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老年人成假新闻主力传播者? | 《科学》杂志给出答案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1-15 10:04

正文


来源:The Verge、科学杂志等

编译:Lena(实习生)

编辑:罗布君

图片:网络

:社交媒体平台向来是假新闻的温床。政治、经济、军事等高深专业的话题自不必说,光是朋友圈中流传颇广的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假新闻,就已经让人难以招架了。《牛奶将人们送入癌症的坟墓》、《小龙虾竟是用来处理尸体的,外国人从来不吃》、《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清理的干干净净》……相信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会有上了年纪的亲人、朋友分享过类似的谣言,而年轻人对于此类新闻却常常不屑一顾,或持审慎态度。

出处:黑比诺一号


这种现象到底是巧合还是关于年龄的规律?来自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或许能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传媒研究(xjbcmyj)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和研究原文,对此进行了编译。



极小比例“假新闻传播者”中的主力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后,人们讨论最多的现象之一是“假新闻”的传播和潜在的影响。2017年,柯林斯辞典更是将“假新闻”(fake news)定为年度热词。那么你是否知道,哪些人最容易相信并传播假新闻?


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预测一个人是否会传播假新闻最靠谱的因素似乎不是政治立场,而是他的年龄。

这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监测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后几个月的用户行为。2016年初,学者开始与研究公司YouGov合作,召集3500人组成一个小组。就在选举结束后不久,他们要求小组中的Facebook用户安装一个应用程序,允许他们共享数据,包括个人档案、宗教和政治观点、发布到他们自己的时间轴上的帖子,以及他们关注的页面。

大约49%使用Facebook的研究参与者同意分享他们的个人资料。然后,研究人员根据将他们在时间线上分享过的链接与媒体经过专业核查后统计的“假新闻的网站列表”中的帖子进行域名对比,看结果是否一致。

结果显示,只8.5%的用户曾分享过假新闻网站的链接,这一比例可以说是非常小,但它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阅读假新闻的人远远多于转发假新闻的人,并且这些分享过假新闻的用户人群显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特征。

总的来说,年龄较大的用户更倾向于分享假新闻,无论他们的意识形态如何。图源:AP


他们发现,年龄是判断分享假新闻人群的最佳指标,此外,保守派用户分享假新闻的可能性更大:18%的共和党人分享假新闻网站的链接,而民主党人的这一比例不到4% 。在年龄方面的指向性更为明显,65岁及以上的Facebook用户中有11%的人分享过至少一条虚假信息,而18岁至29岁的用户中只有3%的人分享过。 65岁及以上用户分享的假新闻数量是年龄在45岁至65岁之间群体的两倍多,是年龄在18岁至29岁之间群体的近7倍


无法抵抗的年龄效应

在基于用户偏好对新闻进行排序的算法推动下,社交媒体用户更倾向于分享反映他们现有立场的新闻,这一现象被称为“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他们发布的帖子往往表明着自己的身份。

研究人员写道:“我们最有力的发现是, 当其他特征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意识形态和党派偏见的差异——被控制时,年龄效应依然显著。年龄较大的美国人,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是最有可能将假新闻分享给Facebook好友的人群。 ”而在“分享假新闻”这方面,这似乎是唯一具有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他们还补充了其他一些关于美国人的代际差异,以及他们从真假掺半的网络信息中分辨真相的能力的调查结果。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新闻研究主任艾米·米歇尔(Amy Mitchell)说,“那些更懂数字、更信任新闻、更关注时事的人,在辨别新闻中的真假方面做得更好。”然而,很大一部分60多岁甚至更年长的一群美国人,缺乏必要的数字媒体素养,无法可靠地判断网上新闻的可信度。

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分析发现,年轻的比年长的美国人更善于从观点评论中分辨出新闻事实。在测试中面对5个事实陈述和5个观点陈述时,5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20%的人能正确地对它们进行分类,而18岁至49岁人群中这一比例为32%。

根据政府监管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说法,年龄大的人群也常常成为各种诈骗的目标和受害者。研究人员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随着慢慢变老,人的大脑中与记忆、决策和恐惧有关的部分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使他们更容易上当受骗。

“记住就是相信” 。图源:Vimeo



而研究者则推测,随着年龄的增长,某种程度上人们对“重复效应”的抵抗(即熟悉感可以压倒理性,反复听到某种说法,会影响听者的信念),以及信念持久性与可得性启发效应(即人们进行判断时,常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被削弱了,尤其是通过种种信源线索判断真伪的能力。从理论上讲,这些影响的严重性将随着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和错误信息的普遍存在而增加。


社交平台将重点关注老年群体

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衡量个人是否会因为年龄增长而变得容易被骗,他们只是说:“老年群体对于数字媒体素养的缺乏,使他们倾向于将‘社会认可度’作为可信度的保证。”而这意味着,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老年人加入网络社区,也随着新闻和信息消费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网上,这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世界各地的许多政府都开始实施一些项目,试图将假新闻扼杀在摇篮。

经常被批评为假新闻的摇篮的社交媒体网站,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此外,像Snopes.com这样的事实核查网站,涉及从生活常识到国际政治新闻等广泛的辟谣主题,可以通过关键词或URL进行搜索,非常简便易用,能让任何年龄段的用户确认自己看到信息的真实性。

事实核查网站Snopes.com截图

当然,假新闻的影响力来自于那些阅读、相信并且传播它的人群。研究的作者指出,在过去,政治科学家普遍认为人口统计学因素(如年龄)并不是解释假新闻传播现象的核心因素,因为它们会随着人口的其他社会学特征(如学历)而改变。这种想法非常合理,但如今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发现同时也是新挑战,它表明:我们不能将人口统计学特征视为可忽略的控制因素,尤其是在美国,“婴儿潮”(baby-boomers)时期出生的人口最多的一代人已步入退休,这时,技术变革恰好发生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发现对于未来媒体平台打击假新闻的优化改善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平台可以在学术研究人员的帮助下,重点关注那些最容易被欺骗性内容影响的群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信息的传播。

最后,虽然研究人员也表示了“回音室效应”局限性的,但按撇开这些担忧不谈,他们提供的证据强烈地指向着年龄这一特征,已经成为除意识形态之外,另一个与传播假新闻密切相关的因素。

为了从根源上杜绝假新闻,政府和科技公司必须着力去研究如何教育用户——无论老少——去辨别真伪。当意识与思想的战场已经从线下转移到网上,我们的未来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