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猫笔刀  ·  抱歉,我多半是中病毒了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火炬手 ·  4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火炬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灵魂在高处,忍耐在地底 · 上篇(杜课871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4-19 23:49

正文

全文共 3047 字,阅读大约需要 11 分钟


编者按:

昨天,杜课推出了 “心酸的成年” 的讨论课,并留下了若干问题。今天,让我们看看老师的观点和读者朋友们的讨论。


灵魂在高处,忍耐在地底 · 上篇

第一类观点: 认同“懂事崩”,这是自我调适的好方式


@阿斯加德小茶杯

“独立、懂事、成熟”不是社会对成人独有的要求,而是人类在高压的生存环境中探索到的一种生活状态。在这种冷静、克制、独立的状态下,人类可以高效、目的导向地去面对生存中所遇到困境,解决问题,具体到现代社会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资本和竞争优势。

所以“懂事崩”并不是在生命的某个阶段特定的现象,而是人们在清楚地感知到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后进行调整和适应的结果。而这个现象在人们成年之后才显露出来,仅仅是因为大多数父母将现实社会隔离出了孩子的世界。但若去除玻璃罩,在巨大的压力下,即使是少年也能变得“懂事成熟”,学会独立承受重担。

韩寒是个特殊的例子,从结果而言,他的叛逆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但如今他为什么产生与以前截然相反的认知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在经历过生活的风浪之后,猛然回首,他产生了一种后怕的情绪。或许年轻的他冲刺时本就无所谓四周是否肃杀,只顾埋头向前,而人到中年回顾年少岁月时终于看到了社会的严厉和残酷,开始愿意用一套更为稳妥理智的方法生活——正如大部分人一样。“叛逆少年”最终的“认怂”,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只是因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杜骏飞:

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不曾叛逆,他可能会缺乏心灵。如果一个人成年后还在追求叛逆,那他很可能缺乏理性。


@刘小刘

“成熟、懂事、担当”这些元素可能和成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做到,只是在人从孩童到成年人的历程中所历之事、所结识之人、所接受之教育、所见之风景等等潜移默化,让我们变得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人生路上的好坏,而这也只是一种可能,只对一些人有效,有些人不论生理年龄多大、受多少年教育,都没有担当的能力和成熟的人格。

我没有难忘的“懂事崩”体验,从小到大都比较“懂事”,从十一二岁以来都有很优秀的好朋友陪伴成长,任性的时候我也抱着好朋友痛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走,只是父母从不认识这样的我。百人千面,在懂事的背后我也任性,只是给一部分人看到,与成人的一面对应,我也还像个孩子,有自己喜欢的单纯的事情,还有大大小小的梦想,那些东西在烦恼的时候让我沉下来、抽离、思考、理清思路再出发。

我理解“懂事崩”,长大后我们看到更立体、复杂、全面的社会万象,人世也不是“不容易”三个字能轻易形容的。很多人为了“像个成年人”,情绪无处宣泄,日积月累,总会有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而崩溃的一天。如果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解脱心里的负面情绪,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各人有各自的活法,我都能理解并尊重,如果碰见了,我也愿意倾听并给以力所能及的安慰。

@杜骏飞:


一棵乔木在幼苗时,即使被用作木材,也并不能承担什么。 但当它长成之后,却能承担整个建筑。


我也是这样理解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差别的。



@素昧平生

成年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崩溃当然时不时的都会有,什么也不干,默默地流流泪,写一写,或者看看爱看的,也就很快过去了。

如果有机会找亲朋好友倾诉,流着泪说完也就破涕为笑了。有时很庆幸她们一直在。


不习惯戴面具生活,经历社会的洗礼,知世故而不世故,不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尽管有时还是要隐忍,但会一直爱生命、爱生活。

人生每个阶段都不会轻松,唯愿每个人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努力向前奔跑,依然坚持做有梦的人。

@杜骏飞:


如我上述所言,成年后必然要应对更多的压力,因此也能够感受到人间更多的彷徨和痛感。但这绝不意味着他必须崩溃,或应该因为懂事而选择性崩溃。


对“懂事崩”,最好的答案应该是懂事而不崩溃。 因为真正理解人生、明白事理之后,人即使失败很多次,也是不轻易会被打倒的,更不会轻易溃散。


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被打败、更不是为了被击溃的。


@丰之余

分享尼采的两句话:

