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  2 天前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博士论文:《\\t清末的恐慌、卑辱與狂暴--庚子年前後的激烈心態》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19-03-06 19:39

正文

研究生: 林穎鈺
研究生(外文): Yin-Yu Lin
論文名稱: 清末的恐慌、卑辱與狂暴--庚子年前後的激烈心態
論文名稱(外文): The Feelings of Panic, Humiliation and Rage toward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Radical Mentalities around 1900
指導教授: 吳展良
指導教授(外文): Chan-Liang Wu
口試委員: 黃克武、黃進興、陳熙遠、羅士傑
口試日期: 2016-07-19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8
中文關鍵詞: 激進、激烈、庚子年、黃禍、義和團、心力、暴力、烈士
外文關鍵詞: Panic、Humiliation、Rage、the End of Qing Dynasty、Radical Mentalities、1900

摘要

1900年前夕瓜分風潮中種族滅絕與輕蔑貶損中國人的論述,帶給晚清士紳深層的焦慮──滅種恐慌與卑辱感。為了尋求這兩種情緒的出口,他們亟欲尋找生存與尊嚴的道路,可以說幾乎所有在晚清出現的激烈心態、言論與行動都與這兩種情緒相關。受到譚嗣同心力說與義和團事件的啟發,他們相信人的精神與意志,尤其是群眾的情感與情緒足以產生救國的力量。他們開始重視情感因素,甚至積極地創造群眾情緒的契機。在這樣的心理下,晚清出現許多烈士,烈士成為能夠激發情緒、號召群眾、凝聚社會的角色;晚清士紳追求的人格典範,開始從推己及人的「儒者」轉向捨己為人、犧牲奉獻的「俠士」與「烈士」。除此之外,他們發現「暴力」能夠達到他們所期望的事:軍事暴力同時捍衛國家安全與尊嚴,對自己或他人身體的暴力可以渲染群眾情緒,對現行制度與文化的暴力則預示著進化的美好未來。「暴力」原本是為了尋求生存與尊嚴的目標而存在,卻在過程中不斷自我極端化,使得晚清的激烈心態帶著極端與瘋狂的特質。

從論文中各個章節對於晚清世界觀轉變的觀察,可以看出晚清士紳走向激烈之路的心理狀態。在這個尋求生存與尊嚴的道路上,晚清士紳從自我否定的感覺出發,他們相信要擺脫滅種恐慌與卑辱,就要尋求國家的進化與強大,若是消極等待天演的運作,終將走上滅亡,因此國家的進化必須透過人的積極作為來完成。這份積極的作為是革命與破壞所帶來進化的可能,革命與破壞強調自我犧牲之道──犧牲生命,犧牲生活與傳統,犧牲現在以換取未來。因此,在激烈心態的內在脈絡中,人要靠自己的力量積極作為扭轉歷史,個人在社會中要懂得犧牲奉獻,那麼社會最終能夠透過革命與破壞完成進化,獲得最終的生存與尊嚴。

