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献和生活都在这里打卡吧
每天阅读一篇论文并不定期分享生活,坚持不下来是小狗!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李富民调研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 ·  昨天  
三峡小微  ·  三峡集团启动党组第四轮巡视工作 ·  2 天前  
三峡小微  ·  戈壁春潮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献和生活都在这里打卡吧

(2024.05.14)【经济科学】区域潜在比较优势、创新激励政策与企业创新

文献和生活都在这里打卡吧  · 公众号  ·  · 2024-05-14 17:54

正文

文章在实证层面检验了区域潜在比较优势和创新激励政策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1. 理论分析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能够显著放大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这是因为:第一,属于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往往能够享受本地显性比较优势行业带来的市场和信息便利,可以助力企业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第二,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行业面临的外部风险较小,经营环境较稳定,而创新激励政策的扶持会进一步降低这些行业的研发风险,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第三,属于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更有可能成功扩大市场规模、获得市场势力。同时,创新激励政策的认证使得企业信誉度上升,客户企业与其合作意愿增强,这也会激励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而提升创新水平。不同的创新激励政策,其作用方式也会存在差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属于选择支持型政策,区域潜在比较优势可以使得企业能够进一步提升创新水平从而更容易达到标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是针对所有企业的普适型政策,而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能够更大限度激发其潜能;政府科技活动资金补助属于自由裁量型政策,政府倾向于对获得该类政策补助的企业加强监管,因而具备区域潜在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利用优势倒逼自身提升创新水平。基于此,提出假说1。

  • 假说1 :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能够增强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企业所在行业具有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会使得生产链条逐步完善,形成产业集聚,逐渐从风险较大的研究阶段过渡到风险较小的开发阶段,为提升企业生产率提供重要保障。创新投入的边际产出显著提高,能够形成创新中的杠杆效应,从而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与此同时,属于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得到创新激励政策的扶持后,企业的现金流能够得到显著改善,这可以为企业引进和利用外来技术提供资金保障。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使得企业有动力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用于技术吸收和转化利用,从而达到技术内化的效果,提升创新水平。基于此提出假说2。

  • 假说2 :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创新激励政策的交互作用,可以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杠杆效应和提升技术吸收效率的技术内化效应,来提高企业创新水平。

在创新激励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应纳税额大幅下降,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企业有动机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策略性创新不仅会堆积“专利泡沫”,会使得企业在日趋严格的监管体系下获得优惠扶持的难度大幅增加,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提升创新质量来持续获得创新激励。同时,市场会依据企业创新质量来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以质量为主的实质性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基于此提出假说3。

  • 假说3 :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能够增强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促进作用,即促进了企业实质性创新的进程。

2. 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第一,企业创新相关的变量和创新激励政策变量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数据库。第二,区域潜在比较优势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第三,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2)计量模型设立

(3)变量说明

①被解释变量:企业创新(lninnovation fcit )

使用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测度企业创新水平,并加1取对数表示

②核心解释变量:区域潜在比较优势(poadvdum cit )和创新激励政策(lninnopolicy fcit )

对于区域潜在比较优势,首先计算产品关联度φ ij ,计算公式如下:

基于产品关联度φ ij 计算地级市层面的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 创新激励政策(lninnopolicy fcit ),将创新激励政策划分为三类:选择支持型政策、普适型政策和自由裁量型政策 。其中,选择支持型政策使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税额(lntechtax fit )测度,普适型政策使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lnrdtax fit )测度,自由裁量型政策使用来自政府的科技活动资金金额(lngovfin fit )测度。

③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lnsizeft);企业年龄(lnageft);企业资产流动性(lnliquidityft);企业杠杆率(lnleverageft);企业劳动生产率(lnlaborproft);企业外部融资依赖度(lnfinancial_exft);企业资本劳动比(lnrateklft)。

