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张玮丨今日主播:Alinda
一进入腊月,温州人便开始为准备年货而乐此不疲了,仿佛在四处散播过年的讯息。
过去,尽管人们生活水平低,年货办得较简单,但有几样是必不可少的,如腌猪头肉,晒酱油肉和酱油鸡。制作这些并不复杂,家家都会。猪肉要精选瘦肉,酱油要优质,还要加入适量味精、白糖和白酒;掌握好猪肉的浸泡时间约为一小时;一般在冬至前晒为好,因为那时天气晴朗,晒出来的酱油肉质量好。酱油鸡一般选公鸡,晒法与酱油肉相同。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还省钱,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生活条件好一点的的人家则多晒些,还晒上几条鳗鲞。年前,海岛渔民会将大鳗鱼破开,晒至半干,挑到城里来卖。鳗鲞是温州特产,蒸熟佐酒,其味比鲜鳗鱼更美。
温州人好讨口彩,过年更要图吉利,于是年糕被视为吉祥之物,因为“糕”与“高”同音,意寓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尽管做年糕较繁琐,但离过年早个七八天准备完全来得及。在温州,年糕按不同做法,又分为松糕、桃糕和水晶糕。习惯上,温州人只称“水晶糕”为“年糕”,而家庭做的一般以松糕和桃糕为主。
做糕要磨粉,最初是手推磨,80年代才有农民进城搞起磨粉加工业。大家都集中在那几天磨粉,往往得排长队等候,半夜还能听见柴油机磨粉的轰隆声。年糕的质量全看糯米与籼米的掺和技术,若掺和比例不当,做出的年糕不是太软,就是没有韧性,容易干裂。在米粉中加入白糖或红糖,和匀后装入松糕甑,放到锅上炊蒸。快熟时嵌上红枣,撒上桂花,如同时嵌进一点肥肉,则别有一番风味。熟后取出,因质地松,故名“松糕”。
所谓“桃糕”,也叫“糖糕”,是将炊熟的米粉用手揉成团,压扁成约20公分长的条形状,然后印上红色的吉祥图案。手巧的人也做几个金元宝样子的,摆在家中,以示招财进宝。水晶糕是没掺糖的,不过做的人家不多,因为城市里有计划供应,可凭粮证和粮票,在规定时间购买。人们总是一大早就去排队,生怕去晚了买不到。虽然有些人并不爱吃年糕,可大家都说“吃了年糕年年高”,所以年糕还是必备的年货。
年俗的逐渐形成和发展演变,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精神文化有着显著的关联。近几年来,温州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若按以前的标准,天天都在过年,所以过年的气氛日见淡化。随着观念的更新,温州人的过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现在,年前晒酱油肉的人家已不多,更看不到自做松糕或桃糕了。不过,相信人们过年的心愿不会变——都希望过一个祥和、充实、平安的欢乐年。
来源 | 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