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大师出品紫砂壶,古雅质朴 ·  12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新的一年,用正念,遇见更好的自己 ·  昨天  
国家大剧院  ·  天荒地老,心事难平 | ... ·  昨天  
为你读诗  ·  沉香藏家绕不过的绿奇楠,绕腕留奇香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资本、流量制霸的甜爱剧里,编辑偷偷讲了自己的经历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1-05-26 15:13

正文


做書按: 5月20日由虞书欣、丁禹兮主演,甜爱剧《月光变奏曲》在爱奇艺播出。作品简介第一句即:“新晋大神昼川一向宣称网络时代编辑已死,不料却遇到初入茅庐的灵魂捕手——元月社小编辑初礼”。虽然出版业只是背景板,但这种宣告必然会会引来书业人的不满——不专业、不懂编辑工作。


但事实是,五年前剧组就找到文学编辑林潍克,在参观完他所在的上海老牌文学出版社后,他受邀参与剧组工作中。作为一名编辑,林潍克无力要求资本、流量演出编辑的本色生活,行业之间的壁垒让“专业”呈现相当困难。但他仍在职责范围内向剧组疯狂输出编辑的日常。于是有了剧中新手编辑初礼蜗居在十几平米的出租屋里;没有作者资源,只能傻乎乎地一口一个“老师”卑微约稿;沿袭老牌社的师徒制,即使跨专业入行也有带你入行的“老师父”;作为新人编辑被主编骂完“你懂什么是保底码洋”又被发行老大怼,以及剧中编辑桌上的工具书、合同模板、稿酬计算方式,各个部门间的隐形拉踩。包括剧中女主角下的印厂,也是由林潍克推荐的宁沪两地出版社经常合作的印厂。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更像是对编辑们的一次偷偷致敬。


编辑的生活并非那么“无趣”。听过林潍克接待自由作者投稿的真实经历后,导演要求编剧把这些写进第一集,拿着自创的黄梅戏本来投稿的老奶奶,认为横扫全球各类大奖的未出道作家,和拿着作文本来投稿的小学生,看似荒诞,实则大多数编辑都曾遇到过类似状况。“看着那三个接待自由来稿作者的故事变成了影视桥段,我满眼看到的是最初做编辑时候的自己,以及对于内容出版的初心。”



也许你嫌弃这部剧不够专业,或单纯厌恶流量明星和甜爱剧,我们希望这次编辑与剧组的跨界合作能成为出版行业剧的开始和信号,并用善意与爱护之心鼓励更多编辑能离开书桌去向“外行”讲述我们的故事。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期待中国也能制作出媲美《编舟记》《重版出来》的行业剧,期待未来有更专业、更优质的中国出版故事。



大约五年前,朋友找到我,说有一家影视公司正在筹备一部以出版业为背景的电视剧,项目团队对这个行业不是很了解,希望能找出版社的朋友聊一聊。


我联想到自己很喜欢的电影《编舟记》,当时在电影节看完这部电影,一路从衡山电影院默默流泪到太平洋百货的地铁口的记忆,是我坚持做好编辑工作的动力。



因此我也一直非常期待国内能有一部真正讲好出版故事的影视作品出现,毕竟在我们的记忆里,国内与编辑相关的影视作品寥寥无几,《编辑部的故事》实在是太古早了。于是有了我与这部《月光变奏曲》项目的第一次接触。


那时候我刚做完《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的系列宣传活动,我们先是在瑞金二路的白鸟咖啡馆聊了一个下午,又带着当时见面的影视业朋友们到社里进行了参观。


项目负责人跟我提前打预防针,说这个项目是都市甜爱剧,原著小说是晋江作品,所以重点还是会放在男女主人公谈恋爱的故事上,出版业只是一个背景。


再加上只有半天的交流时间,我们的交流最多能帮助团队对真正的出版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所以聊完之后,我相当怀疑这个项目的靠谱程度。毕竟在我们的印象里,所谓的国产职场恋爱剧,比如许多医疗剧,悬浮于行业表面,职业身份彻底沦为虚构的背景板,不乏生编乱造的种种桥段,令人不免恶从胆边 生,直奔豆瓣打差评。


