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济创业旧址位于越秀区北京路194号
企业是家,“家风”是灵魂。因为有“家风”文化无形的塑造,企业才能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注重研发与创新,为每一件产品费尽心力、精益求精。
创立于1600年的陈李济,四百多年屹立不倒的根源是什么?
是文化,是神圣的使命感。417年前,陈李两公因诚信结缘,创办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细究同心济世的根本,在于一个“济”字,“济”是给予,是对他人的帮助;“济”更是目的,是一代代陈李济人的追求,也是博大精深的以“仁”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世纪更迭,“诚信为本,同心济世”的宗旨在陈李济人中代代相传,优秀的文化成就了优秀的陈李济。
陈李济的济世之路,始终与时俱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完成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在新的时代,陈李济人将本着诚信与济世精神,传承、光大中华医药经典,提供优质的产品,倡导中药保健的理念和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着力改善民众的健康。
每一位陈李济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公元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末某日,商人陈体全在外地收到货款,乘船回广州,到码头后匆忙上岸,遗落货款于船上,被同船的李昇佐拾得。陈发现货款遗失,四处寻找,发现李昇佐已在码头久候失主。
陈体全为李昇佐的高厚情谊所感动,引为深交,又将遗金半数投入李原在广州大南门己未牌坊脚(今北京路194号)经营的中草药店,取名“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
陈李济创始人李昇佐(左)和陈体全
这个故事,蕴含着陈李济中药文化的核心精神——“诚信为本,同心济世”。2010年,陈李济在创立410周年之际,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古老的正在运营的制药厂”(“oldest operating pharmaceutical factory”)认证,它诞生的时间比同仁堂早69年,比西方最早的制药企业德国默克早68年。如今,“诚信”与“济世”的文化传统,已经伴随陈李济走过417年的岁月,并支撑其屹立于新时代的大潮。
老店尚新
◇◆◇
早在创立之时,两位创始人就定下合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
在明代,这种资本合作、按股分利的模式,实际上是现代企业股份制管理的雏形。此外,陈李济明确规定,两姓家族子女互不通婚,且轮流选举族中德才兼备之士担任司理,避免了陈李济变成单一的家族企业。
此后,陈李济从药店发展到药厂,又在 19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外向型经营。当时,“陈李济”的产品由于质优价廉、便于携带,许多出国谋生的国人为防病所需,携带出国,进而引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等地。1826年(道光六年),陈李济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一个批发所,作为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口岸贸易机构。后来还在香港、上海、澳门、新加坡等地设支店,形成了跨省、跨国的经济网。到民国初年,陈李济已进入产销的“黄金时代”。
除管理与经营外,作为制药企业,最能体现陈李济革新精神的还是制药本身。陈李济广集古代固有成方、验方,悉心研究炮制技术,制成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早在1650年(清顺治七年),陈李济便创制乌鸡丸,该产品后来衍生出御用名药乌鸡白凤丸。
据《广州医药志》记载,“清同治皇帝,偶患风寒,腹痛吐泻,经御医推荐,服用广府陈李济追风苏合丸奏效,龙颜大悦,遂敕赐‘杏和堂’三字的封号,以示表彰。”光绪年间,两朝“帝师”翁同龢为陈李济题写店名,“陈李济”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
陈李济广州总厂早期生产场景
广东地处岭南,自然气候潮湿,传统的中成药易发霉变,且一些芳香类的中药材因药性挥发而影响整体药效,也无法满足人们远足之需。陈李济因地制宜,形成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精湛工艺。康熙年间,陈李济人总结出煮蜡、串圆子、蘸蜡、鎅壳、入丸、封口、剪蒂、盖印等8道手工工序,用蜂蜡与木蜡混合浇铸成蜡壳,先割成半球形,然后将丸药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使药物可久存而不变质。蜡丸这一革命性的工艺,起初因工艺复杂先用于贵重药品,自动化生产之后,这套封装工艺被中成药企业广范采用,延续至今。
