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数据中心的等级划分 ·  3 天前  
航空工业  ·  外场日志:与AC332共成长 ·  昨天  
AustinDatabases  ·  OceanBase ... ·  2 天前  
航空工业  ·  中国航空工业亮相2025年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香港折叠:未来出路在哪里?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20-01-08 12:22

正文

作者:王超群 智纲智库深圳中心项目经理
编辑:王一然

铆足劲鼓捣大半年的香港风波,不过是场闹剧。闹剧本身不值得太多关注,香港如何把一副好牌打成如今模样,倒值得深思。

绝望的青年

如果说大陆青年的绝望是偶尔的情绪爆发,那么香港青年的绝望则是伴生的胎记。 香港仿佛是几个不同空间叠加,其间有着难以逾越的壁垒。

先看两个数据。

2017年,香港基尼系数(可以理解为贫富差距指数)为0.539,全球发达经济体第一。

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的分析,香港前十大亿万富翁的净资产总和占其GDP的35%,全球同类经济体第一。

接着看香港富豪的生意。

2018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报告显示,香港6人入围前100:

·李嘉诚,28名,房地产,实岁91
·李兆基,29名,房地产,实岁91
·李文达,63名,房地产,实岁90
·刘銮雄,65名,房地产,实岁68
·邝肖卿,78名,房地产,实岁90
·吕志和,82名,酒店、博彩,实岁90


香港市值超千亿的公司除去央企、港铁和外资的恒生银行,其他如下:

·李嘉诚有4家,分别是长和、长实集团、长江基建集团、电能实业
·李兆基有2家,恒基地产、中华煤气
·郭得胜1家,新鸿基地产
·郑裕彤1家,新世界发展
·施怀雅家族,太古地产
·米高·嘉道理家族,中电控股
·包玉刚家族,九龙仓置业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科技公司数量为零 ,也就是说,香港的头部企业,多是基础生活服务为主的半垄断性集团,巨头基本控制了市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广泛涉猎地产、港口、零售、能源、通讯、医药等行业的李家,被人戏称,香港是李家的城。

最后看香港创业独角兽的情况。

这是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一季度胡润中国潜力独角兽榜单。


上面四组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存量市场没年轻人的机会。 香港人几乎所有的民生领域,都在巨头手里,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一个香港人,你就离不开这些巨头。

第二,增量市场也没足够的蛋糕。 香港独角兽公司总市值,竟然排在成都之后,这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香港未来经济的增量。

第三,房地产已经成为全民公敌。 虽然香港的财政收入一度三分之一依靠卖地,但是房子本身不创造价值,房价高企推升了所有社会成本,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

数据是苍白的,身为一个香港青年,内心的绝望只有自己能体会。

香港人在拿大陆种种同类事项做对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前提,大陆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广阔的发展腹地和丰富的空间层次,而香港是一个城市化率接近100%的城市。

这里面就有非常大的玄机。

比如都是高房价。 深圳房价高,旁边还有东莞、惠州、中山,实在不济还有老家的市或者县城,再不济,还有农村的宅基地,而香港人除了香港,还能去哪里?

虽然深圳青年也在抱怨房价太高,压力太大,但是深圳的青年有更多的选择,有足够多的优秀青年来支撑这个城市,也有足够的产业空间来支撑这个城市,更有足够多的信心和希望来打造这个梦想之城。

而香港,一批靠房地产上岸的本地人,收了多少年轻人的过桥费,甚至过河拆桥,直接断了年轻人的后路。

比如都有贫富差距。 上海深圳的白领,跟小城市的同学比较,拿到过万月薪,有自己的幸福感;小城市的公务员,比起祖辈在温饱线挣扎,有房有车生活悠闲,有幸福感;偏远农村的低保户,免费得到国家扶贫和资助,比起之前还要上缴国家,有幸福感;更不用说创业成功的老板,那种改变命运的酣畅淋漓的体验,更是大部分香港人无法感受。

所以大陆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影响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而绝大部分香港人,一出生就限定了标杆,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都是同一个城市的市民,甚至还要承受祖辈追忆辉煌时代,需要多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平衡这种复杂情绪的日积月累。

