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伯格肯定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却又批评孔德的唯科学主义。孔德企图以社会学统驭一切社会科学、代替一切社会科学,伯格批判这种“王者学科”的自大思想。他追溯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理论——经验——理论转向,批评唯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唯方法论的经验主义、唯技术论的统计分析。他主张社会学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不同的研究方法开放。他提倡广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他接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世界,审视种族、阶级、阶层社区和群体,解剖人的属性、身份、角色和主体性。他既认为社会学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又认为社会学是人文关怀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认为社会学关心的首先是人的生存境遇,主张社会学向哲学和史学的人性关怀学习。他反对孔德把社会学构建成“道德科学”的思想,又认为社会学是横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本书副标题“人文主义视角”就是这一思想的鲜明写照。
作者简介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1929-2017)是美国社会学家,著作20余种,相当一部分已经译成20余种文字。他主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神学,但他的著作又超越这些主攻领域,论及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问题。以下书名足见他涉猎之广:《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视角》、《现实的社会构建:知识社会学论纲》、《给笑声正名:人类经验的喜剧性》、《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资本主义革命:关于繁荣、平等和自由的50大命题》、《家庭之战:夺取中场》、《神圣的华盖:宗教社会学精要》、《资本主义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宗教伦理》、《彼得·伯格与宗教研究》、《多种全球化: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性》、《牺牲的金字塔:政治伦理和社会变革》、《社会凝聚的极限:多元社会里的冲突和调节》、《丧家的心灵:现代化与人的意识》、《肃穆会堂的噪声》、《天使的谣传: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等。
本书目录
译者前言
作者前言
第一章 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
第二章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第三章 “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
第五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在人
第六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
第七章 “补记”: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学
第八章 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
文献述要
索引
译者后记
译者简介
《与社会学同游》译者前言
作者:何道宽
这篇小序介绍伯格其人及其作品,分为书名玩味、伯格成就、各章提要三部分,笔者的一些感悟和评价也贯穿其中。
一.书名玩味
这是一本老书,初版于1963年;又是一本小书,约20万字,可它被奉为经典,至今不衰,颇像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它们都使人难以割舍,常读常新,给人启迪。
该书原名Invitation to Sociology,和以上三位先生的中国书一样平实,直译是《社会学的邀请》,台湾的繁体字版为《社会学导引》,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先生建议译为《社会学的邀约》,还有人撰文将其译为《欢迎学习社会学》,而我则将其译为《与社会学同游》。为什么呢?
(1)该书突出了一个“游戏”的主题,全书共8章,其中两章就带有浓重的“游戏”色彩。第一章题名“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第四章题名“社会如戏”。
