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色影无忌
玩摄影的人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摸摸艺术书  ·  梵高手稿(炽烈麦田·10周年纪念版) ·  昨天  
胶卷迷俱乐部  ·  CONTAX S2 | 京瓷蔡司唯一机械单反 ·  昨天  
色影无忌  ·  摄影启示录|开栏语 ·  2 天前  
色影无忌  ·  无忌评图第182期|东北宝 :北国风光 ·  2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一本关于火星的写真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色影无忌

坐完绿皮车彩票中了大奖,这是我看过最励志的摄影师故事,哈哈哈(附赠书名单)

色影无忌  · 公众号  · 摄影  · 2017-07-19 19:01

正文

本文图片均为王福春摄

________


上周,我们得到了后浪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3本图书,与大家分享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并设定相应活动规则,将这三本书赠与活动参与者。


目前,根据活动规则, aly、雪谷清寒、橙子 三位朋友入选,将分别得到一本图书。请在本文下方留下您的真实姓名+地址+电话,以便工作人员联系配送。


点击上图,可查看活动原文页面


________


每一个坐过火车的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活动期间,有近60位朋友留言,限于图书有限,虽未能入选,但故事都精彩!此处摘录25位网友的故事,一起分享:



@重度精分患者:

从小就学艺术,父亲为了让我跟更优秀的老师学习,带我去附近的一个城市学习,那时家里还没有车,就记得每周六会早上六点起床去坐火车,因为便宜父亲带我坐绿皮火车,一趟要三个小时。冬天的时候还好,车里不冷不热的,最怕的就是现在这种天气,在车里呆上半小时就会全身湿透。



@一路朝南的姚贱贱:

最后一次坐绿皮车是2011年大一开学,和爸妈拖着一堆行李去到读书的城市。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摄影,那时候也想去记录绿皮车里的那些人和事。。。后来家里中了彩票,在大学附近买了套房,毕业时转手一卖,赚了80万。




@Ooops

从小到大,也就只坐过一次火车,动车不算的话。当时是从厦门去的苏州,特地为了体验一次从小都在电影里面看到的绿皮火车,绿皮像是承载了这个国家的从懵懂到青壮年的记忆。


当时选的班次,是傍晚六点上车的我记得,要在车上过夜。刚坐上车,颇为不适,也没有选到下铺,有些憋闷,人有点多,有点吵,各种各样的口音互相交流,有打牌的,有吹牛的,有沉默不语看着窗外的,似乎是每个人群都派出了一个代表,来登上这列火车,隐秘的展现着这个世界。


入夜熄灯后,声音都慢慢小了,我也渐渐睡着,但是睡得不安稳,一路轻微颠簸。不知何时醒来,火车慢慢开过一处路灯罗列,城市在后退,灯光摇晃照了进来又急速离开,那一刻,美好而又鼓噪。这大概就是“摇摇晃晃的人间”的样子吧。



@西西里咖啡

第一次坐火车,拐弯的时候伸头出窗外想看看这火车 到底有多长……结果火车一打鸣,满脸是灰!——那时的火车是烧煤的蒸汽机车啊



@t:

摇摇晃晃的车厢很狭窄,很吵,有时空气还很浑浊,却充满了故事,是我不赶时间时喜欢的出行方式。 还记得有一次,一个穿着朴素满脸风霜的老人,我给了他一瓶可乐,他给我讲他的故事。



@沃日大师:

大约二十年前,放假回家,挤在一节几乎不能动弹的硬座车厢里。身边一位口音接近的满脸汗水油光的女孩子和我们攀谈起来。 都是同龄人,话题是那么接近,一会儿就聊到她自己。


说是开始在北京一位首长家里做小保姆。主人家说一个初中毕业的小孩子不能就这样过呀,就让她读书,上学,最后进入了一所大学学播音,学记者。她说她在电台挣过钱,做DJ,那个时候咨询不发达,电台做DJ在我们年轻人心里觉得很神秘。她还说起去内蒙大草原的旅行,在草原上想尿尿了,没有厕所,走出好远好远可还是被人看得见。 那是一段时间过得飞快的旅程。


后来我说起我喜欢摄影,她立马答应给我寄些书。相互留下地址,有过几次通信——现在的孩子估计都不会写信了吧?然后真的给我寄来几本牛皮纸包着封皮的书。其中一本好像叫做新闻摄影基础。 再后来就再也没有联系了。