清末,每逢科举秋试,陈李济运送追风苏合丸、养心宁神丸、附子理中丸等等药物进京,以应考生不时之需。当时只有陈李济的药丸以蜡壳包装,保证药丸品质不变,效果显著,故特别引人注目,为陈李济赢得“广药”之誉。在当时的全国中成药制造行业中,形成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三大名家齐头并进的格局。
正药济世
◇◆◇
陈李济的制药创新,始终以坚守“古方正药、真材实料”为基础。如鹿茸、人参必选东北地道药材,还有化州橘红、德庆何首乌、肇庆芡实等,均选上乘。民国初年陈李济的仿单(药品说明书)载:“本药行创设三百余年,所制各项丸药,悉遵古法及家传良方,采药必选地道,配制务依法规,是以按方服用,无不有效。”若市面药行、药栈供货难以满足要求,则派人到产地直接采购;平日备料不足,宁可停产;工艺再繁复,也不减少任何一道工序。
民间流传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与禾秆草。《本草纲目》载:“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新会)采者为胜。”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张寿颐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其通用者新会所产,故通称曰新会皮,味和而辛,不甚烈。”陈皮有川陈皮、福建陈皮、广陈皮等,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中以新会产地的陈皮为正品。
数百年来,每逢广东新会冬柑上市季节,陈李济药厂都会派人大量收购冬柑皮,就地加工晒干,然后用草席袋包好,每袋以竹牌标明年号,运返广州总厂。
过去,总厂是木楼结构,果皮仓设在二楼。果皮仓位于炉灶的上方,楼下制药炼蜜时,高温加热的蜂蜜香味上升,果皮仓里的果皮受蜜糖蒸气长期熏染,变成黑色,内肉变成深茶色,香气持久,再经陈李济秘制工艺炮制,久煮不烂,化痰理气功效独特。
清代,陈李济陈皮被列为广东每年进奉的贡品,当时的达官贵人以拥有陈李济陈皮为荣耀。1938年6月6日,陈李济药厂遭日机轰炸,厂房起火,最先抢救银仓,其次抢救陈皮。次日即请专船将陈皮运回乡下河清。
陈李济现存少许百年陈皮,是目前可考证有实物的文物陈皮,已列为陈李济“镇厂之宝”,其中年份最长的有170多年。
1924 年11 月10 日,孙中山先生北上前三天与六位随从人员合影,右一为陈李济创始人李昇佐后人李朗如
新中国成立后,享用过这种稀有“百年陈皮”的至今不超过5人。1950年代,时任广州市副市长、陈李济司理李朗如每年都要拿一两“百年陈皮”送给宋庆龄和何香凝。1985年,社会名流霍英东、黎雄才参加陈李济创立385周年庆典,陈李济赠霍、黎二人典藏百年陈皮,霍英东赞赏说,“这比黄金更珍贵。”
炮制陈皮所体现的工匠精神,被陈李济人应用在制药的各个方面。陈永涓是陈李济创始人陈体全的后人,1980年进入陈李济工作,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刚进陈李济药厂时,陈永涓被分到制丸组负责盖印环节,“在蜡壳的圆顶上印上药名,弧度要刚刚好,字四角分明,速度还得快,每次一抓就要抓到刚好五粒,‘咔咔咔咔咔’五下后,就扔到一个盆里。”半年后上手了,开始做双印,在蜡壳的圆顶上印两个章。质检员随时抽查,“没有印章,客户拿到手就不知道这个丸是什么药,所以不能有漏印。”
进厂工作的第一天,陈永涓就被提醒,工厂生产的是特殊的产品,用于治病救人,不容有失。“从选购药材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经过严格把控。我们装蜡丸的蒸笼上有员工的号码,号码最后会印到包装盒上。出现漏印或者空壳,收到客户投诉,那个号码的员工就会被扣掉几乎所有奖金。”
几百年来,在严格制药管理之外,陈李济还遵循着“救济扶危”的条规。
在清代和民国,处于闹市中心的陈李济老铺门前过客甚多,店中员工若见路过的饥民、难民晕倒,必须出门施药相救;夏日炎炎,广州街头各种挑担、拉车苦力过往,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茶缸,免费供应茶水。
当时,广州城池围绕着横街窄巷,民房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经常发生火烛。而官方没有设消防设备,一旦有火灾,各家自理。陈李济选拔精壮工人成立义务消防队,并从国外购置消防车,配置水枪、火钩、水桶、大小绳索、斧头、竹梯等等工具,还有药箱随行,以备救急。消防队旗黑色,上书“陈李济”三个白字,水车写有“杏和堂”“救济扶危”字样。一遇火警,队员立刻停产出动,此善举一时传为羊城佳话。
革命“济路”
◇◆◇
1922年,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杨殷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陈李济药厂工人,杨殷以陈李济药厂作为革命工作的联络点,组织工会、发动工人参加革命斗争,后来与陈李济的陈家养女潘佩贞结为夫妻。
当年,陈李济药厂设备简陋,杨殷在磨粉车间工作,从碎药、捣料、过筛等工序,以至成丸散,工作强度大,两三百工人挤在一起劳动,粉尘飞扬。杨殷和工人一起劳动,工序娴熟,与车间工人感情融洽。高大黝黑的他被工人们亲切地称呼“黑炭头”大哥。1925年秋,这位曾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革命先驱,领导陈李济人建立了红色工会,并吸收工人入党。广药集团乃至广州企业的党史,由杨殷开启。