(2)书中两次提及并评述荷兰学者赫伊津哈的名著《游戏的人》,完全赞同赫伊津哈对游戏的定位:“除非把人当做游戏的物种,除非研究人游戏和游乐的一面,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把握人的文化。”(140页,引文页码为原注页码,下同)
然而,我们必须提醒读者,这里所谓“游戏”绝不是庸俗意义上的“混世”,而是庄重的“王者游戏”,没有一点墨水的读者是没有资格上场玩耍的。作者是这样说的:“在如今的学术消遣里,我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王者游戏”。那些连多米诺骨牌都不会玩的人,不可能应邀参加国际象棋的争霸赛”(vii页)。
他所谓的“消遣”是一种激情:“不错,社会学是个人的消遣……但“消遣”这个词比较弱,不足以描绘我们需要表达的意思。社会学更像是一种激情。社会学视角颇像使人着魔的妖怪,无情地驱使我们不断地拷问它自身的问题。”(24页)
彼得·伯格这本书“颇像”以上三位中国学者的三本书,因为它们虽为经典,却又面对一般的知识大众。但伯格这本书又不完全像以上中国经典,不同之处首先是它比以上三本书的篇幅大,其次是它至今是美国社会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必读书。
二.伯格成就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1929-)是美国社会学家,世界知名,著作20余种,相当一部分已经译成20余种文字。他主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神学,但他的著作又超越这些主攻领域,论及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问题。以下书名足见他涉猎之广:《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视角》、《现实的社会构建:知识社会学论纲》、《给笑声正名:人类经验的喜剧性》、《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资本主义革命:关于繁荣、平等和自由的50大命题》、《家庭之战:夺取中场》、《神圣的华盖:宗教社会学精要》、《资本主义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宗教伦理》、《彼得·伯格与宗教研究》、《多种全球化: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性》、《牺牲的金字塔:政治伦理和社会变革》、《社会凝聚的极限:多元社会里的冲突和调节》、《丧家的心灵:现代化与人的意识》、《肃穆会堂的噪声》、《天使的谣传: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等。最后这一本已有中译本,200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我们这一本《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视角》将是他在中国的第二种译著。
伯格既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他兼有有德国学术的严谨和美国学术的创新,将日尔曼思想的缜密和美国文风的活泼熔为一炉。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他从奥地利移居美国,20世纪50年代初在纽约市的社会科学新型学院获博士学位,旋即到德国大学执教,60年代初即已成名。
伯格获博士学位的社会科学新型学院名字看似卑微,名气却很大。该校在二战期间由流亡美国的德国学者创办,具有严谨的德国学术传统。伯格的老师卡尔·梅耶尔久负盛名,以弘扬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为己任。
伯格继承了梅耶尔严谨的学风和马克斯·韦伯空灵的社会学思想,偏爱宗教社会学,却不固守一方小天地。他笔耕50余年,至今不辍,进入21世纪后仍有著作问世,且继续产生广泛的影响。他涉足很多学科领域,兼有神学关怀和世俗关怀,他的宗教著作仿佛出自无神论者笔下。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他的近著倡导多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
《与社会学同游》初版于1963年,伯格时年34岁。这部“习作”使他一举成名,展现了他缜密的思想和举重若轻的文风。这本书信息密集,精彩纷呈。我们在“成就”这一节里先做一点概括,在下一节“各章提要”里再予以仔细疏理。