香港人甚至还能举出国际上更极端的案例,比如孟买,但是孟买豪宅隔壁的贫民窟青年,认为贫穷是自己的命运,他们更在意来世的幸福,香港青年,怕是做不到吧。

比如都有一定阶层固化。大陆的阶层谈不上绝对的固化,他只是一个海洋生态系统,有鲨鱼有海豚有金枪也有虾米,而香港只有鲨鱼和小鱼,鲨鱼吃小鱼,小鱼只能吃土。

大陆可能也存在阶层固化的影子,但大陆同时也闯开了跨越阶层的通道,因为大陆有大把的机会,有足够的容量支撑每一个伟大的梦想落地,这是大陆与香港的最大区别。

比如老板阶层, 中国大陆有一大批充满勇气梦想的 年轻人 ,这里时刻上演着一幕幕龙蛇起陆的神话;香港青年,谁敢说你会超过李嘉诚,你自己信吗?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新富,基本上都是创业成功的,而香港,富豪榜上什么时候出现过新面孔?



都是大城市高物价。 大陆城市在民生领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有钱你就用好的,没钱你就用差点的,有钱你住豪宅,没钱你租民房,月薪3万在深圳可以生活得很好,但那些月薪4000的服务人员,同样每年可以攒几万元钱带回老家。

而香港人,你有多少选择?每平米400元起步的房租你住不住?个别地方甚至到5个平方月租八九千。30元起步的盒饭你吃不吃?物价的起点太高,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中低收入人群选择的权力。

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列出一大串清单,相同问题走向不同结局,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才是决定问题的关键。

香港走到今天,是为前面几十年的投机在还债。



疯狂的投机

一言以蔽之, 香港经济最大的战略失误,是沉溺投机,以致错过自身产业技术积累和大陆互联网科技兴起两波浪潮。


完美的错过

堂堂的亚洲四小龙,香港在大陆迷茫的年代,可谓出尽了风头。

第二次全球产业转移加上抗美援朝的两波行情,对外香港代言亚洲,对内香港连通大陆,一时风光无二。

同为四小龙的韩国、台湾、新加坡,八十年代之前,都已积累了自己的技术和产业链,打造了一批受用至今的工业品牌。

韩国的汽车、电子、钢铁、造船等实业,完成了换代,三星、现代等品牌家喻户晓。

台湾的半导体、IT、精密设备、通讯和显示技术等实业脱颖而出,台积电、台塑、鸿海等实业品牌,至今活跃在世界舞台。

新加坡的石化、电子、造船等产业从无到有,政府主导的裕廊工业区模式,在大陆找到了用武之地。

而香港的实业,一直停留在代工水平,在投机盛行的年代,香港精英的目光,很快转向了赚快钱的房地产、金融和贸易。

迫于成本和环境的压力,四小龙纷纷启动了产业链底层的制造环节转移,大陆成了直接的受益者,而香港,将制造产业完全转移到大陆之后,直接造成本土实业的空心化。彼时的大陆,华为等一大波实业,已经着手谋划一盘野心勃勃的技术培育大棋。

这笔账,往大里说,也可以算在英国佬头上,但香港人难辞其咎。

香港回归之时,正值大陆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爆发的前夜。刚从亚洲金融危机缓过气来的香港,又陷入了马照跑舞照跳的狂欢,而大陆,互联网早期的BAT雏形初现。

2010年之后,新四大发明集中引爆,各种模式层出不穷,大陆产业技术快速迭代的能力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经过多年积累的华为,更是在技术上头一次碾压了旧世界。

按理说,香港各方面的资讯和人才,国际化的视野和资本,都领先大陆,但是,香港不仅自己错过了这一波行情,甚至都极少参与大陆的这一波财富爆炸,连投资都极少。

至此,传统产业的技术和品牌,新兴产业的模式和创新,香港基本都完美错过。

事后诸葛亮总是头头是道,但香港的错过,除了用危机意识不足缺乏战略远见来概括,也确实找不到更好的借口。


疯狂的投机

香港是中国商业文明最发达,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国际上最受承认的城市,这一点谁都不可否认。