3. 实证结果分析

(1)基准回归结果

表2汇报了基准回归模型(1)的估计结果。结果表明,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创新激励政策的交互作用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 ,验证了假说1。

(2)稳健性检验

包括:更换估计方法:泊松拟极大似然法和负二项回归;替换核心变量;排除不同创新激励政策的相互影响。

(3)内生性检验

①工具变量估计

使用地级市拥有的全部科技项目数量(lninno_iv ft )作为创新激励政策的工具变量展开估计。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第(1)列至第(3)列的结果表明,城市科技项目数量的上升推动了创新激励政策的进程 第(4)列至第(6)列的结果表明,区域潜在比较优势显著增强了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上述结果排除了内生性问题,证明估计结果稳健。

此外,内生性检验还包括:技术关联动态变化;(排除寻租行为的影响);排除自选择偏误(PSM)。

(4)异质性分析

①企业研发强度异质性

使用企业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测度企业研发强度(lnrdintensity fcit )。估计结果如表9第(1)列至第(3)列所示。结果表明,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创新激励政策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随着研发强度的提高而增加

②企业所有制异质性

设置国有企业虚拟变量(state_duumy ft ),若企业所有制为国有企业,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设置外资企业虚拟变量(foe_duumy ft ),若企业所有制为外资企业,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估计结果如表9第(4)列至第(6)列所示。结果表明,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创新激励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和政府科技活动资金补助)的交互作用对国有企业的创新促进效应最大,外资企业次之,民营企业最小 对于普适型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其交互作用对外资企业的创新促进效应最大,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创新促进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③产业链长度异质性

基于2007年和2012年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各行业对所有行业的投入比例。若一个行业对除本行业外的其他行业的投入远高于对本行业自身的投入,则认为该行业的产业链较长。将各行业对本行业投入比例的倒数作为产业链长度的代理变量(lnindlen it ),并展开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0第(1)列至第(3)列所示。结果表明,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创新激励政策的交互作用,对产业链较长企业的创新产出激励更大

④区域经济水平异质性

使用企业所在地级市的人均GDP(lnavggdp ct )来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检验区域经济水平是否带来了影响的差异。估计结果如表10第(4)列至第(6)列所示。结果表明, 区域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具备区域潜在比较优势的企业在获得创新激励政策支持后,专利申请数量上升幅度越大

(5)影响机制

①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创新激励政策的影响机制探析:杠杆效应还是挤出效应?

文章计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lntfp fcit )来检验杠杆效应是否存在;使用企业除研发经费外的费用支出(lncost fcit ),包括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来检验挤出效应是否存在。估计结果如表11所示。第(1)列至第(3)列的结果表明,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三类创新激励政策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4)列至第(6)列的结果表明, 企业除研发经费外的费用支出没有显著变化 ,因此企业创新过程中杠杆效应真实存在,挤出效应机制不显著。第(7)列的结果表明, 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了企业专利申请数量 ,验证了本文假说2中关于杠杆效应存在的论断。

②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中的创新激励政策作用异质性:技术内化还是技术模仿?

使用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得到技术模仿费用(lnimitate fcit ),以检验技术模仿机制是否存在;同时使用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得到技术内化费用(lntransform fcit ),以检验技术内化机制是否存在。估计结果如表12所示。第(1)列至第(3)列的结果表明,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三类创新激励政策显著提高了技术改造费用 ;第(4)列至第(6)列的结果表明, 技术内化费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中,改造技术费用的提升幅度较小,技术内化费用的上升幅度较大。第(7)列和第(8)列的结果也表明,尽管技术模仿和技术内化都能够提高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但 技术内化对创新产出的提升幅度更大 ,与假说2中关于技术内化机制的论断一致。

4. 拓展性讨论

(1)策略性创新还是实质性创新

将企业内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型专利申请数量作为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代理变量,技术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作为企业策略性创新的代理变量。表13结果表明, 实质性创新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策略性创新的提升作用不显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