在这本书里,伯格肯定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却又批评孔德的唯科学主义。孔德企图以社会学统驭一切社会科学、代替一切社会科学,伯格批判这种“王者学科”的自大思想。他追溯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理论——经验——理论转向,批评唯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唯方法论的经验主义、唯技术论的统计分析。他主张社会学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不同的研究方法开放。他提倡广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他接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世界,审视种族、阶级、阶层社区和群体,解剖人的属性、身份、角色和主体性。他既认为社会学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又认为社会学是人文关怀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认为社会学关心的首先是人的生存境遇,主张社会学向哲学和史学的人性关怀学习。他反对孔德把社会学构建成“道德科学”的思想,又认为社会学是横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本书副标题“人文主义视角”就是这一思想的鲜明写照。
伯格拥有众多的追星族,且深受同行的青睐,为他注疏和诠释的不乏小有成就的学者。好事者为他建立的网站不只一个,有些网站规格之高,资料之翔实,令人陶醉。有关他的信息不是被一网打尽,而是由“多网打尽”。单以他这本《与社会学同游》为例,你就可以在网络中检索到评论、提要、批注、注疏、解释、语录,甚至有词汇表。当代活着的学者很难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一本小小的普及读物居然有人做详细的注疏,实在是非常罕见。
三. 各章提要
伯格的这本小书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兼顾了不同的对象。一方面,它文字清丽、平实。既文采飞扬,又明白如话。全书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结构之谨严,一目了然;段落的开合张驰,环环相扣;文字的诙谐幽默,令人莞尔;章节标题之异常意象,令人眼前一亮。阅读和翻译他这本Invitation to Sociology真是一种享受。所有这些文体特征都兑现了他照顾一般读者的承诺。另一方面,他又在学科内外的广阔背景中大开大合,以鲜明的论辩色彩对各家各派的理论和方法予以点评,旗帜鲜明地予以臧否。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作者是没有资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如果没有深入浅出的理论成就,学界也不会肯定他半个世纪以前写的这本“旧书”。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没有注释,乍一看很不严谨,缺乏学术著作的起码规范。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本书写作过程中,我面对两种选择,或提供数以千计的注释,或根本不加任何注释。我的决定是不用注释。我觉得,赋予本书条顿人那种滴水不漏的论文外貌几乎于事无补,并不会给它增色”(viii页)。为了行文的流畅,作者决定不用一条注释。但为了弥补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足,他又打破参考文献的惯例,他不用甲乙丙丁的罗列式,而是采取“文献述要”的评注式。这样的“文献述要”至少有三个好处:(1)满足研究者的需求,指点要津;(2)界定作家作品的意义和地位;(3)增加本书的份量。
然而,我们的中译本却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原因很简单:(1)社会学是舶来品,作家、作品、理论、方法、术语、概念都有大量陌生的知识,我们不得不注;(2)学科之外的西方文化背景亦有不少隔膜,不得不注。另一方面,考虑到本书读者多半有一定的人文社科修养,我们又适当控制注释的数量:全书总计116条。
和一切自序一样,本书“作者前言”也开宗明义点明写作的宗旨、对象和追求。它邀请一般读者神游一个学术殿堂:“本书的宗旨在于让读者去阅览,而不是去研究。本书亦非教科书,作者无意做系统的理论构建。它邀请你神游一个精神世界”(vii页);“我想邀请读者到一个广袤的王国里徜徉,而不是在我栖居的那个小村落里去溜达”(vii页)。与此同时,它又对读者的资格做了一定的限制,因为社会学不是普通游戏,而是“王者游戏”(vii页)。另一方面,作者力求使本书经得起学界的挑剔:“倘若其他社会学家尤其美国社会学家垂顾本书,其中一些人可能会由于作者的取向而感到恼怒,会非难其中的一些思路,他们可能觉得一些重要的问题被遗漏了,这也是难以避免的。我只能够说,我尽力忠诚于社会学领域的核心传统,这个传统滥觞于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同时我坚信,这个传统具有持久的合法性。” (vii-viii页)
除了自序和文献述要,本书共8章,各章标题诡异而新奇,分别是: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补记”:思想改变与人生阅历(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社会学视角——社会在人/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补记”:社会学里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亦名:如何做到谨慎求证又不断骗人)/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
