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魔,不成活。
挥着长胡子的女孩!
“我一共挥过1641次胡子。在第367次的时候,我有了个绰号,叫老板。”
对王佩瑜来说,京剧,是她的天命。
既是天命,就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步伐矫健,长髯及腹,一举手一投足,皆英姿飒爽,王佩瑜扮的叫老生。
然而,她却是一名女子,女娇娥扮作男儿郎。王佩瑜的故事,不得不讲。
11岁开蒙学戏,才学了几个月,就凭借着一出《钓金龟》,拿下了江苏省票友大赛的第一名。
15岁的时候,一开口,就被梅葆玖称为,“小孟小冬”。
梅葆玖:梅兰芳之子。
孟小冬:人称“冬皇”,一代宗师余叔岩的关门弟子,18岁就红极一时。这是她和梅兰芳站在一起。
有的人,天生就是吃这一碗饭的,王佩瑜就是。
这碗饭不好吃,“京剧是一个成才、成功率都很低的行业。每一个人进入到这个行业,就应该冒这样一个险,拿一生当赌注,成了就成了。”
很幸运,又很不幸!王佩瑜是那个被命运选择的人。
14岁的时候,被上海戏曲学校破格录取,成了建国后第一个京剧女老生。
其实被录取的时候,还有一段小插曲。1992年,上海戏校事隔十年,再一次开设京剧班,面向全国招生,当时14岁的王佩瑜很快参加了戏校的统一考试,腰腿、形体、声乐、模仿、笔试,她都以高分通过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发榜当天,她却被告知戏校不能录取她,王佩瑜多方打听,才知道是因为建国以后专业戏校不培养女老生、也不招收男孩子唱旦角。
王佩瑜心有不甘,难道从此以后就不能唱戏了?她去找了几个赏识她的老师。
老先生对她说:“不去也好,唱戏是条不归路。皮肉苦、身心苦,最苦的是可能你唱出来,依然没饭吃,你想清楚了吗?想清楚了,我就去给你求求情。”
可能是年轻气盛,也可能是冥冥中自有注定,京剧需要王佩瑜,王佩瑜也需要京剧。14岁的她倔强地点点头,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京剧生涯。
“天不亮,管宿舍的阿姨就拿着小木棍,起床起床起床,一个个叫起来;五六点钟,起来先晨跑,跑完以后压腿,把腿放在杆上,靠着腿就能睡着……”
一般人学京剧,得从四五岁练起。王佩瑜学得晚,腰腿自然比别人硬得多,人家压腿脚尖能够到额头,她连手都碰不到。
老师也不骂她,将所有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背对背坐在地上,把腿绑在一起。那种痛,王佩瑜现在回想起来,都直打寒颤。
就这样,王佩瑜形容她在戏校的生活,还是说:“如同老鼠掉进了米缸里。”
苦,是真的苦。喜欢,也是真的喜欢。大家都叫她“孟小冬第二”,年轻气盛的王佩瑜不服气,偏偏要做“王佩瑜第一”。
比别人勤奋,比别人用心,20岁的王佩瑜,就把我们知道的所有戏曲类大奖都拿了个遍。
25岁的时候,成了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大伙都尊称她一声“瑜老板”。
虽然她年纪轻,但没人觉得别扭。因为大家知道她担得起。
每次演出前,勒头、上底彩、画眼。
再由两个专业的服装师和盔帽师,帮忙穿上专用的戏服。
舞台上,瑜老板的唱腔古朴隽永。舞台下,一举一动,也都有板有眼,透着一股大家风范。
长髯一挥,就是25年。如今的瑜老板,不再执着于第一第二,而是只想做一个京剧文化的传播者。
很多人都为传统文化的没落,而扼腕叹气,但她坚信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还有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只要有人的地方,她就去做讲座,教小孩、教外国人,了解京剧,学习京剧。
自己开设京剧清音会,用吉他做伴奏,撤掉千篇一律的舞台背景,改成水墨画。
有人说王佩瑜不安分,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既然自己有这个能力,就更应该担起这个责任。
14岁时的那个赌,王佩瑜赢了。从小王到瑜老板,个中心酸与喜悦,就让他人去评论吧。王佩瑜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总有一件事,等着你,做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