香港人是中国职业化程度最高,也是专业性最强分工最有效的城市之一,这一点同样不可否认。

香港同胞与所有中华儿女一样,勤劳智慧,拥有天生的自强不息气质,这一点,更是不可否认。

即使是香港最底层的劳动者,表现的工作热情和服务意识,都值得大陆好好学习;即使是香港最偏僻的街道,呈现的整洁卫生,都值得大陆好好学习;即使是香港最普通的商品,精美的包装和放心的品质,都值得大陆好好学习。

但是,香港本应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香港人的努力,理应获得更多的回报和更大的馈赠。

香港人在大陆,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扎根,始终以一个过客的心态在赚快钱。 当初英国佬把香港当提款机,香港在大陆也自导自演了一次。

如今回首,香港人的商业头脑和聪明智慧,大部分用在投机之上。

· 小老板做黄牛。

香港人凭借自己的先发优势,大把大把将国外的订单带进大陆,用简单粗暴的小厂,迅速将一单一单的利润落袋为安。

这种模式实际上就如同黄牛炒单,赚了一个差价。而技术的升级、品牌的培育、管理的提升、产品的创新,基本上都让位于交货。

孵化培育一个明星,可以赚更多的钱,但要投入,也有风险,关键是费时费力,香港人不愿意吃这个苦,也不愿冒这个险。广东人力不到不为财的古训,香港人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大概是香港与大陆产业无法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

香港人可能会说台商同样如此,但台湾人做工厂有富士康,做管理有产业园,做产品有台积电、宏基、华硕等一大批实力大牌,也就是说,台湾人与大陆,搭建了产业互补和融合的平台,这是香港与台湾很重要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黄牛不是市场经济的主角,最后,香港人在大陆,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境地。

· 大老板炒地皮。

香港大老板利用资本和商业运作能力,加上特别待遇,在大陆土地价值还没被充分认知的时候,抢先一步看到了升值的潜力。各大财团,以今天看来几乎白送的价格,各自在核心区域囤积了可观的土地,或以楼盘或以道路或以港口变现。

香港大佬们,在内地的房地产和基建方面,做出了意义非凡的贡献,单个项目也获得了超出期望的回报。但是,香港大佬们没有做出一个碧桂园或者万科,排除营商生态的因素,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对大陆的前途,没有坚定的信心,就不会有饱和性的长期投入。

国际上每隔十年的中国崩溃论,中国人从来不信,香港人次次胆战心惊。

香港大佬如同一个精明的短线高手,总能在股灾来临之前提前离场,却始终无法分享腾讯、茅台等长线巨利。

如今,在一线城市房价基本到顶,国家开始调控房地产的时候,大佬们早就抢先一步,跑得没了踪影。

李嘉诚曾陷入内地囤地争议,2018年宣布退休前大量抛售香港和内地资产以投资海外

香港人在大陆赚到了钱,这些资本如同葡萄牙人的浮财,并没有在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实现本土的实业振兴,没有打造自己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绝对不可忽视港商的历史价值和贡献,我们只是惋惜,港商,作为最早与大陆交流的外资,各方面条件都优于台商,理应获得比台商更大的成就。

论人才 ,香港有几所曾经排名远在北大清华之上的大学,并且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国际人才集聚地。

论资本 ,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比起大陆曾经的赤贫,简直就是资本家的大本营。

论技术 ,香港的科研实力不容小觑,并且拥有好几所曾经排名远在北大清华上的高校。

论市场 ,大陆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足以承载香港人的所有远大抱负。

事实却是,如此努力的香港人,在大陆就是没有扎下根,当年香港本土没有完成的技术和品牌积累,在大陆同样没有吸取教训。

历史无法假设,我们很难想象如果香港抓住了大陆发展的两波浪潮,承担起技术中心、品牌中心和创新中心的角色,甚至不用亲力亲为,只要做了大陆的长期投资人,在大陆崛起的过程中,会给香港带来多大的红利。

直到如今,香港人仍然是最努力的市民,香港普通家庭,挤在30平米的鸽子笼,用着特制的小功率挂窗空调。大陆的穷亲戚,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6平米,这与香港的城市形象和地位,与香港市民的努力程度,难道是匹配的吗?