我们先用最简短的文字给各章“破题”,然后才转入分章的提要。第三章和第七章题名“补记”,这是作者故意偏离常规、尽情发挥的两个领域。第一章“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是一封邀请书,希望读者能够在一场“王者游戏”中得到娱悦,同时又警告读者潜在的风险。第二章“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点明社会学的追求,这里所谓社会学“意识”就是社会学的知识、社会学对社会的理解。第三章“补记”讲人生的思想变化、自我形象、世界观和人生阅历。第四章“人在社会”把社会比喻为监狱,把人比喻为重重叠叠大山压榨之下的小生灵,主题是社会控制。第五章“社会在人”继续讲“监狱说”,但重点放在内心在自我约束。第六章“社会如戏”指出逃生隧道,讲如何获取自由。第七章“补记”讲社会学的伦理关怀,论述马基雅弗利主义的中性、正面意义和负面意义。第八章“人文学科”进一步批判社会学盲目的“科学追求”,并且用人文关怀予以矫正。
现在讲第一章。有几个关键词值得特别关注,它们是:消遣,激情,形象,发现,智慧。“消遣”和“激情”已如上述。“形象”是本章的重头戏。作者首先辨析社会学家在一般人心目中的想象:(1)社会工作者,(2)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导师,(3)社会改良者,(4)统计数字的采集人,(5) 超然、冷嘲的观察者。伯格勾勒这些形象,探索其根源,指出其不足,然后提出“理想化”社会学家想象。我们各征引一句话,看看他对这些形象的批评。
社会学家不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多半仅限于和下层人士打交道,他们凭借的手段与其说是社会学知识,不如说是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分析师的知识:“当代美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心理分析删繁就简的翻版,成了一种穷人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其功能是标榜自己“科学”助人的合法地位。”(4页)
社会学家也不是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导师:“社会学家作为社会工作者理论导师的形象也会使人误入歧途。无论社会工作依据的理论是什么,它都是一种社会“实践”。相反,社会学不是实践,社会学尝试的是理解社会。”(4页)
社会学家不是社会改良者。社会学鼻祖之一的孔德把社会学打扮成学科之王和霸主,赋予它救世的角色,这是很荒唐的,社会学仅仅是众多学科之一。诚然,社会学知识可以为改善人的境遇做出贡献,但“同样的社会学知识可以被用来达到完全相反的意图。由于这个原因,社会学对种族歧视动因的了解既可能在种族内部煽动仇恨,也可能用来宣传宽容,两种意图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7页)
社会学家也不是统计数字的采集人。这个形象的始作俑者是从事民意调查、市场营销、广告经营、智力测验的人。过分追求自然科学里的数据分析、生产管理中的数字监控、学校管理中的绩效评估,都严重影响社会科学的质的研究和理论研究。“美国很大一部份社会学研究关注的仍然是对社会生活细微末节的小小剖析,和广阔范围内的理论关怀丝毫不搭界……只需匆匆一瞥,扫描一下主要社会学刊物的目录,看看社会学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目录,你就可以证实此言不虚”(9页)。“大多数社会学家对统计学只知皮毛,他们对统计数字的态度往往是既敬畏、又无知、亦胆小”(11页)。“统计数字本身不是社会学。只有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统计数字做出解释后,它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学的有用之材”(11页)。
社会学家亦不是超然、冷嘲的观察者。“如果把这个形象[超然、冷嘲的观察者]当做社会学家的一般画像,那肯定是严重的扭曲。在今天的美国,符合这个形象的人实在是很少……一切位居现代社会负责岗位的人都有一个道德问题。社会学家是没有同情心的观察者和没有良心的操弄者的形象,不必使我们捆住手脚”(15-16页)。
那么,什么是社会学家的理想形象呢?作者认为:“社会学家以科学家的身份工作,他尽力做到客观,控制个人的喜好和偏见,尽量获得清楚的感知,而不是去做规定性的评判……他必须要关心方法论问题。但方法论不是他的目的,让我们重申,他的目的是理解社会,方法论仅仅是辅助他达到目的的手段……社会学家的兴趣非常强烈、永无止境、不以为耻……社会学家忙于研究的东西,别人也许会认为太神圣或太乏味,不值得去做冷静的研究……他注意的焦点不是人们所作所为的终极意义,而是行为本身,他把某人的某一行为看作人类无比丰富行为的又一例证。这就是应邀和我们一道玩的社会学家的形象……” (16-19页)
社会学家的旅行是发现之旅,但他发现的不是陌生的新世界:“社会学家活动的领域是他熟悉的领域……召唤他的还有另一种令人激动发现。这不是发现全然陌生的东西,而是发现他熟悉的东西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社会学令人神往的一面是:其视角使我们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平非常熟悉的世界。这样的变化也是意识的变化……社会学家在普通人的世界里游走,和大多数人称为真实的世界贴近……社会学拷问你曾经认为熟悉的场面。此刻,你就感觉到社会学激动人心的价值了。”(21-22页)
