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4 年回望过去,自己已经将近工作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虽然并没有直接从事数学科研,但是数学的点点滴滴依然贯穿在我的工作与日常生活中。从动力系统的研究转向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从安全业务到运维业务甚至到后面的其他业务,个人的业务方向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有些时候是业务组织架构调整带来的,有的时候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无论怎么样,变化总是存在于各种公司的任何时刻,一成不变的情况是几乎不可能的。
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不说是重新修炼一番,但至少也是对自己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重新塑造。或许是年纪渐长的原因,也有可能存在其他原因,我开始逐步发现自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逐渐减弱,精力和体力也没有刚开始毕业时期的那么充沛。就连写博客的频率也在逐步下降,远远达不到刚开始写博客的频率和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伴随而来的则是一种焦虑,一来是对未来前途不清晰的恐慌,二来则是要逐步面对自己的衰老。从 2005 年学习数学开始到 2015 年博士毕业,当时就觉得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似乎到达了一个瓶颈,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更上一层楼或者更进一步。事后跟一些朋友聊天,大家都有在某个时候特别不想做数学的时候,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去。所以我感觉当时离开数学,可能就是在一个拐点(turning point)的时候,不想从事数学科研的念头战胜了从事数学科研的念头,导致当时就离开了数学。
离开了数学之后就投入了 AI 领域,在 AI 领域倒是做过不少的业务,也在相应的业务上取得过不错的指标和成绩。但是至今距离进入 AI 领域也是将近 10 年的时间,每次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大的方向到达 10 年的时候,似乎对于我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业务能力上,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够继续从事 AI 这个行业或者这个方向,更不意味着不能在 AI 这个方向上继续取得成绩。而是觉得自己存在一个瓶颈需要自己或者别人的帮助才能够突破。
突破的办法有可能是自己寻找,也有可能是靠别人或者环境的帮助。但在认真回想了 2024 年一整年的经历之后发现,现在都是产出和输出较多,认真阅读某本书、某篇论文、某个技术点的时候变得太少。就好比在学术圈当助理教授的时候,为了评选优秀老师或者 tenure 成功,总是在不停地写各种各样的论文,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为了能够让自己在某些时候静下心来,我重新买了一些关于数学的书,有 GTM 系列,也有普通的中学和大学书籍。无论是什么样的数学书籍,只要耐心看下去,内心深处总会觉得一种平静。在我心中,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像是一种禅修。每当我坐下来,面对那些待解的问题,周围的世界似乎渐渐静了下来。纸上的数字和符号,就像是一串串精心排列的禅珠,我用逻辑去一一串连,寻找解答的过程,却也能带来内心的宁静。在数学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去享受追寻答案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也会遇到根本不会做甚至无从下手的题目,思路完全被阻塞。但就是在这种时候,我逐步恢复到科研的状态,做不出来也可以放慢呼吸,一点一滴地坚持做下去,慢慢地分解问题,尝试使用波利亚的数学解题法来分解问题。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美与乐趣所在。同时,数学的美,不仅仅在题目的解决,而在于探索过程中那种冥思苦想后的茅塞顿开。
每解开一个问题,就像是解开了心中的一个结。就像在 2014 年解决了博士课题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足足延续了六个月之久。但是,工作之后却很难找到这种感觉了。那种解决数学难题的感觉,既满足又宁静,仿佛通过对数学的深入挖掘,我也更加了解了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与成就感。数学,于我而言,既是智慧的游戏,也是一种心灵的疗愈。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账号数学人生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