1、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2、一个人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成年后就不能再退守,不能再在童话里寻求安慰,因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现实压力会接踵而至,现实会不断否定我们内心坚信的那个世界,但有些人绝不会因此丢掉内心的信仰。成年人的成熟更应当是应对压力与挑战时更好的心态,哪怕偶尔痛哭也无所谓,最可怕的是以和解为名,渐渐失去了理想与原则,而后成为一个油腻的、为下一辈年轻人所厌弃的人。

我热爱向着太阳飞翔直至坠海而死的伊卡洛斯,也常常告诫自己不可成为魏连殳,生活是艰辛的,甚而会充满苦难,但生命也只有一次,而在这趟旅途中,真正能使我在心酸与恸哭之后安心的,只有对美的不懈追求。

@杜骏飞:


“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大”。记住尼采的这句话很容易,但是真正理解它,也许需要付出一生的时间。


从人的一生来看,成年过程中的痛苦和压力,不仅仅是一种磨砺,而且是一种免疫治疗。


你承受的越多,就越能承受。就像你的肌肉和骨骼一样,长久的承受能训练使之更强壮,就像你的思想一样,你思考的越多,你的头脑也越强壮。你对人间之苦的承受力也是如此,你承受的越多,就越能承受。 ——除非,你死于最初的不能承受。



@訾爱涛

成年了,晚上可能大醉一场,第二天还是会准时起床洗漱上班,有了铠甲,更有了软肋,不是变的怂了,而是懂得如何不动声色把眼前的问题解决罢了。


@杜骏飞:


一个人,倘若真的知道人生在山顶,就必能忍受一路的攀行。


@Yohkoh

“懂事崩”的原因大抵是“讨好型人格”吧,总是将别人的感受摆在第一顺位。其实人最需要的是心疼自己啊,难过时就哭出来吧,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委屈自己。

@杜骏飞:


哭泣,并不必然是崩溃的代名词。相反,正确的哭泣方式,是将那真实可信的情感流露,作为下一段旅程前的休憩。


@jayou~what

“懂事崩”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杜骏飞:


人人都知道“懂事崩”这个道理,就像人人都知道应该“懂事不崩”一样。


然而,每个人天性有别,生活境遇也有差异,其所能承受的压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会有自己的阈限。也因此,我们还不能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做一概的规定,也不能强求所有人应该如此。


但是我们可以说,每个人应竭尽所能,努力地锤炼自己的承受力,承担自己选定的那一份人生。



@卡拉永远OK

个人认为“懂事崩”不算太心酸吧,毕竟人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自救已经稍显乏力,偶尔腾出手来安慰别人已经算是在传播善意了。比起大家一起抱头痛哭,我宁愿一个人默默地崩溃。

@杜骏飞:


宁愿一个人默默地崩溃的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有能力自我救助,还有一种可能是你不愿意被别人看到你的无助。


@努力游的

“懂事崩”可能出现在成年人中的概率较大,因为他们在融入社会时也慢慢熟悉并且要去遵守成人世界的一套规则。但是,“懂事崩”并不是成年人特有的一种情况,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周围关系等许多因素会对你迈向成熟产生影响。


对于某些事情的妥协或是态度观点的转变也并不只是“怂”,也有可能是你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地方来重新审视以前的想法。虽然很多人悲观地认为社会一定会磨平自己的棱角,让自己成熟懂事,但是我绝不相信那些人胸中的“叛逆”会如此简单的消逝。“懂事崩”在我看来也不是一种真正的崩溃的情绪,而是大家的一种自我调整的方式。当生活真的压到你不能喘气的时候,为什么不能选择“懂事崩”这样理性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呢?


@杜骏飞:


以理性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那就不叫“崩”了。


一个人的理性水平非常非常重要。在很多时候,它能够拯救你,使你免于崩溃,免于绝望,免于自我放弃。


未完待续……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读耀邦 | 沈巍 林清玄说 一纸读遍梁任公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 批评课 永和九年的这一天 七碗茶 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 永恒回归


关注 激辩圣母院 再谈99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