社会学的旅行是智慧之旅:“社会学的首要智慧是: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样子……社会现实有许多层意义。每发现一层新意义都会改变人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感觉。”(23页)
如果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没有洞悉人与社会的激情,你就不可能把社会学当做“消遣”:“社会学视角颇像使人着魔的精灵,无情地驱使我们不断地拷问它自身的问题。由此可见,一本社会学入门书是一种特殊的消遣邀请书。任何激情都是存在风险的。社会学家在兜售自己的看家本领时,一开始就要向顾客交待清楚,货物出门,质量自负。”(24页)
第二章“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这个题名非常晦涩,所以有必要首先做一番题解。反复琢磨之后,我的解释是:社会学是理解人与社会的一种觉悟、一种知识、一种人文修养。
这一章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学意识的四大母题:揭露真相、不恭态度、中性化趋势、世界眼光。我们将一一介绍,不过在此之前,有必要对作者做的铺垫做一番解释。
首先作者说明,社会学是西方现代的产物,从马克思、韦伯、孔德算起也不过150年。因此对我们而言,如何消化、改造并建立中国的社会学,如何摆正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分辨社会学与相邻学科尤其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仍然是一场严重的挑战,中国社会学任重而道远。
接着作者对“社会”和“社会学问题”这两个基本术语进行辨析,道理虽然不言自明,但不同学派和学者的界定未必一致。
揭露真相是社会学意识的第一个母题。想到美国20世纪初新闻界的“扒粪”运动,回想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中间的“揭老底”狂潮,这个母题不难理解。我们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从美国的理论和实践去说明这个母题。
作者首先肯定社会学是怀疑的艺术:“倘若我们把社会学思想视为尼采所谓的‘怀疑的艺术’,我们离社会学的实质就相差不远了”(30页)。接着作者指出,揭露真相是社会学的固有逻辑:“受社会学固有逻辑的驱使,社会学家有时要揭露社会体系的假象……社会学研究的现实的层次并非官方所解释的层次,它带有揭露真相的逻辑必然性,社会学有责任揭示人们用来掩盖互动的托词和宣传。这种揭露真相的责任是社会学的特点之一,它很精于把握当代社会的脾气”(38页)。
社会运行的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这种功能二分法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的基本理论之一,伯格同意并借用这个二分法,借以呼应并验证他自己揭露真相的母题。
社会学家常用意识形态这个字眼来揭露既得利益群体使自己具有合法性的真相。“意识形态经常扭曲社会现实,在这一点上,它和个人会扭曲社会现实别无二致”(41页),“社会学揭露真相的母题就是穿透言词的烟幕,深入到行为背后去发现人们不会承认的、行为举止背后使人不愉快的主要原因”(41-42页) 。
社会学意识的第二个母题是不恭敬态度。社会是一分为二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构成两个不同的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里生活着两种不同的人,这两种人对社会的态度分别是恭敬和不恭敬,这是很自然的。“观察美国的社会现象并将其纳入恭敬和不恭敬的两种态度是不难做到的。我们能够感觉到那种台面上的、受人尊敬的美国,以商会、教会、学校和其他市民仪式中心为象征的美国。但和这个受人尊敬的世界相对的是‘另一个美国’”(43页)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学派雄踞美国社会学的霸主地位。该学派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恭敬”。无论是研究激荡和巨变的移民社会、城市化、舆情还是社会控制,无论是研究移民报刊、社区、小城镇、职业还是下层社会,该学派的的都是学者都以不恭敬的态度揭露社会真相。当然,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的态度任何时候都是一分为二的,但芝加哥学派尤其该学派的索斯坦因·维布伦和威廉·托马斯似乎更加偏向于不恭敬的态度。虽然伯格在学术传承上与芝加哥学派无缘,但继承了德国学界的批判传统,所以他也偏向于不恭敬的态度。
