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断网体验,熬过各种不方便、各种焦虑之后,我的体会是?
文◈王志琦
断网第2天,我发现自己得了一种叫「信息饥渴无人交流症」的病。这才第2天,还有5天我该怎么熬?!
Day 1 :适应
「无网体验一周,急事电联。」
周一早上九点,发完这条朋友圈后,我把电话卡从智能机,转移到事先借来的诺基亚215「小绿」,断开电脑的Wi-Fi连接,开始了一周的功能机无网体验。
原来的手机和「小绿」摄影_梁喻
「我会怎么度过这一周呢?」我对接下来的体验有点好奇。
「无SIM卡」,手指习惯性地在苹果手机屏幕上划拉了几下,我按下锁屏键。
再拿起诺基亚,我把通讯、信息……各个功能键都按了一遍,打算慢慢熟悉这个人类移动通讯时代的前「机」友,谁知陌生感从身体向大脑蔓延:大屏变成了小屏,相机镜头超低像素,发送短短30字的消息,居然用了2分钟。更要命的是,一个表情包都没有了。
真想手动给自己一个[捂脸]。
「那就这样吧。」经历几次不流畅的「人机互动」后,我无奈地把「小绿」(我给功能机取的昵称)揣进口袋,丧失了继续开发它的兴致,不得不承认除了超级无敌好打电话以外,它几乎一无是处。「我们发明了智能机,同时也在被智能机改变啊!」我在心里感谢这生动的一课。
此刻室友不在,没了朋友圈和互联网的陪伴,我觉得有点无聊。
我望了一眼墙上的挂钟,9点40,距离我逃离互联网刚刚40分钟。
Day 2 : 怀念
「北方今天PM2.5过千了。」上课老师抛出这一讨论话题时,我环顾四周,几个同学零星地点了点头,其他的各自刷屏。
「具体怎么回事儿啊?」我用手顶了顶旁边的同学。
「你没看新闻么?早说了啊。」同学挥了挥手机屏幕上的新闻。
「然后呢?」我不死心地继续追问。
「没有然后了啊。你自己上网查吧。」他继续低头,不愿继续和我说话。网上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他懒得和眼前的我面对面分享信息。被「拒绝」的我有些受挫。
看吧。这就是手机网络的坏处,每个人都被智能手机隔离成了一座孤岛,人和人之间的疏离就是这么产生的吧。我在心里嘀咕。
由于没网,这节课我听得格外认真。有一种重返小学语文课堂,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故事的感觉。
断网第二天,我发现自己得了一种叫「信息饥渴无人交流症」的病。中午回宿舍的路上,我给自己下了诊断书。
Day 3 : 习惯
冬至日,我决定去校门口的小饭店吃顿饺子。
走到小店柜台准备点餐时,我看到「可支付宝付款」几个字和二维码,突然有点尴尬。
因为我忘记带钱包了。
对饺子充满执念的我,回宿舍拿钱包之后,又重新来到小饭店,「霸气」地掏出一张红皮点单。
「可以支付宝啊!」几块钱一碗的饺子,老板娘懒得找零钱。
该怎么跟她解释我在逃离互联网呢?
「手机没流量了。」我急中生智。
饺子上了桌,在腾腾升起的热气中,我想起了家里不会用支付宝的爷爷。
Day 4 :自在
无网第四天,我在逐渐习惯中消解了焦虑。
习惯早晨出门记得带上钱包,习惯认真安分地听完一节课,习惯用看书来消磨时光,习惯去食堂吃饭,习惯在迷路的时候开口问路人,习惯了不带充电宝……
这种没有了互联网的生活,看上去并不是那么modern,却简单而充实。没网的日子,原来慢慢规律了也还好,我有点小骄傲,「没网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可怕。」
我明显地感觉到,没了碎片化信息的「骚扰」,学习效率明显提高。逃离互联网的一周,除去上课和休息的时间,我完成了三篇课程论文和六篇「拖了好久」的稿子,码字近两万。
「我也想试试。」周围好多同学听说了之后,跃跃欲试,「但会不会耽误事情呢?」
还真没有,重要、紧急的事情,大家都通过电话联系上了我。
「没有互联网的绑架,活得逍遥自在!」我跟一位已经工作的朋友炫耀。
「上班了你敢关网玩失踪试试?」
Day 7 : 后记
关网体验结束后,即将重返互联网世界的我心情有些复杂。
原以为这一周会很难熬,所以我在开始的时候,特地给自己留了2天缓冲时间——提前订好回家的车票,跟家人交代好,提前给校园卡充好钱,准备好「干粮」。
而事实上,这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短期断食,帮助我排除杂念,把精力集中在一些更重要的地方。
告别了「小绿」,我重新把SIM卡插进智能手机,面对满屏的APP,我一时有些茫然,不知从何看起。手机上的通知推送一条条蹦出,微信「突突突」地跳了一分钟才更新完消息。
我花了两个小时刷完过期的朋友圈,边刷边怀念「小绿」。
现在我是重新回到互联网的怀抱了,但是我的病治愈了么?我不知道。
链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8月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对比2015年提高0.3小时,这相当于每位网民每天花费约3.8个小时上网。
《报告》指出,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
(根据《人民日报》、网易新闻整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