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医典
靠谱、实用、有趣的医学健康科普,就在腾讯医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日报  ·  拟录用本科生惹争议,删除公示名单?国企回应 ·  15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邓正安被查 ·  19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特斯拉,突发! ·  昨天  
湖南日报  ·  一本族谱+一杯芝麻豆子茶+?=“靶材之王” ·  2 天前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风采展示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医典

为什么螺蛳粉那么“臭”,还那么多人爱吃?我们实测后发现……

腾讯医典  · 公众号  ·  · 2024-10-14 07:55

正文

螺蛳粉作为“食臭界”当红产品
让无数吃货在深夜辗转反侧
这么臭的东西
究竟是如何用它那股神奇的力量
虏获了大众的胃?


“捏着鼻子吃粉是我这辈子做过最神奇的事,又臭又好吃欲罢不能!”

“煮完螺蛳粉,整个屋子都是一股不可描述的腐烂酸臭味。”

这大概是很多人第一次尝试螺蛳粉时的感觉:臭,酸臭,像shi一样的臭,但又欲拒还休。

一两粉,一盘笋,一碟花生,几棵青菜,这大概就是一碗标准螺蛳粉的全部内容了,看似寻常的材料,怎么就能炮制出如此特别的“芬芳”之味?

一碗正宗螺蛳粉的诞生,要经过螺蛳熬汤、陈米制粉和配料三个复杂的制作环节,而这些步骤产生的鲜味,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所有正宗的螺狮粉,都少不了平平无奇的发臭小天才——酸笋!

它一来,神奇的味道就增加了。

其实它的制作过程不复杂,在6月左右采摘春笋,剥去外壳、切好,放进密闭的陶罐里面,加入山泉水,腌制十多天就可以吃了。

图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泡泡酿酿又三年,一晃就成了百年“老水”,想想,是不是就觉得有内味了。

酸笋平平无奇,怎么就成了“螺狮粉”臭味的精华呢?

根据对发酵后酸笋的风味物质研究, 酸笋当中含量较高的戊醛、柠檬醛等物质 ,使其散发出淡淡的腐臭味,而这些刺激性气味大部分就是螺蛳粉臭味的来源 [1]

当然,螺蛳熬成的汤本身也带有一些特殊的臭味。

大夏天,很多人容易没胃口,口感清爽酸脆的酸笋成为颇受欢迎的开胃小菜。



(“丧心病狂”的网友在线问,来源:知乎)

其实香和臭本来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啥意思?香到极致就是臭,臭到极致就是香。

科学家做过实验, 把shi臭中的吲哚分子用酒精稀释400~1000倍后,这股味道就变成了茉莉花的香 [2]

臭,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风味。有些人热衷,有的人厌恶罢了。这可能和大脑中的一个“反应”开关有联系。

法国里昂大学研究人员用臭奶酪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fMRI成像技术观察,那些反感臭奶酪的人在闻到气味时,大脑中享乐和动机相关的一部分关键节点没有激活,说人话就是“对奶酪没兴趣”。

而不反感臭奶酪的人,身上就没有这种现象 [3]

闻着“臭”,吃着却“香”,其实与我们的“嗅觉”方式的不同有关。我们的嗅觉有 鼻前嗅觉和鼻后嗅觉的区分。

所谓鼻前嗅觉,是食物气味从鼻腔进入,然后我们“闻到”气味的过程;而鼻后嗅觉,是食物气味从口腔进入,我们“吃或喝到”气味的过程。

螺蛳粉的汤和酸笋的臭味飘散出来,我们的鼻腔闻到了“臭”,这是鼻前嗅觉的体验 [4]

而当我们张开大嘴巴,不停咀嚼时,酸笋中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氨基酸以及其他配菜的浓郁香味,会释放出来,舌头会感知到“鲜味”,鼻后嗅觉会觉得“不臭”。

相对来说,鼻后嗅觉过程远比鼻前嗅觉来的得更强烈! 所以,浓郁的香味一旦占了上风,我们更容易上瘾!

(来源:Soogif)


臭也好,香也罢,对于吃货来说,只要两天不吃,馋得慌……

那说到底,我们吃的螺蛳粉到底能不能充当主食呢?热量高不高,营养全不全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斥巨资,买了三款不同厂家的螺蛳粉在线测评 (吃评) 了一番。

图源:自己拍的

图源:自己拍的

图源:自己拍的

三款螺蛳粉汤料基本一致,配料包中酸笋、腐竹、花生为三大基本配料,而酸豆角、木耳等配料就看各个商家的不同:

图源:自己拍的

三种品牌的营养成分表数据也大同小异,下面列的是最详细的某品牌螺蛳粉的营养成分数据:


吃下去的热量

1包螺蛳粉,包含干米粉和调料包:

每100g干米粉的热量是351kcal。调料包约200g,热量是426kcal。 所以加起来是777kcal的热量。


而一碗米饭热量232kcal [5] (注:按照4两蒸米饭核算)

1包螺狮粉的热量大约可以和3.3碗白米饭抗衡了,热量还是很高的。朋友,且吃且珍惜!

而且油炸腐竹、油炸花生米,这些配料大多是油炸烹饪,吃得越多,肥胖的风险也就越大。

来源:soogif

吃下去的营养

从营养的角度来看,米粉当中所含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相对我们熟悉的面条要少很多,85%左右都是碳水化合物 [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