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80周年。
1937年12月13日,这是刻印在中国同胞心底的日子。
在这个日子之前,南京,是金陵之城,是桨声灯影秦淮河。
在这个日子之后,南京,是心碎之城,是血雨腥风山河破……
80年前的这一天,南京,沦为屠刀之城!
80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成为整个南京城,整个中国,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
就在12月10日,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管光镜生于1917年4月,1937年,他亲眼目睹日军飞机来袭轰炸,他躲在溧水东河沿边大石头底下才侥幸生还。南京沦陷后,他还多次目击日军在南京郊区屠杀当地无辜百姓。
在老人90岁那年,他曾进入纪念馆展厅参观、悼念遇难同胞。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国家的纪念。
80年了,却愈加刻苦铭心。
北京101中学每年1月都会组织学生到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孩子们跨越千里,接受历史的洗礼。
2016年1月学生们在纪念馆悼念广场(王越 摄)
一张门票,北京101中学的陈世圆一直保留着。时至今日,他对于看到的一切,仍然记忆犹新。2016年1月,陈世圆作为北京101中学的高一学生,和500多名同学一起,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我为我的祖国有这样沉重的历史而悲痛,我为今天的和平而庆幸,我的民族自尊心更强烈,我更增强了公民责任意识。我不只是停留在对侵略者的仇恨了,而是真切地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并开始思考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自强。”
“难以想象平均12秒就有一个人死去是怎样的惨剧。他们曾经是鲜活的生命,但在万人坑里我们看到足足七层的尸体,且皆是完整的白骨。他们以扭曲的姿势成摞地堆在一起,让人难以直视。
我们早已正视惨痛,可刽子手却还没有正视罪行。”
这些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参观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写下的话,纪念馆内的一切比书上看到的内容更加触目惊心,直抵孩子们的心灵。
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很多学生留下了眼泪。这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年,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程翔都会对参观的学生们说:“你们学习是为了什么?不仅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有一个好工作。你们要记住这段历史,才会知道,你们不能仅为了自己而活,更要为这个民族、国家去做些什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走出纪念馆的孩子们说出了这样的话:
“
是怎样的胸怀,让一个国家在遭受了如此伤害之后还在呼吁和平,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没有因为仇恨而发动战争,我们只是希望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惨剧。”
北京101中学学生叠的千纸鹤(王越 摄)
时间逝去的岁月里,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80年。未来,我们要如何铭记这段历史?
“可以原谅但不可忘记。”这是德国人约翰·拉贝说过的话,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时,他在南京的住所作为国际安全区之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我们深知:
长存的是历史,
更是和平与正义,
是血液里流动的对同胞的爱、
对家国的爱!
《我的大英雄》是一套有声剪纸配图丛书,收录了不同战争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后最具代表性的八组英雄故事。
为了展现英雄们的光辉事迹,文字工作者王德启先生将最具代表性、最经典、最感人的故事情节浓缩其中。四位知名剪纸艺术家也置身于故事当中,发挥想象,以中国民俗剪纸特有的意象造型方法和剪纸语言,刻画出一幕幕崭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