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生大学
学习学习再学习,七年就是一辈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沙家长说  ·  长沙3年新增6所公办高中,录取线为何大相径庭? ·  18 小时前  
长沙家长说  ·  长沙3年新增6所公办高中,录取线为何大相径庭? ·  18 小时前  
扬州广播电视台  ·  江苏拟新增一所公办高校 ·  2 天前  
偶俚张家港  ·  祝贺!张家港2名教师入选 ·  3 天前  
偶俚张家港  ·  祝贺!张家港2名教师入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生大学

多数人容易犯的错,都是概念惹的祸

新生大学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7-14 08:00

正文

   
  阅读时间
  8 分钟


    ▲


让化学停滞 100 年的概念


17 世纪前后,在欧洲的化学界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做 “燃素”(Phlogiston),这个概念可能是化学科学史上最大的毒概念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燃素学说的出现,使得后来的科学家们陷入了近一个世纪的混乱中,化学这门科学学科的发展几乎停滞了 100 年。

1673 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经过燃烧试验之后,首次提出燃素的概念来解释燃烧的过程。

1703 年,医学教授奥尔格·恩斯特·斯塔尔提出了另一种见解,认为能燃烧的物质都含有燃素。

由于 “燃素学说” 解释了一些当时不能解释的现象,所以获得了当时很多科学家的赞同。

他们进一步认为,燃素充塞于天地之间,流动于雷电风云之中。在地上,天上,海洋,动物,植物、矿物和人的心中都含有它。

大气中含有燃素,因而会在空气中引起闪电,而使大气动荡不已;生物含有燃素就富有生机;无生命物质含有燃素,就会燃烧。

在这种错误并且自洽的概念逻辑之下,燃素的错误概念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人们一旦有不知道的现象,就会说是因为 “某某素”。

比如有人问,铁为什么有重量,他们就说 “铁具有重素” 诸如此类。


上面这个完全错误的概念,从科学界到平民百姓的口里一直传播了将近 100 年。

直到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过多次试验,提出了正确解释燃烧过程的氧气学说,才终结了这段因为概念错误导致停滞不前的化学历史。



上面这段接近 100 年的黑历史,使得化学科学损失惨重,你可能会为人类的发展感到痛心。

是的,仅仅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概念,历史的发展就停滞不前了 100 年,怎么可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但是,你若是仔细想想,就会明白,那昏暗的一百年里,最可怜的其实并不是化学这门学科的停滞不前,而是那些习惯了使用某某素的概念来解释未知事物的老百姓。

科学的大错误,可以由无数的后来科学家去纠正,毕竟科学的发展是会伴随人类走到时间的尽头。但是,处于历史长河中的个人呢?

若是一个人的大脑操作系统里,也有一个或者几个像某某素这样的毒概念,造成的人生错误又该花怎样的时间去纠正呢?

别说是一百年了,恐怕花上 5 到 10 年都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成本吧。


都是概念惹的祸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没有事实,只有理解。”  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最小知识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概念。

笑来老师对于概念尤其重视,例如他直接提出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

答案是:只要看此人是否拥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对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足够清晰准确。

这显然是很有洞见的。你想啊,有多少人因为概念混淆或者有毒的概念,阻碍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与进步而不自知。

比如,爱情与婚姻这两个天生纠缠在一起的概念。它们两个不一定是一回事儿 —— 可能是,可能不是。

但是有些人偏偏认为一定是一回事儿,于是生活就很痛苦。搞不清概念,这些人最后只能是:在婚姻与爱情的围城里来回穿梭,空耗青春而不自知。


再比如,上学与读书本来一定不是一回事。但是在很多人心里,愣是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回事。所以很多人上完了大学,便决定这辈子再也不读书了。

搞不清概念,这些人最后只能是一辈子的智商巅峰,只存在于那终将消逝的惨烈高三。

你看:


大多数人容易犯的错,其实都是概念惹的祸。



断章取义的概念


除了上面的两个例子里,概念混淆让人容易犯错而不自知,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概念,同样让人犯错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

那就是容易被大众和社会媒体断章取义的概念。

例如,现代社会,广泛流传这样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断章取义概念。


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 1776 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中。后来,在 1945 年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进行了完整和准确的表述:


人人生而自由,且在尊严和权利面前平等。


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dignity and rights.

— Article 1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


联合国的人权宣言,把平等的范围界定得很清楚:在尊严和权利面前人人平等。

但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在概念的传递过程中,平等的概念被过分简化、断章取义,最后,变成了无条件的 —— 人人生而平等。

很多人的错误理解、片面理解,不知道让自己的人生混乱了多少年。

你想啊,脑子里相信无条件生而平等的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一定会是——抱怨


这些人,会抱怨生活的各种不如意,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是富二代,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是拆二代,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是官二代。

抱怨这个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没有了,抱怨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为什么在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上差距那么大。

这些人一厢情愿地觉得一切都应该是平等的,其中,好像最应该平等的就是显而易见的——财富。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

对于平等概念一厢情愿地幻想,就是那些喜欢抱怨的人的整个世界。

这个真实的世界,最终一定会是那些正确认识到世界的不公平之后,从来不抱怨的人的,因为他们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尊严和幸福的权利。

只有这些人,才能跳脱马克·吐温所说的人生困境。



再比如,很多人对于孝顺的概念来自于《论语》里的 “父母在,不远游”。

很多人偏执地认为:父母健在的时候,尽量不要长期在外,这是不孝顺的行为。

但是,《论语》原文是这样:“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如果子女因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出远门拼搏奋斗,孔子是极力赞成的。孔子只是强调,年轻人在外奋斗一定要有一点具体的目标,这样才能让远在他乡的父母安心。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真正强调的是后面的 “游必有方”:


年轻人有了自己的方向,让父母安心,这就是最大的孝顺。


与平等和孝顺这些被人们断章取义的概念相同,类似的概念还有很多。偏偏这一类概念反复被断章取义地使用,真不知道坑了多少人,坏了多少事,产生了多少罪恶,造成了多少灾难?