没有战略预见和定力,摘下了树上的苹果,却丢掉了地下的金矿,这是香港在大陆四十年的写照。

香港的投机,跟立场的错位有莫大的关系。

错位的立场


看不起的大陆

香港看不起大陆,20年前,都有着绝对底气。

1997年,香港GDP为1774亿美元,相当于大陆GDP的18.6%。那个时候,深圳GDP为1297亿元,对,单位是元,不是美元。

18.6%是什么概念呢,2018年龙头城市上海的GDP是3.27万亿,占全国比重3.6%,也就是说, 彼时的香港,在中国的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四大直辖市再加深圳、广州,还要搭上一个苏州。

2018年香港GDP2.40万亿,与大陆比较,四舍五入一下是2.7%,而2018年深圳GDP是2.42万亿。

香港、深圳近40年GDP增幅对比,2018年深圳GDP首超香港(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这20年,对香港而言,不看大陆还好,看了大陆,香港仿佛做了一场了无痕迹的春梦。

实际上,如果不是大陆崛起过于迅猛,香港其实也没有看起来那么糟糕,1997年英国GDP为1.55万亿美元,2018年是2.83万亿美元,从数据上看,香港经济增速与英国实际上相差无几。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跟大陆比较,就没有这么大的伤害。

香港不相信大陆能发展起来,而且这么快。

八九十年代,香港的货车司机和最底层的劳工,在深圳都是款爷,五六十岁的年纪,挽着20来岁的小姑娘进出皇岗村的时候,脸上洋溢的是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和优越感。港商举手投足之间,更是充满了财大气粗和拯救大陆的豪气,拿个订单过来,就可以实现光宗耀祖辉煌腾达的梦想。

那时的大陆,连普通话都不会的打工仔,人人都会吭几句粤语歌,十几人共住的宿舍墙壁上,贴满了港星的靓照。

那个时候,香港填满了大陆对天堂的想象。

但是,香港小看了大陆人的勤奋和忍耐,低估了大陆人的聪明和智慧,轻视了大陆的战略和部署,更不记得几千年以来大陆一直是世界的领先者,现在的一切,只不过是回归和复兴。

在时代转换面前,他如同一个过气的村支书,怎么也不相信流着鼻涕饿大的狗娃,竟然成了大城市里全国知名的企业家。当然,看走眼的不仅是香港,中国这个理论解释不了的经济奇迹,基本上所有高高在上的欧美人士,都是一脸懵懂。

一直以来,无论是政界和商界,甚至是普通的民众,有相当一部分人骨子里对大陆有一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源于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不愿了解,以及片面和偏执的了解。

香港对大陆的不了解,如同一个丧失好奇心和学习欲望的中年油腻男,对世界充满了武断性的评价和抱怨。这种不了解,极易一叶障目,也极易滋生轻视和排斥。正是这种不了解,让香港漂浮。

我一个朋友,因为业务的关系,多年来形成了一个十几个香港朋友的圈子。这些貌似在大陆经营一二十年的朋友,竟然大部分人,在大陆99%的时间都在深圳关内活动,不是迫不得已,连关外都不愿意去。

这个或许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是身在深圳的香港人,一二十年竟然很少走出办公室方圆一公里,他们对大陆能有多少了解?

极少部分的香港人,受各种貌似为香港谋出路的国际势力蛊惑, 如果说上一代人对大陆还有千丝万缕的宗亲血缘维系, 对香港下一代的教育,竟然连基本的历史都能忽略甚至扭曲,更不用说是当代问题的种种抹黑。

当然,大陆也有各种问题,但我们很多是 发展中的问题,不是问题在发展。 大陆最普通的公民,都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香港对大陆,更多的是一种立场的偏见,面对穷亲戚忽然暴富,他既有“憎人有笑人无”的酸楚,更要为心理上的落差找到合理的慰藉。这种酸楚很容易就能转化为自我保护的傲慢,香港人对大陆客种种嫌弃,基本上都可以归根于此。