那个年代互联网还停留在教材里,不像现在有个QQ号微信号手机号基本可以永远不会失去联系。可是那个年代做不到。 我想我还是应该看过那些书了。时间过去太久,加之记性不好,书的内容全忘记了。只有这段往事还依稀记得。



@王大湿 alexia wong

讲个不算故事的故事,之前和男朋友约会,他做k66从起点站出发,我再中途上车,我们就在车厢里聊天 到了我工作的目的地,我们下车,他再坐k65回去。这样的生活差不多三年,我们认识九年了。


@年年有鱼

绿皮火车将随时代的进步退出历史舞台,承载了几十年中国铁路发展道路上的梦,也承载了你我他一路的梦想,回头看看,人生无限美好,也期待着中国梦的实现也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纵情山水

常和朋友说:大学在武汉读书,长沙到武汉慢车要12个小时,后来也坐快车需要6个小时。工作了出差坐特快或城际快车,需时3小时。高铁开通后就只要1.5小时了。30年的铁路客车变化,从时间上可见一斑。



@买相机~找世嘉数码周姐

30年前,我18岁,从湖南的偏远山区永州赶往衡阳,去接我读中专的妹妹去长沙奔丧,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单独一个人坐车去那么远的地方。


在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位给那个区段的铁轨加润滑油的铁路工人,他住在衡阳,从他那里我才知道我将要面对滴是什么:妹妹的学校在郊区,晚上没有公交车,车到衡阳是晚上十点,十二点要赶去长沙的火车。


那个年代没有出租车,没有摩的,没有共享单车,没有手机,没有百度地图,妹妹滴学校离火车站12公里左右……我是上车前打电话到妹妹的学校,委托老师转吿妹妹到火车站等我的,车到衡阳,在约定的地方没见到人,我正急得跳脚,有个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我面前,原来是车上那位工人大叔,刚刚下班准备回家,特意到我说过等人的地方来看看。于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一幕发生了!


工人大叔带着一身的辛劳,晚饭没吃,骑着单车载着一个萍水相逢滴陌生女孩,向着离他家完全相反的方向急驶……终于到了学校,妹妹已由同学护送步行去了火车站,身边的工人大叔松了一口气,还好,回去只要搭一个了!等我再次回到火车站约定的地方,妹妹和几个同学焦急的等在那,彼时去长沙的火车已经开始检票进站了,那位敬爱的工人大叔,我都没有来得及说声谢谢,他已经消失在黑夜里了……


这个故事一直在我心底,这是第一次把它变成文字,那位工人大叔不知道现在在哪里,我在这里说声谢谢您!晚到了30年的一声谢谢!



@一路向北

我本人就是铁路建设者,参与了高铁建设三年,回家,出差也都喜欢坐火车,除了便宜,更多的是体悟发现火车上的生活状态,火车上的中国人,一书早有耳闻,感觉距离自己即近又远,即亲切又有距离感,很期待的书之一。


@驯兽师

前年硬座北京到拉萨,今年打算硬座到新疆,明年辞职火车去莫斯科。别问我为什么对绿皮车有如此深刻的感情,原因是我家偏远到都没通高铁。


@LXY

印象最深的的一次坐火车,是逃票坐火车。


那年初中放暑假,几个同学约好到徐州去玩,那时候没钱,商量好从货场的侧门溜进车站,装做没事的样子,大摇大摆进去。因为车站员工和家属也走车站货场侧门。我们没行李都是空着两手也不象乘车,看门的没问我们就进了车站里面,过了第一关。


然后就是上车,有个同学亲戚在车上当乘务员,我们算好了那天该他的班跑车,我们就坐他这班车,进站后找到他那节车厢顺利上车了,过了第二关。中途乘警查票,他把我们带到行李车躲起来,过了第三关。顺便说一句,上车时我们买了好多水果给列车长和列车员吃。出站就更容易了,直接出去的,有人问就说接人没有接着。


事情已经过去好多年,写出也不怕别人笑话了。



@茂林

曾经,每一次购买火车票,都是一个故事。购买火车票方式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上大学时,火车票只能到火车站售票窗口购买,每次上学,我都要到重庆去坐火车,但我家离重庆有几百公里,春运期间,坐了几个小时的长途大巴,到达重庆菜园坝火车站,但火车票早已卖完。独自站在寒冷的广场,不断有卖黄牛票的、开小旅馆的、开饭店的、说有手段把你带上火车的各色人物前来搭话,那时,内心真的特别无助。