社会学意识的第三个母题是中性化趋势。伯格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有力地说明,他不标榜某一种社会、某一种文化是唯一的标准。他用变化、宽容、尊敬的态度去对待其它的社会、文化和世界。他说:“我们想明确宣示,社会学之所以和当代契合,正是因为它代表的意识是价值完全中性化了的世界的意识……现代社会在地理流动和社会流动的速度方面前所未有,其意味是,你接触到的人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前所未有地丰富多样……自己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只具有相对的价值。”(48-49页)
社会学意识的第四个母题是世界眼光。在本章的结尾,他写了这样一段话:“社会学的视野是广博、开放的视野,是摆脱了束缚的视野。最优秀的社会学家能够欣赏奇乡异土,他的内心向无限丰富的人类潜力开放,他热情追求新的视野,追求人类意义的新世界”(53页)。该书是伯格早期的练笔之作,但已经显示了他的世界眼光。此后的一些著作进一步拓展了他的世界眼光,其中的《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多种全球化: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性》、《社会凝聚的极限:多元社会里的冲突和调节》尤其如此。
第三章“补记”题名“思想改变与人生阅历”。这是本书的两章“补记”之一。这两篇“补记”名不副实,并非可有可无的“阑尾”。这个怪异的名字值得我们仔细琢磨。我想,除了标新立异引人注目之外,作者的主要意图是注入一般社会学论著里不包含的独到见解,借以放飞自己的社会学想象力。
这一章“补记”转入微观分析的层次,研究个人如何构建自我形象、重组人生阅历和世界观,如何描绘一幅又一幅的“自画像”,如何在不断构建人生阅历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应对思想变化的挑战。“过去是可变的、易变的、不断变化的,这是因为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往往反复进行新的解释。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有多少观点,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57页)
人的空间流动、社会流动、语言体系的变化都必然要引起思想变化,最大的思想变化是世俗信仰的变化和宗教信仰的变化。在所有这些变化中,个人都在对自我形象和人生阅历进行调整。大多数时候,这样的调整和重构都是不自觉的,都是朦朦胧胧、似醒非醒的,并非刻意为之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重新解释自己的过程都是不完全的,最多只能够达到似醒非醒的半意识状态……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刻意给自己描绘一幅宏大的自画像。”(61页)
对人生阅历的调整和重构多半是不自觉的,然而重新解释人生阅历、改变世界观、改信另一种宗教却是刻意为之的:“然而有些时候,对过去的重新解释是刻意为之的、完全意义上的、思想明确的整体活动的一部分。当重新解释人生阅历时就出现这样的局面;此时,重新审视生命历程就成为改信某种宗教或某种意识形态的世界观;新的宗教或世界观是一个普遍的意义体系,人的生命历程可以安置在这样的意义体系里。”(61页)
在应对世界观、信仰变化的挑战时,社会学能够以比较清醒的意识给人提供保护:“在围绕世界观的大辩论中,社会学提出“谁说的?”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怀疑态度立竿见影,给人提供保护,使人不至于立即改变自己的信仰。”(65页)
第四章“人在社会”转向人与社会的关系,介绍“社会决定论”的观点:社会如监狱,人如囚徒。这是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外在于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物”,从内到外都给人定位,界定人的角色和身份,决定人的命运,在庞然大物的社会面前,人是被动而无助的。
这一章有5个主题:“自我”的社会定位,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分层,情景定义,制度。
人的社会定位使人处在被动的地位:“人在社会里的位置就在社会力量给他决定的交差点上。一般地说,如果忽视这些力量,人就要遭遇风险。人只能够在仔细界定的权力和威望体系里活动。人一旦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以后,他同时意识到,面对自己的命运时,他实在没有多少用武之地。”(67页)
本章列举的社会控制机制有暴力、首属群体、社群、机构、职业系统和个人生活圈子。暴力作为控制机制不言自明,毋庸赘言。社会控制机制犹如一张罗网,谁也逃不掉;又好比是一个个禁锢人的同心圆,谁也无法突破重重封锁;亦好比是重重大山,压得人难以动弹。
首属群体的控制机制包括规劝、嘲讽、议论、羞辱和放逐;社群的控制机制包括道德、风俗和礼节;机构的控制机制包括“辅导”、“指导”和“治疗”;职业系统的控制机制包括升迁、开除和经济惩罚;私人生活圈子的控制机制包括非难、威信扫地、讥讽和鄙视。“有人认为,[私人生活圈子]是力量最弱小的社会控制系统,因为它不拥有其他系统使用的压力手段,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个人最重要的社会纽带正是在这个圈子里。亲友圈子里的非难、威信扫地、讥讽或鄙视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大超过其他地方遭遇的心理压力。”(77页)
