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
绿标
即可收听
晚安曲《彻底》/李越柿
文/南川大叔
“我这样做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都这么大了,能不能听话一点?”
这些话,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肯定听过不少吧。
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
到底什么才叫做懂事?
直到看了电影《狗十三》我才明白,父母口中的懂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电影主人公是13岁的女孩李玩,她是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
爷爷奶奶看似很爱孙女,但却不知道李玩一喝牛奶就吐。
在拥有了大孙子后说:
“李玩的名字是取着玩的,这个娃娃的名字要好好取。”
李玩很喜欢物理,但是李玩的父亲却不顾女儿的个人意愿,强行让她参与并不感兴趣的英语小组。
李玩不开心地跑走,父亲在后面大喊:
“等你大了,你就知道你爸这是为谁好。”
后来,为了缓解父女之间的关系,父亲送了李玩一只狗。
虽然李玩并不是很喜欢,可看着小狗半夜在纸箱里叫唤,还是决定养它,并给它起了个名字“爱因斯坦”。
当李玩喜欢上这只狗,开始试着去爱它的时候,狗
却被爷爷弄丢了。
李玩发现后,发了疯似的寻找爱因斯坦。
而家人在狗丢了之后,并不是第一时间帮忙找狗,
而是想着如何把事情敷衍过去。
李玩的后妈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说这是她的爱因斯坦,
所有的大人开始自欺欺人。
李玩拒绝接受这样的谎言,哭着说:
“我不是非要一只狗。”
她想要什么?
她想要的是家人的一句道歉,家人对这件事的重视,家人合适的安慰。
可没有人愿意知道李玩想要什么,他们就只愿意给自己想给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短片《妈妈的遥控器》。
初中生小伟的妈妈,有一个遥控器,能够随意遥控儿子的人生。
她逼迫小伟上补习班,吃不爱吃的苦瓜,让小伟做一切她觉得好的事情。
只要有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妈妈就会按下遥控器,重复这一天,直到小伟做的让她满意为止。
小伟在这种逼迫下选择了自杀。
可因为遥控器的存在,连自杀都变得那么不容易。
死了无数次,都被妈妈一键还原到前一天。
被折磨的不成样子的小伟,最后选择了妥协,变得懂事起来,最终乖乖走上了妈妈安排的道路。
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然后去相亲。
短片中的小伟懂事了,电影中的李玩也是。
因为丢狗,家里被李玩闹得鸡飞狗跳,最终李玩得到的是爸爸的一顿暴打。
暴打过后,李玩道了歉,爸爸拉着女儿坐在自己腿上,说:
“爸打你是因为爸爱你。”
从那以后,李玩学会了懂事。
她接受了那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她开始强忍恶心咽下从不喝的牛奶;
她开始不任性,不为整个家“添堵”。
懂事到了什么地步呢?
在父亲安排的酒局上,父亲的朋友为李玩点了份红烧狗肉。
当所有人都沉默,以为李玩不会吃的时候,李玩为了父亲的面子,还是笑了笑说了句:
“谢谢叔叔”
,便举起了筷子。
那一刻,那个身上长满刺的李玩,真的死了。
在经历了大人们以爱之名的暴力雕琢后,
李玩也变成了大人眼中那个懂事的孩子。
李玩的父亲是很多人的父亲,他们只会告诉你“你要懂事”“你要有出息”“你要好好学习”。
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说过:“你要高兴。”
他们只会简单地判断孩子做的是对还是错。
他们从来不会过问为什么你喜欢物理,不喜欢英语?
为什么狗狗会起名叫做“爱因斯坦”?
那只狗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吗?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用爱去解决问题,他们用的是秩序。
所有不懂秩序的孩子,最终会在他们“懂事式”的家庭教育下,变成懂事的孩子。
努力学习英文,努力学会迎合大人的喜怒哀乐,努力配合成人世界的表演。
这种懂事剥夺了孩子身上的天真。
孩子只能过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丧失了他们本该有的人格。
《奇葩说》的选手奶茶,在一期节目中讲了自己的故事。
奶茶原本也是个喜欢撒娇的孩子,可是父母感情不好,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渐渐地学会了不吵不闹不惹麻烦。
父亲再婚后,给他买了一双新球鞋。
他其实不想要,可他知道如果他不收,父亲就会不高兴,
便讨好般的同意了。
为了让父亲高兴,他还说:“这个阿姨不错。”
可奶茶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不是的。
他不喜欢这个新妈妈,他也不想融入新的家庭,
因为他本能的害怕,可是这样本能的反应已经被叫做“成长”的东西磨平。
现在的奶茶学会了收起自己身上的刺,学会了察言观色,因为他怕别人不高兴,怕别人觉得他不懂事。
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代价真的很大。
我并不想指责那些父母,因为你只有长大了才发现,成人的世界,同样有苦楚,有着自己的无奈。
就和电影《狗十三》其中的一张海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