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教育下的孩子从小缺少安全感,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长大后往往对强者诺诺唯唯,对弱者暴戾有加。
记得自己年纪青葱的时候,和一个韩国女留学生聊路翎的小说《洼地上的战役》。
胖乎乎的韩国姑娘很美,唯一我不喜欢的是总涂着个蓝眼袋。我还记得她愤愤不平地说:“你们和美国人跑到我们家里打仗,我们19岁的姑娘爱上了中国的士兵,他不但拒绝我们的姑娘,还把姑娘送的袜套和绣花手帕上交。好战士应该去冲锋陷阵,拒绝一个弱女子的爱情,有什么值得赞美的?”
“小说中给姑娘取的名叫金圣姬,金圣姬是三十年代汉城一个有名的妓女,你们……你们根本不了解我们,韩国是一个小国,无论经济、军事如何发达,都永远不可能主导这个世界。中国是一个大国,无论今天怎样,都有可能成为强者,韩国永远只能是一个弱者。”
“你们用大国的心态,伤害了我们的姑娘,还说得理直气壮?”
我沉默了。
这位韩国女孩看问题的视角很独特,但这种追求自尊的方式,却似乎有些不太健康。民族自尊心过强,太容易受伤害,这是包括韩国、中国在内的很多东亚国家的通病。对个体而言,这扭曲了人们的性格,对国家而言,则便于政府执行强权政治。政府会要求民众的服从与奉献,从而使它可以以集体的名义去为国家争取“自尊”,而这往往伴随着对个体利益的牺牲。
爱国主义
“中国式”爱国是怎样形成的?
南海仲裁案,在中国民间引发了新一轮表达爱国之情的热潮。但再正当的爱国名义,也不能成为挑战私权的借口。
这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任何人都有黑暗、残暴、非人性的一面,特别是生活在高压或无序的社会中的人,只要有合适的土壤,人性里的丑恶、凶残就会发芽生长,结出可怕的恶果。教育本来可以抑制人性之恶,但如果教育把“敌对者”视为“异类”,鼓吹对“异类”的批判、鞭挞和迫害,且视之为理所当然、值得赞赏的豪举,而没有任何负罪感,这种教育就是仇恨教育。这样的教育,极其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暴力与杀戮,“文革”就是一例。
如果说那位韩国女孩只是有些敏感的话,我们的一些人则是直接投身血腥的暴力。2012年9月15日,西安,那个被“爱国行为”迷惑的热血青年蔡洋,用一记U型锁砸穿了同胞李建利的头颅,这就是仇恨教育的结果。在那场“爱国游行”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画面,居然是中国人跪求中国人手下留情。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记录的是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某小学的“爱国教育”。视频中大概有几百个小学生,举起稚嫩的小拳头,对着自己的脑袋,跟着老师高喊“抵制萨德、抵制乐天”。显然,这也是一种故意制造危机意识的教育,一种仇恨教育。
任何国家、民族都可以追求强大。但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强大,是建立在持续不断地开放和融合之上的,而不是用“爱国主义”来包装对外界的傲慢与仇恨,并诅咒和侮辱每一个不赞同他们的人。理性的成年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区分政府间矛盾与民众间矛盾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传导给儿童。
如今商业的流动比人更容易,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市场,不要以为抵制某国企业、抵制某国货就是爱国。当抵制“乐天超市”的时候,你可能砸掉一位超市工作人员的饭碗,砸掉一个母亲的工作,也许她们的孩子正在中国某一个偏僻的山村等待她把这个月生活费邮寄回去。
仇恨教育之下的人,常常把正常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看做是没有自尊的“卖国”行为。事实上,民族的自尊是一种冷静而坚定的自我信赖,是在理解和尊重别人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价值的独立意识。真正的自尊是一种健康的对待外国人的情感方式,无论对个人还是民族,都保持尊重,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
而傲慢和仇恨始终是一种过敏的、病状的自我意识,反映了自信的缺乏。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摆脱了自私、傲慢、虚荣和狭隘的自由选择。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爱国。
仇恨教育会破坏孩子们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在刻意制造危机感和仇恨的诱导之下,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孤立起来,切断和外界的联系,切断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最终成为一个自大与自卑交织的人。
很多研究发现,孩子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成长,仇恨教育之下的孩子,其情绪表达、创新精神、专注力都会被压抑,往后都会以其它的方式表达出来,譬如:青春期的叛逆,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
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快乐人生的基础。仇恨教育之下的孩子,从小就对周围的世界缺少安全感,对周围的人鲜有彻底的信任,长大后与人共事合作也磕磕绊绊,他们往往对强者诺诺唯唯,对弱者暴戾有加,由此带来的只会是一个让所有人缺乏安全感、尊严感的社会。
放弃仇恨教育,不意味着学校不可以教育儿童爱国。爱国教育应该遵循正确的方式。首先,要防止对国家的爱堕落为对权力的依附。“爱国主义”起源于欧洲,法国大革命之后才被广泛地使用,雅各宾派最早使用“爱国者”这个词,是为了区别于过去对君主的忠诚与爱戴。爱国应该与“民族”和“国家”有关,而远离对独裁者和君王的依附。
其次,爱国教育应该建立在对别国事物的了解之上。外语为什么在教育中不可或缺,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在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的同时,能和其它民族的文化保持一种交流和联系的状态。没有一盆永远在温室里的花能健康成长,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在与其它民族文化相隔绝的情况下繁荣起来。
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人道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是教会每一个人从历史的统一中去理解人的生活,使他们能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本民族的、常态性的精神生活中去。这样的教育才是人文主义教育,在这种教育之下,对国家的热爱才能和对全人类的尊重正确地融为一体。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之所以代表着人类的最高的伦理水平,是因为我们已经明白,地球村已经把我们所有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最后需要说的是,当你对自己同胞的行为感到骄傲和羞愧的时候,你也许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爱国不是集体的自私和对“自己人”的袒护,而是大家一起去承担全人类层面上的共同伦理和道德。爱国包含着个体对于国家的道德责任。从此意义上而言,矫正同胞甚至政府的错误,也是一种爱国的责任。
原文来源:FT中文网
如果您点击底部广告,
我们会万分感谢!
我们将用有限的时间打造无限的市场潜能,
旨为您准确把握传统认知,
用独特标签开启您的价值探索之旅!
本节目于每周日17:30首播,
次周六09:00重播,
于第一财经电视、now财经、新加坡星和有线同步播出。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期货周刊官方微信
微信ID:大宗内参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