目錄

緒論 1
一、釋題 2
二、動機與研究回顧 2
三、史料與方法 6
四、時空脈絡與歷史圖像 8
五、論文架構與內容 11
第一章、尋求生存與尊嚴:世紀末的滅種恐慌與卑辱 14
第一節、異域的滅絕想像 16
檀島焚埠 16
金山種疫 18
第二節、充滿「禍」的世界 21
帝國主義的膨脹 23
排華風潮中的中國人想像 26
亞利安人的危險 29
第三節、瓜分論述下的中國人 34
瓜分在即 35
瓜分中國論述 38
滅種恐慌 44
卑屈的中國人 49
第四節、義和團效應 55
義和團形象:異教徒與野蠻人 57
黃禍意象再現與瓜分中國論述轉向 61
從自卑到自負 69
黃禍情結 72
第二章、精神意志救國:心力與民氣 76
第一節、以心挽劫 77
心力與救國 79
宣戰前夕的人心之符 85
義和團的啟示下的民氣之符 90
第二節、情感與情緒的救亡應用 97
革命瓜分論戰 98
民氣可用 101
第三節、仇恨下的群情激憤 107
自立軍起義的復仇敘事 107
仇恨的妙用 112
復仇主義與暗殺時代 116
第四節、烈士製作民氣 118
吳越之殉 119
自殺或暗殺?群情最大化的選擇 123
反作用力中的心力與暴力 127
第三章、召喚時代新人格:烈士 132
第一節、俠崇拜下的烈士典範 133
國魂 133
遊俠 137
俠與儒墨 139
俠士與武士 142
烈士 143
第二節、烈士竟死 146
美領事館前的仰藥自盡事件 147
大森灣的浮屍 149
舺板上的一雙鞋 153
第三節、烈士敘事 156
烈士形象 157
烈士之死:時代精神的象徵 161
繼起者的使命 165
第四節、繞著烈士旋轉的時代 168
沒有烈士的遺書:曾鑄的公開信 169
真假遺書:姚宏業遺書事件 172
製造烈士?浙路風潮中的烈士角色 175
第四章、推向極端:暴與力的救贖 181
第一節、拒俄運動中「強權」的啟示 182
抗俄義勇隊成軍 183
各地組軍風潮 185
公理或強權 189
第二節、尚武論述與文武價值轉移 193
祈戰死:野蠻的逆襲 193
祈戰死:文弱之為病 196
祈戰死:國魂之所繫 199
尚武精神與軍國民社會 200
抗侮,進而雪恥 205
第三節、推向極端的血殺崇拜 208
血 209
殺 211
目的認手段 219
第四節、破壞的進化性 222
激烈的好處 223
破壞主義 227
革命進化論 231
革命的光榮與雪恥 237
結論 241
徵引書目 246

徵引書目

報刊資料
《清議報》,台北:成文,1967。
《知新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中外日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國聞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亞東時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時務報》,台北:華文,1967。
《新民叢報》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湘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民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
《蘇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東方雜誌》,台北:台灣商務,1971-1976。
《大公報》(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新世紀》,台北:文海,1987。
《杭州白話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南洋兵事雜誌》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廣益叢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新世界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覺民》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直隸教育雜誌》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寰球中國學生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國粹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豫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復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通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月月小說》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振華五日大事記》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浙江潮》,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俄事警聞》,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湖北學生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江蘇》,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第一晉話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國民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國民日日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警鐘日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日記、回憶錄、著述
朱峙三著,胡香生輯錄,嚴昌洪編,《朱峙三日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朴殷植著,《韓國痛史》,大同編譯局,1915。
吳玉章著,《吳玉章回憶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
宋相燾編,《騎驢隨筆》,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2-1974。
宋教仁,《宋漁父遺著》,台北:文海,1970。
宋教仁著,陳旭麓編,《宋教仁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汪康年著,《汪穰卿筆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汪精衛著,《汪精衛集》,上海:光明書局,1929。
居正著,《辛亥劄記》,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唐才常著,王佩良校點,《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孫中山著,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烏特亨利(Henry Wood)著,傅蘭雅(Fryer John)譯,《治心免病法》(Ideal Suggestion through Mental Photography),上海:上海格致書室,1896。
袁世凱著,天津圖書館、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1987。
康有為著,《中庸注》,台北:台灣商務,1966。
康有為著,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張難先著,《湖北革命知之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梁启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梁啟超著,黃克武編,《新民說》,台北:文景出版社,2011。
梁啟超著,劉泗譯,《中國之武士道》,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
章士釗著,章含之、白吉庵主編,《章士釗全集》,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
章士釗編,《黃帝魂》,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章太炎著,朱維錚編校,《訄書》,香港:香港三聯,1998。
陳天華著,劉晴波、彭國興編,《陳天華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閔泳煥著,《閔忠正公遺稿》,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2-1974。
馮自由著,《革命逸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43。
黃尊三著,《三十年日記》,湖南:湖南印書館,1933。
楊鍾賢、郝志達主編,《全校全注全譯全評史記》,天津:天津古籍,1997。
鄒魯編,《中國國民黨史稿》,台北:三民書局,1976。
劉大鵬遺著,喬志強標注,《退想齋日記》,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蔡元培著,何莉莉、吳梅東編,《蔡元培文集》,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
魯迅著,張健校訂,《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
譚嗣同著,《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臺灣商務,1956。

