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官方订阅号,为CCF会员及计算领域的专业人士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刀法研究所  ·  认养一头牛十年复盘,从0到50亿背后的3条思考 ·  14 小时前  
51HR派  ·  2025年,岗位的抗风险逻辑,变了 ·  20 小时前  
51HR派  ·  有人年龄已经360岁了,你信吗? ·  20 小时前  
东方网络传媒公司  ·  【今日招聘】最近有想找工作的吗?东方招聘频道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计算机学会

CCF颁发第八批“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证书

中国计算机学会  · 公众号  ·  · 2025-01-21 17:00

正文



2025年1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2024 CCF颁奖典礼”上,CCF公布了九件经过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的计算机历史文物,并为保存单位和个人颁发证书。



2025年1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2024 CCF颁奖典礼”上,CCF公布了九件经过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的计算机历史文物,并为保存单位和个人颁发证书。这九件文物分别是:


CCF中国计算机一类历史记忆:

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现存于国防科技大学院史馆

国营凯旋机械厂G-3型磁鼓 现存于CCF计算机博物馆


CCF中国计算机二类历史记忆:

清华大学自动分步重复相机印刷电路板 现存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华南计算机公司PZ-80计算机 现存于合肥子木园博物馆

北京工业大学TP805微型计算机 现存于合肥子木园博物馆

南华牌161型台式电子计算机 现存于合肥子木园博物馆

DJS-130计算机磁芯板 现存于CCF计算机博物馆

飞鱼牌JSZ-20手摇计算器 现存于CCF计算机博物馆

文化牌手摇计算器 现存于CCF计算机博物馆


在颁奖会上,CCF会士、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委员会委员卢锡城院士为到场的保存单位代表和个人颁发了证书。


卢锡城院士(中)给获得一类历史记忆认定单位代表颁发证书


卢锡城院士(右)给获得二类历史记忆认定单位代表颁发证书


为了更好地保存中国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物件,CCF于2017年开始实施“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以下简称“CCF历史记忆”)认定计划,认定中国研制或生产的、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珍贵物件,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原型系统、部件、装置、书籍、软件等。


一类历史记忆:


银河-Ⅱ巨型计算机(1992年)


超级计算在国家安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国力的象征之一,是我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须的技术,是高科技发展的推动力。我国巨型机研制起步于70年代,1983年12月银河-I 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进入了世界少数几个能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


1988年3月12日,在北京由国防科工委和国家气象局共同主持,由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与国防科技大学签订了研制银河-Ⅱ的合同,落实了研制经费。银河-Ⅱ的研制正式开始,1992年8月全系统软、硬件调试完毕,进入鉴定预备阶段。


银河-Ⅱ巨型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通用10亿次并行巨型机,系统稳定可靠,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研制任务书规定的指标,其综合处理能力10 倍于银河I 亿次巨型机,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科技战线的又一重大成果。银河——Ⅱ巨型机的诞生缩小了我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又一次打破了国外在巨型机技术上对我国的封锁,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


银河-Ⅱ巨型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被列为1992全国10大科技成果之首,写入李鹏总理政府报告之中。银河-II 计算机系统交付中国物理研究院九所、国家气象中心等用户单位使用,为我国“核加速”、5~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等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十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特殊贡献,是公认的填补国内空白的引领型成果。且物件保存完整,相关文档资料丰富。被认定为CCF一类历史记忆。

国营凯旋机械厂G-3型磁鼓(1970年)


1972年,本台G-3型磁鼓与一台320计算机运抵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稳稳安装在四川梓潼县曹家沟的科研一线。它们并肩作战,历经风雨,直至1984年退役关机,为解决我国关键装备研制中的复杂计算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计算资源保障。


320(DJS-8)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于1967年5月开始研制,经过努力,于1971年12月由北京有线电厂(国营738厂)制成。它是一款晶体管计算机,生产数量有限,总计26台,该机代表了当时我国计算机技术的顶尖水平,更在国内计算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0年,国营凯旋机械厂生产的KB级浮动存储设备,出厂编号325。G-3型磁鼓是320(DJS-8)晶体管计算机配套的浮动存储设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赠给CCF计算机博物馆的G-3型磁鼓,是国产320(DJS-8)晶体管计算机配套的浮动存储设备,1970年由国营凯旋机械厂生产。1972年,本台G-3型磁鼓与一台320计算机运抵四川某地的科研一线,在“两弹一星”后续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我国关键装备研制中的复杂计算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计算资源保障。该物件保存良好,相关档案资料详实。被认定为CCF一类历史记忆。



