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
在
BMJ
(IF:93.6)杂志上发表了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使用多基因特征为可手术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制定个体化辅助治疗的可行性。研究结果
[1]
发现
基于
多基因特征可将TNBC患者进行精准的风险分层
,在制定个体化辅助化疗方面显示出潜力,将吉西他滨和顺铂加入蒽环类/紫杉烷类治疗的
强化方案
显著改善了
高风险患者
的无病生存期(DFS),并具有可控的毒性。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Sofia Mason教授对该研究发表了同期评述
[2]
。
TNBC是一种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浸润性乳腺癌,占所有浸润性乳腺癌的15%-20%,且复发和死亡风险较高。常规的蒽环类/紫杉烷类辅助化疗效果有限,约20%-40%的患者会复发,因此需要更优的治疗策略。
由于该疾病的分子异质性,治疗效果不一。研究者先前开发了一种整合的mRNA-lncRNA多基因特征,
通过精准分层,可以
有效地将TNBC患者分为疾病复发高风险或低风险组
,并发现高风险患者从紫杉烷类化疗中获益较少,基于顺铂与吉西他滨协同效应的证据,研究者进行了一项Ⅲ期临床试验(BCTOP-T-A01),比较了强化辅助化疗方案与标准方案在高风险早期TNBC患者中的疗效,并验证了多基因特征的预后价值。现报告平均随访45.1个月后的研究结果。
中国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多基因模型指导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化疗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随机Ⅲ期临床试验,在中国7个癌症中心进行,纳入了2016年1月3日-2023年7月17日期间,年龄在18-70岁之间、新诊断的可手术的早期单侧浸润性TNBC女性患者,且接受过根治性手术。
通过综合多基因特征进行风险分层后,高风险患者按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接受强化辅助治疗和标准治疗,
实验组(A组,n=166)接受强化辅助治疗,包括四个周期的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随后进行四个周期的吉西他滨和顺铂治疗;对照组(B组,n=170)则接受标准治疗,包括四个周期的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随后进行四个周期的多西他赛治疗。
低风险患者(C组;n=168)接受与对照B组相同的辅助化疗方案。
主要终点为A组与B组的意向治疗(ITT)分析中的DFS。次要终点包括C组与B组的DFS、无复发生存期(R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本研究共入组了504例患者,498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其中336例为高风险,168例为低风险。高风险组中位年龄为52岁,83%的患者肿瘤>2cm,31%的患者有四个以上淋巴结受累。大多数患者接受了乳房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和放疗,不良预后特征更明显。约99%的患者至少接受了一个周期的化疗,90%-95%的患者按治疗方案完成了治疗。需要剂量减少的患者比例分别为A组31%、B组15%、C组14%,周期延迟主要原因为血液学毒性,比例分别为A组29%、B组20%、C组22%。
图1 患者纳入流程
中位随访时间45.1个月,A组的三年DFS率为90.9%,B组为80.6%(HR 0.51,95%CI,0.28-0.95;P=0.03);A组的三年RFS率为92.6%,B组为83.2%(HR 0.50,95%CI,0.25-0.98;P=0.04);A组的三年OS率为98.2%,B组为91.3%(HR 0.58,95%CI,0.22-1.54;P=0.27)。
图2 高风险患者的DFS(上)、RFS(中)和OS(下)
在接受相同化疗方案的C组和B组中,C组的三年DFS率显著高于B组(C组90.1% vs B组80.6%;HR 0.57,95%CI,0.33-0.98;P=0.04)、C组的三年RFS率(C组94.5% vs B组83.2%;HR 0.42,95%CI,0.22-0.81;P=0.007)和OS率也显著高于B组(C组100% vs B组91.3%;HR 0.14,95%CI,0.03-0.61;P=0.002)。
图3 接受标准治疗患者的DFS(A)、RFS(B)和OS(C)
治疗相关的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在A组、B组和C组分别为64%(105/163)、51%(86/169)和54%(90/166)。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
表1 治疗相关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