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山地城镇面临的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建设时序复杂、空间丰富多维等突出问题,通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重庆以实景三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能力,形成了用时空信息说话,在三维空间研判,凭科学事实决策的数字化规划新模式,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山地的自然禀赋推动规划编制由二维静态向三维动态转型。
一是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创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国内外先进城市基因库,形成符合山地特征的道路布局AIGC模型算法,研发了基于地形的大规模规划要素快速推演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件产品。
二是
突出规划整体竖向优化,针对山地城镇建设项目大挖大填、弃土消解难的问题,开展片区实景底座构建、道路及场地规划推演、竖向专项优化,通过反复迭代,达到生态、建设、经济最优解,形成 “源头减量”机制。
三是
强化跨区通道规划优化,通过“三区三线”、地质灾害、生态保护区等多要素实景关联,开展要素冲突、填挖方分析、桥隧分析,推动区域长距离交通廊道规划快速选线落地。
四是
提升重点区域城市风貌,精准复刻两江四岸核心区等标志性城市区域,结合山、水、城、人要素开展数字研判、问题诊断、仿真推演,精心谋划城市风貌、景观特色,促进空间品质提升。
五是
推动经济增长节省投资,通过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涪陵高新区、酉阳县桃花源新城等近40个城市片区、 20多条廊道的推广应用,形成数字化规划经济增长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000万元,通过优化节省投资近200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协同空间助审批实施
一是
法定的实景三维规划空间,通过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许可的法定规划指标反演中心城区规划模型,和实景三维现状空间融合形成不断迭代的法定“规划空间”,形成建设方案审批的“立体数字准绳”。
二是
立体审批长效机制,自2012年起在实景三维规划空间开展建筑、交通、市政、景观等建设项目审批,中心城区及多个远郊区县建立立体审批常态机制,突出对用地竖向、立体关系、山水轴线等特色指标智审,加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提高建设项目规划行政审批效率。
三是
重点区域协同总控,在两江四岸等核心区域成立规划统筹专委会,协同多行政主体开展立体多跨数字会商,提升规划的总控与统筹能力,促进规建管一体化协同。
智能空间促优化提升
通过实景三维的时空关联、智能分析等特性,支撑产业、民生、应急等行业规划监测评估,促进规划进一步优化。
一是
产创精准落地,开展“产业—创新—空间”三大要素精准落位、本底分析协同评估、地块画像,赋能产创融合发展和产业精准落地。
二是
应急智能保障,融合城市内涝、洪涝监测等城市韧性评估模型,推演模拟洪峰过境、城市内涝效果,评估建构筑物人员受灾、经济受损情况,助力应急空间优化和人员疏散救援。
三是
民生品质提升,智能提取建设近1.8万公里山城步道数据库,构建山城步道标准评估体系,赋能步行网络评估、步行环境评估、步道设施评估、全市步道规划,让人民群众更便捷、更安全、认同感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