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聘方面,坚持人岗相适原则,精准科学选配高校毕业生。社会招聘方面,重点聚焦“内部稀缺、外部高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分级分类、任职回避的原则,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
制定分层分类分阶段的青年员工培养计划,推动培养计划在基层一线覆盖落实,坚持跟踪培养和动态考核,聚焦集团重点毕业生、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青年人才库,给予更多资源保障,同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储备质量。
选拔一批职业素养好、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专业骨干纳入导师人才库,定期为导师开展培训,提升导师的辅导能力;如导师工作岗位发生变动的,应及时为青年员工配备新导师;各三级单位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导师考核评价办法,表彰激励优秀导师。
各二级单位要督导所属单位有计划地为青年员工制定适合的轮岗锻炼培养方案。在人员配置中统筹考虑青年轮岗需求,打通相关各业务线、各岗位之间的横向转岗瓶颈,同时将多层级、多平台历练作为关键岗位的任职条件。
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全覆盖的青年人才培训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助力青年成长”为核心,高标准开发专业培训课程。着力选拔一批优秀的内部讲师。通过“课堂情景模拟+导师带教+在岗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成果转化效率。培养一批能冲锋陷阵、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青年骨干和领军人才。
各二级单位应建立适用于不同层级、不同企业规模的青年员工任职资格标准,形成动态的成才标准评价机制和成才率分析机制,科学识别青年员工中的关键人才并加强使用。所在单位要对青年员工定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帮助青年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用好“岗队号手”青字品牌等工作载体和荣誉激励,选树好青年典型,促进青年员工脱颖而出,带动影响更多青年成长成才。深入推进“鲁班工匠计划”,搭建国际青年交流成长平台,促进海外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关注青年员工属地化需求,充分发挥内部人才流动平台优势,科学、高效、有序促进全集团范围内人才流动,为员工提供多元化发展通道,实现岗位需求与青年员工意愿之间的双向选择和匹配,最大限度发挥青年员工的个人价值。
各级党组织每年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青年成长成才工作。建立党建带团建联系点,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青年工作不少于1次,常态化推进“建证未来 青春护航”行动,推动青年成长成才。
各级党组织要把促进青年发展摆在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局中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加强青年人文关怀,完善“我为青年办实事”工作机制,实现“企业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企业更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