靠不住的英美

香港对外的立场,一直是向着以英国为首的欧美,本应在大陆生根,却使劲把头往西方钻,把自己活成了浮萍。

英国人在香港的历史,让香港人见识了西方世界两百年来累积的所有淫威和繁华,在香港人还没有建立起心理自信的时候,英国人的离去让香港仍然残存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无尽向往。殊不知,英国连自己的家务事都处理不好,哪里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香港这个天涯海角的所谓旧朋友。如果不是出于政客权谋和利益谋算,英国哪里会正眼瞧瞧香港。

香港现在的尴尬,如同一个为了绿卡的女青年,背弃山盟海誓丢下穷小子却发现不过是被美国老头在利用,回过头来不知道如何面对曾经的真爱。

但是,大陆从来都是你的娘家,任何时候,你都是大陆的东方之珠,香港,现在或许渐渐明白。

没有找准自己的立场,今天的虚假繁荣就是香港难以逃离的宿命。

虚假的繁荣

香港现在的产业结构,根本的问题就是实业根基不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香港实业的空心化,是香港经济的定时炸弹。


虚空的金融

香港号称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金融中心。以证券为例,截至2018年12月底,香港股票市场总市值在亚洲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五,上市公司数目达2315家,总市值达3.82万亿美元。

但是,全球没有一个正经的金融中心跟香港一样,缺乏实体产业的支撑,不正经的金融中心,必然缺乏内生的动力。

我们 (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 一个基本的观点是,没有产业中心,绝不可能形成健康持续的金融中心。

在香港股市的市值中,大陆企业占到三分之二,光阿里腾讯两家,就是7万多亿港元,如果没有大陆企业的支撑,香港的金融中心,算什么中心,可以想象。

总之一句话,没有大陆,香港凭一己之力想成为金融中心,基本上就是痴人说梦。


扎心的房地产

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19全球生活报告:城市指南》报告显示:香港又一次光荣蝉联“全球房价最高城市”榜首。

在实业如此之虚弱的背景下,香港的房价值得所有人问十万个为什么。

公开资料显示:香港土地面积1106平方公里,已建设土地占24.3%,其余75.7%为郊野公园、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仅占6.9%。2005年后,香港土地开发几乎停顿,导致公营、私营房屋落成量均大幅减少。

对比深圳,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50%,当然这里有一条30%的国际土地开发红线,香港是国际性大都市,当然要遵循国际惯例。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是迫不得已,也导致了各种问题,不值得香港借鉴。

我们 (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 在这里,只是想说一个问题,香港的高房价,跟土地面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香港也可以拿出人均GDP高、收入高的理由,也可以拿出深圳、上海房价高的借口,可是,你这个人均10多平米的居住面积是现实啊,你这个房价比深圳上海还要高几倍是事实啊,更何况,深圳和上海是90万亿GDP、14亿人口里面的精英在支撑啊!

香港“蜗居”

归根到底,香港的房价问题,还是在实业上,在实业没有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的时候,房地产成了财富掠夺的可怜牺牲品。


没落的贸易和物流

香港产业,还算有点根基的,就是贸易和物流了,这是香港的天然优势,也是传统优势。贸易和物流是香港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之所以要这么多人,就因为作业传统,吞吐量大。

之前,关税优势加上大陆的被困,香港一度几乎占据中国内外流通的唯一通道,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之地,寄托于香港这一个小小港口,香港的贸易产业,可谓躺赢。

英国劳氏日报发布2019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最新榜单,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前十分别为:上海港、新加坡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釜山港、香港港、青岛港、天津港、迪拜港。

香港港口,已经沦落到与青岛争高下了。

目前,大陆的自贸区,已经增加到18个,伴随一带一路中国对外贸易节点的全面打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拓宽,香港贸易的优势,还会剩下多少?


失宠的旅游业

香港的旅游,一度是大陆的首选目的地,但现在的大陆人去香港,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购物。
香港的旅游业,同样暮气沉沉。


第一,缺乏新产品,近年来,香港旅游业基本上没有大的产品创新。

第二,缺乏竞争力,创新不如大陆,服务不如日本,开放不如东南亚,文化不如欧洲,大气不如美国,无论是文化景观还是自然景观,无论是新造景点还是历史遗产,香港都已全面落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