本章的第三个主题是社会分层,伯格提及的社会分层有阶级体系、种族体制、种姓制度,这是读者很熟悉的领域,仅征引一段话予以说明:“社会学分析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可以用来解释人在社会里的定位,这个领域是社会分层……分层的意思是,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等级体系。有些层次排位高,有些层次排位低。所有的层次构成社会的分层体系。”(78页)
本章的第四个主题是社会情景:“社会情景是参与者与社会现实达成的一种共识……几乎一切社会情景都对参与者施加强大的压力,确保参与者做出回应”(84页)。换句话说,在人与社会情景的关系中,人是比较被动的。这个术语是芝加哥学派的主将威廉·托马斯提出。有关社会情景对人的压力,伯格以婚恋和人生仪式为例,说明这样的压力。月下恋人幽会的社会情景早已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选择:“凡是符合相同社会经济范畴的恋人,这些限制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凡是不符合相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恋人,这这些限制都构成沉重的拦路石。同样清楚的是,即使活着的“他们”不会有意识地给这出戏的剧中人设置障碍,早已去世的“他们”几乎早已为他们的每一步行动写好了剧本”(85页)。关于生、老、病、死和成丁礼的人生仪式,伯格说:“几乎在人生遭遇的任何社会情景中,情况都是这样。大多数时候,我们上场游戏之前很久,游戏规则就已经“固化”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能够做的,无非就是投入热情的或多或少而已”(86页)。
本章的第五个主题是制度。“制度”是德国社会学家阿诺德·盖伦提出的,伯格说:“制度是一套特色鲜明的社会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律、阶级、婚姻、有组织的宗教是制度……制度是一种调控机制,像本能引导动物行为一样疏导人的行为。换句话说,制度提供的是人的行为模式,它们迫使人沿着令社会满意的渠道前进。”(87页)
为了强化社会如监狱的比方,本章的结束语描绘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图画:“社会外在于我们,包围我们,涵盖我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我们的定位几乎预先决定和界定了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从精神上对社会规定和禁令的反抗会于事无补,而且常常是徒劳无益的……如果我们跨越雷池,针对我们的社会控制机制和压制手段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在我们生存的每一刻,社会的制裁都足以孤立我们,嘲笑我们,剥夺我们的生计和自由,其终极手段是剥夺我们的生命……社会走在我们身前,存在于我们身后。我们出生之前,社会已然存在,我们去世之后它将继续存在。我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滚滚向前的社会里短暂的插曲而已。总之,社会是让我们身陷囹圄的历史囚笼。”(92页)
第五章题名“社会在人”,这是第四章“人在社会”的继续,作者继续论述“监狱”、“囚笼”和人人“不自由”的社会定位。“人在社会”讲的是来自社会的外部压力,所以“监狱”的比方比较妥当。“社会在人”讲的是来自人内心的压力,所以“木偶剧场”的比方比较妥帖。在社会这个“木偶剧场”里,人就像一个个的小木偶,高高兴兴、活蹦乱跳地扮演自己的角色:“现在看来,我们受到的禁锢似乎是内在力量的结果……小木偶活蹦乱跳,但操纵它们的是肉眼看不见的木偶线,它们高高兴兴地扮演被指派的角色,完成那一出悲喜剧”(121页)。
社会枷锁使人压抑,但人们却能够承受,没有被枷锁压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想要服从社会。我们想要社会指派给我们的身份和角色”(93页)。
为了解释人为什么能够承受社会的重压,伯格广泛参照和点评了其他社会学家的一些理论,重点的有三种:角色理论,知识社会学和参照组理论,其他的关键词有身份、自我形象、意识形态、社会化、内化、心理分析、群体治疗、世界观等。
角色理论是美国的土产,滥觞于威廉·詹姆斯与查尔斯·霍顿·库利,成型于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理论是知识社会学和参照组理论的桥梁。
角色理论说明,人的身份是被动接受的,不是主动选择的,这能够解释人的“囚徒”和“木偶”困境。“我们可以对角色理论的重要性做这样的小结: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身份是社会赋予、社会支撑、社会转换的。”(98页)
提出参照组理论的是赫伯特·海曼,罗伯特·默顿和椁幸雄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本章对参照组理论着墨不多,作者把重点放在角色理论和知识社会学上。
