放弃的
30
年。
有几种解释:
1,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由于直面台湾省,长期处于潜在冲突的第一线。
所以,第一轮重工业建设,一个都没有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省份。
改开之后,因祸得福。
东南沿海的省份,也正是因为国有企业占比低,操盘手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度低,只能依靠民营经济。
反而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在改开后,都取得了更大、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