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最新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医疗协助死亡的法律条款反映了道德直觉》。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医疗协助死亡(包括安乐死和协助自杀)接受度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动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改革。然而,这一领域仍存在诸多伦理争议,尤其是合法化是否会引发“滑坡效应”,即公众对非道德医疗行为的容忍度逐步上升的问题。因此,该研究旨在探索医疗协助死亡法律条款与公众道德态度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法律条款是否反映了人类普遍的道德直觉,以及合法化是否会影响公众的道德判断,或者反之,公众道德态度是否是推动法律改革的关键因素。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结合了法律文本分析、实验调查和时间序列分析三种方法。首先,研究对27个已合法化医疗协助死亡的司法管辖区的法律条款进行了系统编码,重点关注患者的年龄、决策能力、病情诊断和预后等资格限制,分析这些限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和差异。其次,通过实验调查,研究在英国(医疗协助死亡非法)和西班牙(医疗协助死亡合法)招募了2070名参与者,操控虚拟患者的属性(如未成年人、老年人、决策能力丧失、病情可逆等),测试公众对不同情境的道德批准程度和法律支持度。最后,研究结合欧洲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分析了40年来48个国家公众对医疗协助死亡的态度变化,比较合法化前后道德态度的变化趋势,以验证道德态度是法律变革的原因还是结果。
研究发现,现行法律条款中关于医疗协助死亡的资格限制高度一致,并且与公众道德认知存在显著一致性。例如,公众更倾向于支持那些具有不可逆身体病痛且具有决策能力的成年人提出的医疗协助死亡请求。此外,时间序列数据表明,公众对医疗协助死亡的逐步接受往往先于法律改革,说明道德态度是推动法律变革的重要因素,而非合法化的结果。同时,研究驳斥了“滑坡效应”的担忧,合法化并未显著改变公众的道德判断。这一研究不仅为理解医疗协助死亡相关法律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政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学启示。
Legal provisions on medical aid in dying encode moral intuition
Ivar R. Hannikainen, Jorge Suárez,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