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我遇到2个中年朋友,令我深刻感受到现在的社会,对中年人(35岁-50岁)真的很不友好,中年人群已经不是简单停留在焦虑的状态,已经到了“死不起”的地步。
今天傍晚,我去快剪理发,与理发师傅聊天,忽然发现原来店里最贵的是中年人这档,老人和小朋友都比较便宜(快剪店没有女性客户)。
我记得,互联网不是流传“女人>儿童>老人>狗>男人”的消费逻辑吗?现在认真想想,原来这个排列指的是客户在商家心目中的地位,是“消费能力”,不是“支付能力”。
消费能力最强的是女人;
支付能力最强的是男人,尤其是中年男人。
无论从消费能力还是支付能力来看,果然男人不如狗,因为狗是不需要付账的。
我突然又得出一个很搞笑的结论:狗和男人,到底谁是主人?
某鸟驿站与公交车司机、保安、送餐员、快递员性质一样,拿时间换钱。上班,赚钱;不上班,不赚钱。干这个,就不能抽身干别的了,因为没有空余的时间。做驿站,你就要像孵蛋的老母鸡一样,整天守在店里,哪儿也去不了。
每月赚万把块钱,养活一家四口。
如果还想多养一两个老人,都稍微有点勉强。最好老人有退休金,或者年轻时剩下一点积蓄(事实上,很多老人没有退休金)。最怕的就是老人万一有个什么大病痛,要拿出稍大的一笔钱,那就很尴尬了,捉襟见肘。
我劝他,驿站没前途,盈亏财务数据一目了然,换赛道,干点别的,更赚钱的。哪怕同样是拿时间换钱,也要找个能换到更多钱的。
同学说,他也想,但是没办法,一来没本钱,每月赚到的万把块钱,一家四口的生活已经消耗掉了,还要供房;二来没时间,驿站的工作是很困身的,压根没有空暇时间干别的,手停口停。
他还说,其实快递件是很脏的,每个快递件不知道经过多少省市地区,不知道经过多少人手流转,才最终到达驿站。快递上面布满了各种肉眼看不到的灰尘和细菌,驿站空间密闭又狭小,操作人员必须长期佩戴口罩,不然长此以往,对人体的健康很不利。
事实上,普通人长期佩戴口罩又很不舒服,嘴臭,吸根烟,喝个水都麻烦。
他甚至都想过放弃驿站这门生意,找份好工作,打工去得了。他深刻的经验就是打工都比做驿站强,可能收入更高,工作时长更少,节假日还有假期休息。
但是每月睁眼就是家里实实在在的开支,他不敢动,他背负着一家四口的开支和房贷。
而且,最实际的,他这个年纪,除了保安,哪个公司还会招他?
客观上,他的内心又很不满这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最痛苦的地方在于一眼看到头,苟延残喘,只能温饱。他也深知,如果不做出改变,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最终,相顾无言。
他就像一只苍蝇,被笼罩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能够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但是与他毫无关系,终其一生,恐怕都逃不出这个玻璃瓶。
第二个案例是一位创业10年的男性朋友。前天,我在天河区兴盛路谈完事,他从番禺区赶过来与我饭聚。
这顿饭吃了3个多小时,他与我吐槽了3个多小时。
他做的是投资,投了几个项目,拿的都是LP的钱,几个亿。做梦都没想到居然还有新冠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现在几个项目都在垂死挣扎的阶段,心里已经凉了半载了。
我黯然无语。
情感上,几个亿的钱,他和LP很不好交代,毕竟这是大钱。虽然法律上,没责任,但是他的投资生涯估计就得断崖了,即便不断,未来也会更难。
数年前,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投资人,如今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他痛苦之二,就是他投出去的钱里面,有几百万是他自己的钱,一进一出,创业10年,一事无成,还倒亏几百万,外加几个亿的人情债,怎一个“惨”字了得?
我问他有什么打算?
他说准备做电子商务,做实体。我对他这个打算大吃一惊,我就是做实体企业出身的,深刻知道做投资与做实体的巨大差异与壕沟。我诚恳地告诫他,做实体是很难的,这个跨度是很大的,必须谨慎再谨慎。
过去3年的坑,肯定需要未来3-5年来填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点点头,说还是想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