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互联网+教育”产业专业园区;“互联网+教育”助力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各系统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② ·  21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各系统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议① ·  昨天  
中核集团  ·  今日开工,DeepSeek对核工业人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发挥生成式AI创新潜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丨育见“AI+”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 公众号  ·  · 2024-10-02 11:30

正文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注入了新动力,正在加速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多地抢抓“人工智能+”机遇,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其中《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人工智能助力教师素养能力提升”“打造海淀特色化教育人工智能体”“AI赋能缔造海淀特色的教育资源”等工作任务,聚焦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新领域,全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打造人机协同、共创分享、融通开放、多元个性的教育教学生态,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变革的重要动力。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国庆假期特别策划 「育见 “AI+”」 栏目,连续6天带您从不同角度洞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赋能价值和应用实践,共探智能时代教育新样态,展望未来教育无限可能。



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等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着力探索和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助力作用,大力提升教师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如何厘清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总体策略?提升教师智能教学应用能力有哪些典型场景和区域特色实践? 「育见“AI+”」 专栏首篇文章关注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话题,一起来看——

人工智能赋能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路径,如何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创新潜力,有效助力教师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研究和实践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AI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总体策略


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方面要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瞄准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际需求,加强标准规范引领与落地,加快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另一方面要以数据驱动评价为抓手,为了解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现状、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提供重要途径。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需在认识教师数字素养之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聚焦当前素养提升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按照“需求导向、标准引领、场景落地、评价反馈”的总体策略来统筹规划和实施,系统化发挥智能技术赋能作用,从而加快实现教师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


需求导向

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应以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数字技术驱动、教育数据赋能当前的教育教学系统性创新变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公平,优化教育治理,助力实现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标准引领

2022年,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调标准先行,研制并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依据此标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下设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前瞻引领和精准指导。


场景落地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是要落地到核心应用场景中,聚焦教师素养能力发展的实训、培训、教研、实践等核心场景,应用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新型智能研修与实训环境、开发优质多样的教师素养培训课程、创新教师智能化研修方式并开展生成式教学实践,全方位赋能并升级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场景,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路径的智能升级与创新转型。


评价反馈

数智化数字素养评价是驱动形成“评价-反馈-提升”机制的关键一环。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数据挖掘、多模态学习分析等技术,探究和完善数据驱动的数智化数字素养评价,以发挥素养评价对于教育教学诊改、培训精准实施、资源智能推荐、研修同伴智能匹配等的反拨作用和导向价值,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升。


AI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典型场景



以平台为支撑的智能化教育环境


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智能化教育环境的支撑。因此,需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以教师数字化教学与研修平台为支撑,打造适宜教师开展智能化研修与实训的“土壤”环境,支持教师主动探索并适应智能化教育需要,从而能在常态化教学与培训的过程中提高其数字化应用能力。以平台为支撑的智能化教育环境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①建设智能师训教室。 依托物联网、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融合智能硬件设备、智能教学软件系统、课堂教学AI分析系统、智能教师助手等于一体的智能师训教室,以支持教师常态化实践训练。例如,基于课堂教学AI分析系统,对教学语言、肢体行为、板书设计等课堂教学行为予以全过程记录和实时分析,生成课堂教学能力AI测诊报告,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评价提供数据依据;同时,基于认知大模型,融合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等智能能力研发智能教师助手,智能生成大单元教学的高质量课件和项目式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案,提升数字化教学备课效率。

②构建一体化虚拟教研平台。 以网络环境为载体,深度融合智能语音、音视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构建一体化虚拟教研平台,以支持多元研修活动开展、教研成果自动汇聚与共享、教师研修数字档案建立,为区域常态化组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智能、高效的通道。

③创设元宇宙师训环境。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创设元宇宙师训环境,提供智能化的虚拟教研助手和不同类型的虚拟学习者,支持教师以角色扮演、事件模拟、即时交互等方式模拟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特定的教学事件,开展人机协同的教研活动,增强具身化的研训体验,提升面对复杂教育实践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以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培训课程


①建设数字素养实训课程体系。 该体系包含融合数字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通用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其中融合数字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是在体系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中融合数字素养相关的课程内容和主题;通用性课程是依据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为教师开设包含数字化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数字专业发展全主题、全系列的通用性数字素养课程;拓展性课程是汇聚教师智能素养、数据素养、评价素养、信息素养等相关素养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补充和拓展教师数字素养课程内容。

②开发数字素养培训课程。 发挥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人工智能教育企业等多主体的专长,共同开发实践性、体验性强的数字素养培训课程。其中,专家学者在把握前沿的教育理论与政策、指导教师基本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升等方面经验丰富;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而人工智能教育企业拥有先进算法、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基础能力,可以利用其先进技术产品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形式,如自适应师训资源推送、基于VR/AR的师训等。


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许多地区正在围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这一主题展开相关师训研修。作为全国著名的科教大区、科教强区,北京市海淀区已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的生动实践和领先范式,对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提升方面的举措不断——

4月以来,海淀区聚焦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已开展两期通识培训,并启动分别面向教育集团教师培训负责人、骨干教师的进阶培训。线下参加培训教师四百余人次,线上参加教师两万余人次。


在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上,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的 “‘教育+AI’创新应用论坛” 通过专家高位指导、区域工作总结、学校经验交流以及校企圆桌论坛等环节,凝聚“政产研学用”各方合力,为海淀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深度融合路径注入新动能。


在面向全区开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展”上,教师们通过图文展示、现场交流、互动体验等形式,了解教育科技企业提供的智能助教、智能答疑、作业批改、课堂诊断等“AI+教育”技术解决方案;此外,海淀区还依托教研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线上自主学习资源,开放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讨论活动,鼓励教师开展校际间、学校内的互动学习;开展线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创新”工作坊,指导教师合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教学实践。


联通线上线下、形式多元丰富的研修活动为教师“学好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指导,促进形成了区域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的新经验和新范式。

教师是教育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参与者与实践者,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智能教育时代,教师更需要有让工具“为我所用”的教育智慧,通过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能力,重塑教育生态,激活未来课堂。


关注官方视频号
获取更多教育资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