为确保革命人士黄平民的安全和开展工作,杨殷在药厂、柴店等处建立情报联络站。陈李济的另一位员工李伯,工余到市内各站联络,及时将情报送给黄平民。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杨殷任副总指挥,并在总指挥张太雷牺牲后代理总指挥。在杨殷的安排下,共产党在陈李济召开了广州苏维埃工农兵代表会,杨殷担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中国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就诞生在广药陈李济药厂的二楼。
广州起义失败后,杨殷被敌人追捕。陈李济的工人师傅发现跟踪杨殷的敌人,用身体挡住对方的视线,掩护杨殷闪进药厂。敌人来到车间搜查,认不出打扮成磨粉工人的杨殷,杨殷逃过了追捕。
1926年起,杨殷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区委监察委员会书记,相当于广东第一任“省纪委书记”。1928年7月,杨殷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候补常委兼中央军事部部长,1929年初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因叛徒告密,1929年8月30日,杨殷在上海英勇就义,终年36岁。2009年,杨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殷者,红色也。杨殷烈士植下的“红色基因”,广药人一直铭记并传承。
广药集团等单位举行纪念广州起义88 周年暨缅怀杨殷烈士主题教育活动
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外敌侵略,内战频繁,民族工商业备受摧残,又兼经营管理不善,陈李济开始式微,陈李济创始人李昇佐的后人李朗如受族人所托出任司理。他一到任便多方设法筹措资金,改革管理方式,让陈李济摆脱经营困境,业务日臻发展。
不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朗如的抱负绝不止于做一位商业奇才。
李朗如生于1888年,早年参加同盟会,大革命时期在族人的支持下从事革命活动,曾担任孙中山广东都督府副官长、总统府参军兼孙中山的侍卫队长。新中国成立后,李朗如就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州市副市长,曾多次回陈李济视察,关注着老工厂的发展。
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李朗如事先得知密报,立即冒险上山,将孙中山背上身离开总统府,送往停靠在珠江边的“永丰舰”,随即通知蒋介石上舰保护孙中山。
把孙中山安顿好后,李朗如又冒着猛烈的炮火,立即返回总统府,组织剩下的侍卫撤退,并亲自把宋庆龄背下山。1963年李朗如去世,时任国家副主席宋庆龄给李朗如家属发唁电,专门提及李朗如救孙中山和她的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石洪超在谈到杨殷和李朗如事迹时说:“‘同心济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陈李济的济世之路是与时俱进的,它能紧跟历史潮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杨殷、李朗如身上有陈李济‘同心济世’的文化基因,在革命年代,便表现为爱国敬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传承创新在当代
◇◆◇
1980年代初,陈李济恢复“广州陈李济药厂”厂名和“杏和堂”商标,并被中国药材公司确定为国家重点中药厂。
其后,企业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购买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增加新剂型,先后与国内外多家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保护和发展陈李济的传统中药文化。1996年,陈李济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共同开发“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昆仙胶囊(原名风湿平胶囊)”,于2006年取得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1998年,投资1.3亿元、按国家GMP标准易地建设的新厂落成,企业实现历史性搬迁。进入21世纪,陈李济率先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实施ERP管理,后又通过澳大利亚TGA组织的GMP认证。
在现代化改造的进程中,陈李济仍继承手工作坊时期的工匠精神,“古方正药”至今还是陈李济一直坚持的制药宗旨。
陈李济的一位年轻药工说,中药炮制部分的传承是最难的,因为需要付出大量时间,而且不易学成,没有多少人愿意下苦功去学。2016年8月,陈李济重新启动药工拜师仪式,三车间三名员工代表拜入老药工陆树端师父门下。陆树端1981年入职陈李济,一直在制药车间工作,熟悉药材炮制各工序操作,直到2012年底延时退休,在陈李济工作已有31年。