从宏观上说,角色是由社会决定的,已如上述。从微观上看,角色和身份是由社会情景决定的:“我们可以这样给角色下定义:角色是对典型期待的典型回应……角色的概念是从戏剧演绎出来的;借用戏剧语言我们就可以说,社会为一切剧中人提供剧本角色……角色提供模式,个人则根据具体的情景演出。”(95页)
身份是由他者决定的:“我们成为“他者”称呼我们的人……人之为人就是被“他者”承认是人,同理,成为某某人就是被“他者”承认为某某人。”(100页)
有趣的是,面具、角色和人这三个词同出一源(persona)。古希腊的喜剧演员戴面具,面具决定角色,也决定演员的身份。“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观照,人就是他必须要戴上的各种面具……按照这个观点,人是由一套角色组成的……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可以用他能够扮演的角色的多少来决定。看起来,人的生平就是一系列不间断的舞台表演,面对着不同的观众,不时更换戏装,角色千变万化,但表演者总是要成为他扮演的角色。”(195页)
知识社会学起源于欧洲,贡献最大者是两位德国人:麦克斯·谢勒和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回答“谁说的?”这个问题。和社会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比较,知识社会学把社会学家这个问题的意思阐述得再清楚不过了……知识社会学试图清理从思想到思想者再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脉络。”(111页)
伯格给意识形态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某一思想为社会上的某一既得利益服务时,我们就把这种思想称为意识形态”(111页)。他指出,意识形态常常扭曲社会现实,但意识形态不同于欺骗和撒谎:“意识形态系统地扭曲社会现实以便插足它凡是能够插足的地方……把意识形态的观念和撒谎、欺骗、宣传或诈术的概念严格区别开来,是至关重要的。按照字面的界定意义,说慌者知道他是在撒谎。意识形态专家不撒谎……把意识形态的观念和撒谎、欺骗、宣传或诈术的概念严格区别开来,是至关重要的。”(112页)
世界观由社会决定:“个人的世界观也来自于社会,很像他的角色和身份在社会中形成一样。换句话说,和他的行为一样,个人的情感和自我解释也是由社会预先决定的”(117页)。
人的社会化就是内化,儿童的内化分两步走,可以用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理论来解释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就是“承担他者的角色”(to take the role of the other)的过程,儿童在与他者的互动中接受社会分配给他的角色。第一步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完成的,父母是“重要的他者”(significant others)。第二步是在与大范围的社会互动中完成的,父母和亲密圈子之外的人叫做“泛化的他者”(generalized other)。(99页)
本章的结尾震撼人的心灵:人的“监狱”、“囚笼”、“枷锁”是自己和社会共同打造的。伯格说:“社会还是‘存在于内心’的现象,社会是我们心灵最深处存在的一部分……社会不仅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而且塑造着我们的身份、思想和情感。社会的结构成为我们意识的结构……我们受制于社会的枷锁,这个枷锁不是我们被征服后套在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和社会合谋打造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被自己身上的社会性推入陷阱的。我们来到人世之前,禁锢我们的围墙就已经修好了,但这些紧锁的围墙却是由我们自己构筑的。我们与社会的合作就是对自己的背叛,我们自己纵身跳进了社会的陷阱。”(121页)
第四章和第五章讲人的囚徒困境,“监狱”和“木偶剧场”这两幅画都令人压抑。那么人有没有“越狱”获得自由的可能呢?伯格的回答是:有。
于是,他用第六章“社会如戏”给我们指出了几条逃生的隧道。他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人自由吗?人不自由吗?人既自由又不自由吗?何为自由?如何验证自由?什么手段不能验证自由?什么手段能够验证自由?人“注定要享受自由”吗?
作者首先指出,自由的概念难以把握:“靠科学方法理解自由有困难,困难主要在于科学方法囿于狭小的范围。经验科学必须要在预设的条件下运作,预设之一是普世的因果关系……个人主观意识里看上去是自由的任何东西,一旦被放进科学方法的框架里以后,都会被锁定因果关系的链条里。”(122页)
他接着说什么手段不能验证自由。
经验手段不能验证自由:“自由是不可能通过经验手段验证的。更加准确地说,我们能够体会到自由,和其他的经验一样,自由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自由并未向科学验证方法敞开大门。倘若我们接受康德的理念,那么自由也不能够通过理性思考来验证的,换句话说,自由不能够用基于纯粹理性运演的哲学方法来验证。”(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