细思恐极。


为什么大脑有那么多容易犯错的概念?


那么,为什么人们的脑子里会有那么多不清晰且容易断章取义的概念呢?

除了大众媒体的误导,信息传播的扭曲这些外在因素以外,其实,最大的原因在于:


人们普遍直觉性地认为概念是客观世界的一个表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这是心理学者、知乎大 V 李松蔚在一篇《发明一个概念,再用它去赚钱》里面提到的。

人们以为,概念是客观的,我们去接受一个概念总是多少可以提高一点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但大多数时候人们只愿意接受自己愿意相信的,根据自己的预设去接受概念。

例如,李松蔚在给学生讲心理咨询的效果研究时,经常会用这样的例子:


一个因为失业而抑郁的人,接受心理咨询的第二周,得到了一份工作,抑郁好转,请问心理咨询算不算是有效的?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摇头 —— 显然,找到工作只是一个巧合,我们不能把偶然发生的好事当成心理咨询的疗效。

但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把 “第二周” 换成 “第二年”,得到的评估就很不相同了,大部分学生认可这份工作就是心理咨询的功劳。

这表明,每个人在心里预先存在着一个期待:一年的心理咨询是可能帮人找到工作的,一周则不现实。


在这个例子里,并非我们被灌输了概念,而是按我们已有的预判期待,筛选出了与其相符的概念。

这一点是人类大脑的天生缺陷,这个缺陷也很容易被人类自己无意识应用的。

可能仅仅只是给概念换一个名字,概念就可以达到完全不同的目的。比如,关于拖延这个概念的使用:


如果你是要指责别人,你最可能把拖延说成是 “懒”,因为这样可以给人带来道德压力;


如果你是要以拖延来推卸责任,你最可能把拖延说成是 “工作风格”,因为风格听起来会像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天赋;


如果你想把战胜拖延做成一款产品,你最可能把拖延说成是 “拖延力”,因为 “力” 字让人觉得可以像肌肉那样锻炼培养;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那么你最可能把拖延说成是 “拖延症”,因为这样看起来拖延更像是一种可以医治的疾病,但一定不会说成是 “懒癌”,因为这样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绝症。


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拖延概念,就有花样无数的名字:懒惰、拖延风格、拖延力、拖延症、懒癌。

人们在无意识的环境里,接受着自己愿意相信的概念,并有一群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别有用心地给概念换名字。

这样的环境里,大脑操作系统里面的概念怎么可能没有错误呢?生活里怎么可能不犯错呢?


安装大脑的杀毒软件


错误的概念到处都是,我们怎样做才能尽量减小错误概念对我们的影响呢?

其实,我们可以像给电脑装上杀毒软件一样,给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打造一款 “杀毒概念” 软件。

这里提供几个方法:


改变自己的固守型人格为进取型人格

熟悉新生大学的人,应该基本都知道 “进取型人格” 的重要性。进取型人格的最重要的启发就是:相信智商是可以改变的。

那智商的改变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改变自己智商的最小行动又是什么呢?

其实最小行动就是:概念


因为,人类的大脑天生就直接性相信概念是客观的,感觉是不可改变的。这个错觉,是固守型人格最隐蔽的缺陷。

我们要做进取型人格的第一步就是要不断告诉自己:大脑里的任何概念都应该是可以改变的。

相信了这一点,改变已经开始。



回到概念的源头

回到概念的源头,最好的方法是阅读经典书籍。经典书籍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很多概念的源头,那里有体系化的介绍。

只有找到了信息和概念源头,才能真正知道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不至于断章取义。

比如,上面《论语》里面的概念,我就是搜索电子书查看原始出处才真正弄清楚的。

回到概念的源头,次一级的方法是善用搜索引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


使用搜索引擎是现代人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使用搜索引擎去辨别概念的真伪是最便捷的方式。

比如,文章开头的燃素的历史,我就是使用谷歌搜集整理的。


写作

写作,最大的好处是:帮助自己更加清晰地思考。因为只要你是打算真的写作,那你只能是真的思考。

如果,没有真的进行思考,你的文章,甚至都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你的大脑会是一团杂乱的线团,各种概念混杂在一起,根本找不到十分清晰的概念。只有真的思考,才可能写出一点东西。


写作,不要拘泥于形式。可以从写日记开始,多关注自己脑子里蹦出来的概念。

写日记的关键在于:坚持。历史上有过巨大成就的人,写日记反思自己往往都是几十年如一日。

例如: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二十多岁开始写日记,从此一生坚持。即使是双目失明的时候,还在坚持写日记。

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很多经典散文都是在日记里面的。他从1906年开始记日记,一直写到文革动乱后期。


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先生,从一八九八年正月二十八日开始写日记,以后断断续续地写了六十三年。


这些牛人都是在通过写日记不断反思自己,才终有大的成就。



为您总结一下:


相信概念可以改变,回到概念的源头阅读经典书籍,善用搜索引擎,坚持写日记反思概念。


慢慢地坚持做这些,大脑的杀毒软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愿你能够成为一个像笑来老师所说的越来越聪明的人:拥有更多清晰准确的概念,对于概念之间的联系愈加清晰准确。


    ▲


作者简介:


吴佩,新生大学会员,一个敲代码的文科生。怀着一颗红楼梦的心,想要在这水浒传的世界里,避开西游般的妖魔鬼怪,找到三国义气般的你。一起进步,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谛。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戳原文,了解新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