史料選集
《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
大公報一百周年報慶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大公報一百年新聞案例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國史學會主編,《義和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近代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79。
卞孝萱、唐文權編,《辛亥人物碑傳集》,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丘權政、杜春和選編,《辛亥革命史料選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呂浦、張振鵾等編譯,《「黃禍論」歷史資料選輯》,長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李沛誠編,《湖南歷史資料》,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杜邊之、劉泱泱、李龍如輯,《自立會史料集》,長沙:嶽麓書社,1983。
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義和團史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政協浙江省蕭山市委員會文史工作委員會編,《湯壽潛史料專輯》,蕭山:政協浙江省蕭山市委員會文史工作委員會,1993。
海因茨˙哥爾維策爾著,《黃禍論》,北京:商務印書,1964。
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台北:經世,1981。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1960-1978。
湖南省文獻委員會編輯,《湖南文獻彙編》,湖南:湖南省文獻委員會,1948-1949。
楊天石、王學莊編,《拒俄運動1901-190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葛懋春、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路遙主編,《義和團運動文獻資料匯編(中文卷)》,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赫德(Robert Hart)著,葉鳳美譯,《這些自秦國以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廣雅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庚子事變文學集》,台北:廣雅,1982。

研究專書
Williams, Raymond,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Williams, Raymond, The Long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1.
Sharf, Frederic Alan & Harrington, Peter編,顧明譯,《1900:西方人的敘述──義和團運動親歷者的書信、日記和照片》,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著,翁嘉聲譯,《世界大戰(The War)》,台北:廣場出版,2013。
余杰,《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台北:聯經,2009。
余英時著,何俊編,《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騎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林適存,《霹靂手段》,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81。
姚斌,《拳民形象在美國:義和團運動的跨國影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段雲章,《中山先生的世界觀》,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夏曉虹編,《追憶梁啟超》,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
高瑞泉,《天命的沒落──中國近代唯意志論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張存武,《光緒卅一年中美公約風潮》,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1965。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寄革命》,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張湘炳,《吳越一生》,安徽:安徽省少年兒童出版社,1986。
張灝,《時代的探索》,台北:聯經,200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郭廷以自刊本,1963。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台北:元照,2010。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倪偉譯,《漫長的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1982。
霍布斯邦(E. J. Hobsbawn)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羅威廉(William Rowe)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

研究論文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陳天華若干重要史實補充訂正--以日本外務省檔案為中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4期,2005,福建。
王敦,〈舊金山唐人街1900:狼醫焚埠〉,《時代教育(先鋒國家歷史)》19期,2008,成都。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收入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
余英時,〈再論中國現代思想史中的激進與保守──答姜義華先生〉,《二十一世紀》總10期,1992,香港。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6卷3期,1995,台北。
姜義華,〈激進與保守:與余英時先生商榷〉,《二十一世紀》總10期,1992,香港。
張灝,〈扮演上帝:二十世紀中國激進思想中人的神化〉《時代的探索》台北:聯經,2004。
張灝〈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7 期,2012,台北。
黃賢強,〈華僑馮夏威與一九○五年抵制美貨運動〉,《海外華人研究》3期,1995,台北。
楊瑞松,〈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種族之勢力:「黃禍」與近代中國國族共同體想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6期,2006,台北。
潘光哲,〈《時務報》和它的讀者〉,《歷史研究》5期,2005,北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2 天前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2 天前
肌肉男训练营  ·  皮划艇运动员的健身逆袭,太酷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