二类历史记忆:


清华大学自动分步重复相机印刷电路板(1970年代初)


自动分步重复照相机,是半导体电子工业的专用设备, 在固体组件、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光刻工序所需要的掩模。为此,由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电子系及基础课教研组等单位组成的团队,从干涉仪的可稳频的氦-氖气体激光器的研制做起,直到精密导轨、丝杠、滚珠、步进电机、数字控制用的计算机、光学系统、大孔径的投影物镜等都自行设计制造。1971年,我国第一台自动分步重复照相机研制成功,并投入规模生产,供应全国半导体行业使用。此成果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在自动分步重复照相机中,印刷电路板作为核心组件,负责承载所有电子元器件,使各种电子元器组件通过电路进行连接,起到导通和传输的作用,确保自动分步重复照相机的操作稳定与高效。由于它是采用电子印刷术制作的,故被称为“印刷”电路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所藏的自动分步重复照相机印刷电路板,是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自动控制系工厂生产调试自动分步重复照相机时得以留存下来的该机插件印刷电路底板,由清华大学1954级计算机系校友谢树煜捐赠。

华南计算机公司PZ-80计算机(1983年)


华南计算机公司PZ-80是基于英国在1981年3月上市的ZX81计算机基础上仿制改进而来。ZX81计算机的处理器是Z80,搭配最大64KB的RAM和16KB ROM,图形模式下最大输出分辨率为64*48。国内由于成本原因,只配备了8KB内存,ROM也根据国内的需求做了修改,后续型号还支持中文字库。


这型机器也是中华学习机来之前国内最主要生产的机器之一,因为价格只有800不到,所以普及率还挺不错的。PZ-80系列从1983年开始一直生产到1987年,在各行业应用广泛,甚至还在临床医学领域得到了应用,对我国信息化普及起到了巨大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 TP805微型计算机(1983年)


TP805微型计算机由北京工业大学在1983年研发和制造,采用 Z80A处理器,最大RAM可达64K。


北京工业大学研制TP-801曾获得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一类认定。TP805型号的主机,提高了单板机的性能。1984年暑假,电子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举办全国首届少年计算机夏令营,由北京工业大学提供TP805计算机和指导老师。


在当时举办的计算机研讨会中, TP805作为参展机种之一经常被推广介绍。TP805微型计算机在当时的工业自动化和教学实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性能和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南华牌161型台式电子计算机 (1973年)


1973年8月,广东韶关市无线电厂研制成功晶体管“南华”牌161型台式计算机,到1978年共生产2748台。该机使用了上海YS13数码显示器,采用了磁芯存储器。南华161型没有科学函数功能,只有普通四则运算功能,但价格相当于当时普通人10年的收入总和。


1973年1月15日到27日,四机部组织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代号七三〇一会议)”,确定了发展包含小系列即台式机和袖珍计算器系列的三个系列计算机任务。同年8月,四机部在山东省烟台主持早开了“台式机和袖珍计算器”专业会议,具体安排了20多个省市31个厂(点)进行试制生产。随即北京无线电三厂,广东韶关无线电厂等开始小批量生产。南华161型台式电子计算机自此孕育而生。


DJS-130计算机磁芯板(1970年代)


1978年,国产DJS-130计算机的磁芯板。DJS-130机开创了我国计算机工业系列化设计与生产的先河,DJS-130小型机是中国DJS-100系列小型机的主要型号,被认为是DJS-100系列机的“标准机”。该系列机器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1978年,国产DJS-130计算机的磁芯板。DJS-130机开创了我国计算机工业系列化设计与生产的先河,DJS-130小型机是中国DJS-100系列小型机的主要型号,被认为是DJS-100系列机的“标准机”。该系列机器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973年,四机部(后称电子工业部)成立中国DJS-100系列机联合设计组,该系列第一个中档机型DJS-130机由清华大学担任组长,北京无线电三厂和天津无线电研究所出任副组长,全国共有十多个工厂、学校和研究所参加。1974年8月,DJS—130小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飞鱼牌JSZ-20手摇计算器(1970年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