探班 《月光伴奏曲》剧组,此场景为剧中编辑部


到了去年下半年,项目编剧与我再次联系,说项目即将启动,正在苏州做最后的筹备工作,导演团队也不熟悉出版行业,希望能来真正的出版社参观一下。


于是,在某天下午,制片人带着导演、美术指导、执行美术等一行五六人从苏州的拍摄基地来到了上海。这一次,有了成型的剧本,拍摄团队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在社里楼下的光的空间书店,我们聊得更加具体,发现原来的故事框架内,对于行业的表述有许多不真实的理解,比如合同、稿酬等相关的专有名 词以及部分关键剧情推动里涉及到的行业表述,都缺乏足够的认知。


巧合的是,原著作品里对元月社的设定是一家老牌国有文学类出版社,女主角入行以后,既要负责图书出版工作,也要负责社办文学杂志的日常组稿工作。这个设定跟我入行以后工作经历高度吻合,于是,导演最后建议,邀请我协助编剧团队完善最后的剧本,同时帮助美术团队在布景、道具等方面尽量还原真实。


《月光伴奏曲 探班剧照


当时距离正式拍摄还不到一个月时间,每隔一两天,制片人就会发来编剧们连夜改出来的剧本,然后我夜里回到家就开始看剧本、提修改意见,有时候碰到了影响剧情的变动,也会直接与正在苏州闭关修改剧本的编剧进行沟通,执行美术也会不断沟通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新人编辑桌上会用什么样的工具书,校样长什么样,合同长什么样,等等。

十月初,项目开机,剧本基本调整完成。一月拍摄结束,五月,《月光变奏曲》正式定档。


《月光变奏曲》正在热播,在20号首播当晚,看了电视剧的前二十分钟,我终于有了发朋友圈的底气,项目团队忠实地还原了部分出版行业的生态,虽然故事主题依然是五年前所说的都市恋爱剧,但也反映了目前的出版行业生态多样。


每个编辑所处的工作环境、公司制度以及流程经验等方面都会存在偏差,比如有些同行改稿已经不用看纸样,不同类型出版物的首印数和作家的签约条件、合作方式也有区别。




再加上电视剧本身是原著改编,受制于原有设定,以及有一些台词、道具上的小瑕疵不可避免,但我认为它依然比较真实地还原出了一个热爱出版、热爱内容的编辑,在入行传统出版行业时会面临的家庭困境、职场困境和工作困境。


豆瓣短评,来自@一位美女


比如在剧中,初礼来到上海求职元月,入职压力、来自家庭的反对、月薪低等现状,随着剧情的展开,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一些年轻同事们的影子;



剧中设置的夏老师和于主编是初礼做出版的引路人,在我刚入行的时候,也有很多这样的前辈,撑着我们这些年轻人熟悉业务和给予支持。


剧中没有绝对的反派,被观众诟病的副主编老苗和发行部梁主任在工作中也都在全力以赴,其中有一场梁主任因为《洛河神书》的征订效果好,而鼓舞下属的戏,相信会让不少同行有共鸣;编辑与作家、画手以及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则真实地反映出在当下坚持原创文学出版的难度。而职场上的矛盾和私心,其实真实地存在于各行各业,并不是出版业所独有。



故事里设定了一家新盾作为元月社的竞争对手,这是原著作者虚构的一家以网络平台培育作者和作品的新型内容传媒集团,在传统出版,特别是大众出版物市场日渐萎缩的今日,谁更尊重作家和读者、更尊重这个时代,谁就能够得到这个市场的尊重。因此老苗和梁主任在剧中的一些观点,虽然有些刺耳,但又是我们如今在内容出版领域面临的巨大时代包袱。


剧中的初礼拥有诸多来自各方面的善意,帮助她不断地在职场上“升级打怪”,但事实上,我们的现实处境,要比影视剧更加真实和不易,这两年大家都比较艰难,以剧中元月社为代表的传统出版机构将何去何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行业困惑。这个问题,影视剧无法帮我们解决,我们只能靠自己。


在这次特殊的经历中,有趣的故事也有很多,比如我和编剧们在这个项目孵化的几年之后,都转换了赛道,原先的影视公司项目策划成了独立署名编剧,而我则循着善意,和对未来的好奇,从“元月社”入职了“新盾”,而最初聊项目时的白鸟咖啡馆也已经停业。


而在《月光变奏曲》的第一集中,导演听完我讲自己过去刚入行时负责接待自由来稿作者的故事,坚持要让编剧改进开头里,看着那三个接待自由来稿作者的故事变成了影视桥段,我满眼看到的是最初做编辑时候的自己,以及对于内容出版的初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