石洪超回忆,有一次厂里的老药工炼蜜,凭经验和感觉掌握火候,一边煮一边说,“差不多了”,再用温度测量,正好是制药所需的温度,一度不差。石洪超说,他希望拜师仪式能带动新员工向老员工学习,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这不仅是社会人,同时也是制药人的责任。”
这种社会责任感,根植于陈李济传统的“诚信”与“济世”精神。2012年在全国沸沸扬扬的“毒胶囊”事件中,陈李济的胶囊经受了各级药监部门的检测,两百多个批次的胶囊产品均为合格产品,陈李济的“喉疾灵胶囊”在抽检的喉疾灵胶囊中是唯一合格的产品。
国家相关部门要求,从2010年10月1日开始,空心胶囊增加重金属含量的检测,而陈李济早在2005年就开始对胶囊等包材进行重金属检测。
除了市场上出现的伪劣产品外,大量的仿制品也让许多老字号药店面临生存环境的严峻变化,老字号坚持工序和原料的高品质,要承担的价格成本更高。石洪超说,老字号要重新擦亮品牌,必须革新求变,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设置技术壁垒,同时进一步加强商标和专利保护。
除科技创新外,陈李济还开始借力大数据,调整经营结构。“在古代,患者抓药前,药铺里的坐堂医生会给你看一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出个性化的药方。现在社会发达了,人口增加,人的寿命变长,患者人群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作坊的做法满足不了这么大人群的患者。但作为制药厂,陈李济是要替大部分患者服务的。”石洪超说。
于是,陈李济致力于将现代的大数据分析和传统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结合。“例如,我们依靠大数据统计出大部分人的症状,生产出适合大部分人的药,先解决最主要的矛盾;有特殊的问题,可以在后台找我们的医生。我们都有二维码,你一扫进去,就可以告诉医生,原来是什么症状,吃了这个药以后有什么感觉,如果距离药厂近,还可以直接和医生见面。医生根据患者说的症状,指导患者怎么用药,或者说要加减哪一种药,甚至具体到在一天的什么时候用药——早上是体内阳气生发之时,中午阳气生发到极限,然后渐渐衰退,傍晚时阳气入阴,到了夜晚则潜藏起来,这在中医都是有讲究的。”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用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种“个性化治疗”,与时下医学界倡导的“精准医疗”相契合。陈李济通过对未来行业和产业形态的预测,倡导精准诊疗、精准用药和“个性化定制”等理念,让其绵延417年的“诚信为本,同心济世”精神,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产业上,“个性化定制”主要表现为优化产品结构。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陈李济“百年陈皮”大健康产业的启动。
陈李济镇厂之宝百年陈皮
2015年10月27日,陈李济发布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建成陈李济“百年陈皮”秘制工艺生产车间,并与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探索“私人定制”的体验式陈皮经济模式。针对不同受众,进行产异化产品定制,如根据年份不同,设置四个级别:“应用级”——5年以上的陈李济百年工艺陈皮,主要用于年份陈皮产品推广及作为衍生产品原料;“收藏应用级”——15年以上,主要用于市场收藏及高档消费;“收藏级”——15年至25年为中低档收藏、25年至35年为中高档收藏、35年至50年为高档收藏,50年以上则主要用于宣传拍卖;“国宝级”——“百年陈皮”是国家级文物,不参与市场买卖,只用于一些文化展出和品牌文化活动。
位于海珠区新址的陈李济兴建了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
在与陈李济合作的机构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与陈李济就陈皮秘制工艺、陈皮成分、机理、鉴定标准开展专项研究。而中国中医科学院是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工作单位,也是中国中药类的顶尖研究机构。
石洪超说,为坚持地道的原料产地,陈李济选择在新会打造体验式的陈皮庄园,从水土、种苗到产品,全方位展示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种植,尽管引进了现代设备,但陈皮的炮制仍将遵循古法。
“之所以把庄园设在新会,就是要利用那里的自然环境陈化,陈化之前必须经过陈李济传统古法的炮制,也只有经过这种工艺的炮制,才能让陈皮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郭昉凌《杨殷传》,贡儿珍《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陆志霖《陈李济“百年陈皮”产业重新启动 将助力大健康战略》,《济路》2016年12月总第1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第524期
文 / 本刊记者 张晓棠 实习记者 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