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当代  ·  攻玉之术 / ...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心中有光的人,终会迎来光明 ·  3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心中有光的人,终会迎来光明 ·  3 天前  
文学音乐与朗诵  ·  飘雪的青春 ·  4 天前  
为你读诗  ·  那时我们还太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40多家独立书店“双11”关门抗议,“图书折扣战”烧到台湾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0-11-13 18:16

正文

双11是读书人一年一度的狂欢日,却也是实体书店一年一度的“惨淡日”,618后第二天我们曾写过一篇 实体书店离全面死亡还差几个618?》 ,其实还要加上双11。

实际上,实体书店面临的是一年365天的缓慢凌迟,而它们早已不再对此“不对等竞争”说些什么了,反正也没有人听。

但是在海峡对岸,书店同行们却并没有放弃负隅抵抗、联合发声,40多家独立书店联合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双11歇业抗议”。


你可能会和我一样好奇“双11”风潮何时刮到了对岸 ,用台湾媒体自己的说法:双十一正默默成为台湾“被发明的传统”之一,据国台办介绍,今年“双十一”期间,台湾地区成为购买金额增幅最大的地区,可以印证民众被激发的“剁手”热情。

当然,在“双11”电商战中,图书往往被用来打头阵。momo购物网率先开战,超过8万种图书在11月10、11日一件79折、满111元再打84折,等于打了66折。后来,老牌网上书店博客来不得不应战, 在11月9日、10日两天晚7点到11点,超过上万种最新畅销中文书,限时66折。

相比内地图书电商“折扣+满减+优惠券”,最高可以杀到两三折的“超限战”,限时66折可谓“小巫见大巫”,似乎“落伍”了10年有余。

然而,一旦突破79折这条“警戒线”,将折扣底线下拉至66折,无论是对岛内出版业还是书店业,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松鼠文化于11月9日率先作出反应,宣布退出momo购物网(宝瓶文化于12日宣布跟进)。

紧接着,台湾地区40多家独立书店于“双11”前一晚在 Facebook集体发表声明 本书店将于11/11歇业#书本的削价竞争最终影响到的是你和我,并在帖文末尾标上 1111書店歇業潮」「當這世界上再也沒有書店時」等标签, 一时之间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


松鼠文化之所以率先站出来,充当了“集体抗议”导火索的角色,在负责人赖凯俐看来,是因为其与momo在合作备忘中约定以79折提供给读者,momo擅自66折促销并非健康的运作模式。松鼠希望在进货价格、折扣承诺上公平地与各渠道合作,避免因折扣战而左右读者的购买渠道。

11月12号,宝瓶文化也决定在momo下架全书系,从事出版业近30年的总编辑 朱亚军在“写给宝瓶作者与读者”的声明 中, 表示 在努力沟通了3天之后,还是要发声,因为 “大家至少在理解这个产业的成本结构下,秉持着一个尊重做事,不会被强暴。

当然,除了两家小型出版机构之外,独立书店才是此次抗议活动的主力军。作为“1111书店歇业潮”的发起方之一,红气球书店表示此举是为了让“图书的流血折扣战”被更多人所知所感——“‘新书售价规范’近年来被若有似无的提起又消声,现实是图书折扣的流血厮杀,从95折88折79折到现在的66折一路不止。诚切希望这次经由各方的讨论,可以让书业及出版业体制更加健全。”


红气球书店的声明,也透露出这次行动“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在剑指momo、博客来等电商平台,实际是想让“新书售价规范”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和政策讨论。

两年多前,“新书售价规范”曾经在台湾地区文化界、出版界热议过一阵,但最终不了了之。所以,昨天就有书店从业者在Facebook上表示:看到书店的串联抗议活动,心里偷偷高兴,期待这件事吵起来。

当然,在社交网络上,也有很多人 “1111书店歇业潮” 不以为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这是在搞“情绪勒索”——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你不经营也会有他人来取代你,只要这世上还有人需要实体书的话。


对这种看似合理的指责,支持者也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认为所谓“情感勒索”与罢工罢市被指“造成市民不便”如出一辙,“此回书店实是先以自残/绝食(一日现金流)之行动对话公共,如同抗议者以不得不之手段诉诸大众”。归根到底,集体抗议之所以今日爆发, 实因经年累月的愤怒。

相比于大陆书店在今年的哀鸿遍野,台湾的书店业日子同样不好过。 根据统计,2006年全台书店还有3200家,但到了今年5月只剩下2045家,创下30年来的新低。 诚品书店今年大刀阔斧地关掉9家门店,可以作为书店业生存维艰的一个注脚。

呈现了台湾40家独立书店风貌的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多年来一直在文艺青年中流传,在动人情怀之外也能一瞥书店的生存状态——一部分书店惨淡经营,另一部分根本就不在乎能不能赚钱。


参加此次歇业行动的三余书店也曾出现在《书店里的影像诗》中,老板在Facebook主页写道:书店至少还在社区巷口的晚上为大家点了一盏灯,而这盏灯正在因为网路上的促销杀价而忽明忽暗。最终大家都只能在网路上买到书,而我们也只能熄灯后鞠躬下台。

认真看过《书店里的影像诗》的人,大概都不会问出“实体书店有何存在之必要?”之类的问题, 它们是一个个抵抗无孔不入资本垄断的文化堡垒,是本地作者、文化逃离“麦当劳化”的避难所,是如菜市场一般的本地文化市集,是为弱势群体、小众议题发声的去中心化平台,如今这些可能性正在一点一滴消失,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台湾地区独立书店的双11关店抗议,也在微博上引发了针锋相对的两极分化评论,有不少人表达了和“情绪勒索”相似的看法:感觉有点道德绑架……大家都要吃饭啊,同样的书本为什么要去买贵的而不是便宜的呢。当然,“你的每一次消费,都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