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19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闪耀开跑。此次上马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数据显示,报名总人数达155370人,比2018年的137965增长1.7万人次。与此同时,这也是中签率最低的一次上马,全马中签率仅为22%,一向炙手可热的十公里中签率更低,只有17%。有网友表示:“五年连续报名,都当了分母,但还是会继续下去。”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由于国民度高,赞助效益显著。上马深受企业青睐,商业成绩持续飚红,各大品牌争当“陪跑”。除了传统的体育、汽车等与赛事连接度较为紧密和直观的品牌,如耐克、宝马等,金融机构也成为赞助上马的“主力军”。在上马今年的前九大赞助商中,就有五家金融机构:
中国银联
、
兴业银行、汇添富基金、中国平安和安信信托。覆盖了传统的“银保信基“和新兴的移动支付领域。
作为其中的新面孔——中国银联备受瞩目。
中国银联除了此次赞助上马,还作为一级冠名赞助商出现在了今年的雄安马拉松上,与一万名跑者共同领略雄安新风貌。
为何金融企业争相助跑马拉松赛事?
8年,
120
倍,马拉松
赛道
背后
的
千亿市场
资本是聪明的。本次上马不包括观众,光参赛选手就有38000人。从品牌曝光度来看,除了马拉松赛事,很难找到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聚集如此大量人群的活动。
这种稀缺性除了聚焦于赛事本身,还体现在发展角度。自1981年第一届北马开始,中国马拉松经历了39个年头的发展变革。一开始马拉松的定位是专业又小众的,每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不超过10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全民运动的热情被点燃,一直到2010年,马拉松风潮逐步席卷全国。2010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与马拉松相关的路跑赛事只有13场,据《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主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583万。8年,120倍的增速着实惊人。
另外,国家还制定了一个关于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小目标”,去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印发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到2020年,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800人以上规模)达到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马拉松赛事井喷的背后,是相关产业集合式发展的千亿市场。完善整条产业链,专业化、经济化将是接下来城市马拉松的发展方向,也是整个资本市场争相竞逐的焦点。
相信这两天你已经被上马刷爆了朋友圈。上马创赛于1996年,已跑过20多载岁月。2018年国际田联首次对全球赛事进行排名,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以全球第15名跻身世界赛事前列,位居国内第一。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选手来参加,其在社交媒体上也自带话题性。
作为上马的荣耀赞助商,银联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曝光度和“流量”。
除此之外,从业务上来看,马拉松赛事拥有丰富的、适用于移动支付的消费场景。按照国外过往的经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带动国家进入“马拉松周期”。所谓的“马拉松周期”,就是指——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一个国家的多个城市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中国目前显然正处于这一周期。
据胡润研究院统计,跑步是高净值人群最喜爱的运动,选择比例高达64%。从跑步社区“爱燃烧”所描摹的人群画像来看,中国核心跑者的平均年龄为38.3岁,平均年收入达15.6万元,男性占比超过80%。热衷马拉松的参赛者中,中产阶级占一半以上,他们已经将“跑步”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正如有跑者所言:“马拉松是一场和自己的战役。”参加马拉松,除了日常训练跑跑跑,就是提升装备买买买。一个中产马拉松参与者的账单包括:跑鞋、手环、压缩衣、耳机等购置装备的费用,还有去往各个城市参赛的住宿、饮食、娱乐消费。只要产生购买,就是支付场景。
银联在雄安马拉松上就首次尝试了品牌与支付场景的融合,河北省内第一家“云闪付智慧便利店”就设立在雄安马拉松起点、雄安新区地标建筑——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以新型智慧金融服务为2019年雄安马拉松助力,同时也使雄安市居民和参赛者体验了到“扫码进店”、“自动结账”、“随拿随走”的全新购物方式。
另外从品牌调性上,银联与马拉松赛事之间也存在着天然的默契。马拉松跑者的目标不是你追我赶,拼命冲刺,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以最舒服的状态跑完全程,他们通过一点一滴的日常的训练和自我约束,收获身心健康的状态,进而积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与银联旗下专业支付APP云闪付的价值观“付出必有回报”不谋而合。
是跑者也是付出者,你挥洒的每一滴汗水,都在书写荣耀,你支付的每一分钱,都在代言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