后来,开始实行电话订票,但是, 12306的电话真的好难打进去,一次又一次的重拨、占线、重拨……内心无比崩溃。偶尔运气好打通了,也听不清车次的具体情况,又非常担心电话随时会断掉,或者车票被抢光,只能胡乱订一张。为此,我曾定过一趟足足走了42小时才到终点的火车。


再后来,开始实行网上购票,但往往在出票的前几分钟,网站还畅通无阻,但一旦开始售票,网页就卡住了。几分钟以后,网络终于重新畅通,但“车票已售罄”。


近几年,网上购票越来越简单,尤其是手机购票愈来愈便捷。


就在昨天,我在广州火车站用手机购买一张即将发车的动车,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付款与出票。但随后我发现短信上写着始发站是广州东,当即心中一颤,“我这个猪脑子!”但我只用了半分钟就成功退票并购买了新的火车票……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购买火车票的方式也越来越便捷。这既体现了国家的技术进步,也体现了国家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我们相信,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




@茂林

相对于火车而言,长途汽车的空间狭小,限制了乘客的自由,也就限制了大家思想的交流;而飞机上的乘客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乘坐轮船的人则容易被两岸的风景吸引,忽略了与周围的陌生人交流……唯有火车,人们一上车坐定就开始问:“唉,老乡,你是哪里的人呢?”如果是真老乡,自然立马生出家乡的亲切感;如果不是老乡,那就可以滔滔不绝地侃自己的家乡和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传奇故事了。


在火车上,你可以接触到很多人,他们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火车一路奔驰,故事也就讲了一路。


@王毛:

上大学时,每每新学期开始,有一辆火车便从暖湿的南方摇摇晃晃到冷干的东北。在白天的喧嚣过后,你会在摇晃的入睡中听到孩子的哭叫声、隔着一个铁板的呼噜声、每个站台的开门声、上车与下车的脚步声,还有似乎永不停歇的“吭哧”声,伴着铁轨延伸到无尽的黑暗中。往那看去,那里似有眷恋的故乡的声音,有迷茫的未来岁月的画面,然后,两者缠绕,洒落在更深的黑夜里。就这样,含着这一切,在摇晃的火车中浅浅地睡去。


@何新新:

高考那年,女朋友上了大学我却留下来了复读。两个月一次的见面是最奢侈的。凌晨一点的火车到她那个城市六个钟,临时买的票都是站票,便倚靠在厕所旁边眯了一晚,辗转公交后刚好可以跟她一起吃个午饭,吃完紧接着坐大巴赶回学校刚好赶上晚自习。也许,这便是青春的不顾一切吧



@琛:

一直到大学毕业前出门旅行、回家的方式都是火车,没钱是其一,火车上的氛围才是我真正爱它的原因。


时代的快速发展加速隔阂了人之间的距离,共同的漫长时光是消散隔阂的最佳方式。总会遇到让我惊喜的人和事,工地上几年没回家的大叔洋溢不住的期待、刚工作的白领放下身段的交谈、生意场上的老人吹捧自己的业绩,一切都是那么嘈杂又温暖,我爱这股烟火气,爱这在火车上才能感受到的尬聊时光,爱能感受时光缓缓流淌的氛围,也慢慢悟出了,小人物也有大智慧,人生处处是学习。



@胡晓胖:

我想说我们公司就是修铁路的啊,贵广高铁我有参与,长昆高铁同事建设过,兰渝高铁也有同事建设。一年回家出差坐火车都是平均每月好几趟。感受了火车发展变迁过程,经历了火车上人员百态,也用手机记录过火车上见过的人和事,只是没想到有这么一本书专门记录这个主题的纪实图像,只能说佩服啦!


@又见居士:

火车是流动空间,是遥远乡愁,是众生相的舞台,是双轨的爱与愁



@freeYAyO:

再一次看到他及他的作品,只有親自體會過綠皮車時代並正經歷高鐵變革的一兩代人才最能在其照片中找到共鳴與感觸。而這也許正是在照片本身價值之外的更重要的東西吧。


@梁新杰:

梦的延伸 火车 记忆在童年 汽笛的轰鸣 白色的烟云 穿越高山 林原 第一次踏上绿皮车的摇晃 身边拥挤着纯朴的身影 无所顾忌的喧哗 车窗外递进来的是陶制瓦罐喷香的饭菜 载着梦 驶向远方的都市 长大后 车轮在加速 眼睛焦灼 心灵随着喧嚣的人流南北奔突 哪一站是我宁静的港湾 后来啊 动车高铁 快不过白发的滋生 安静的心 那梦也渐渐没有了踪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