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最爱大北京
爱上这座城,从这里开始。北京城事、娱乐休闲、实用信息、杂谈趣闻,带您体会不一样的北京城。终身免费收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不舍啊!北京动物园深受游客喜爱的场馆要拆了! ·  6 小时前  
最爱大北京  ·  湖南春晚官方出品!200mg999足金打造, ... ·  昨天  
北京本地宝  ·  北京严重被低估的8个小众景点! ·  3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在北京,护照如何办理?指南请查收! ·  2 天前  
北京这点事  ·  北京三分之二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最爱大北京

这个北京医生,辞职跑到阿富汗,在战火中接生婴儿

最爱大北京  · 公众号  · 北京  · 2016-11-29 07:34

正文



还记得前不久朋友圈里疯转的一段视频吗?视频中,漂亮的医生蒋励,放弃了在北京做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工作,辞职前往阿富汗,参加无国界医生行动,在武装袭击的爆炸声中,帮助当地妇女平安诞下婴儿。


视频来源:一条视频


如此“勇敢”又“任性”的选择,让无数网友高呼:“女神!好想追随你的脚步!”在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时,蒋励却选择辞职,成为一名战地医生,是什么动力让她做出这样的选择?在不间断的武装冲突中,完成一台台产科手术,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


别急!健康北京联系到如今已经回到北京的蒋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她的故事。


2013年,蒋励从北京来到阿富汗,继续做妇产科医生的工作,但工作更繁重。(图片来源:蒋励/MSF)


在那里,医生就是患者的全部


北大医学部毕业,北大人民医院妇产科任职,辞职参加无国界医生行动之前的蒋励,和大多数医生一样,拥有着繁忙但规律的工作和生活。如无意外,她将通过一次次考试和论文,完成从住院医到主治再到副高及更高职称的职业规划。


一个偶然的契机,蒋励听说,同在一家医院工作的妇产科医生屠铮远赴利比里亚参与救援工作,成为首位参与“无国界医生”海外志愿工作的中国内地医生。


2012年,蒋励(右)在北京参加无国界医生前线人员的分享会,那时已对人道救援产生浓厚兴趣。(图片来源: MSF


“听她回来之后的讲述,那种格外被患者需要的感觉,一下子就戳中了我!”尽管很早之前,蒋励就从媒体报道中听说过“无国界医生”这个名词,但当时的她觉得这只不过是个遥远的梦。而屠铮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的一段回忆,最终“戳中”了蒋励勇敢的去实现这个梦。


“一次结束任务坐车回驻地时,一位老爷爷追赶着我们的车,不停地敲着车窗,开窗后,老人激动的跟我们说,感谢我们救了他女儿的命……”


这段话让蒋励印象深刻,“战地环境不像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国家,医生就是患者的全部。”她觉得,也许是时候实现这个遥远的梦了。


与老公通电话 话筒里却不断传出枪炮声


做一名“无国界医生”,即使项目只有几个月,也需要辞职前往。在医院的发展受影响怎么办?“好不容易被挑选上这个项目,来不及想那么多了,临床工作是我喜欢的,能去就一定要去!”


很久后蒋励才知道,尽管嘴上没说什么,但背着她,父亲默默的找了很多阿富汗的战地资料。“他们一直知道我是一个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人,做出决定前一定已经深思熟虑了,加上先生也很支持我,父母也就放心了。”

2012年,蒋励终于通过了无国界医生申请,定于2013年前往阿富汗南部霍斯特省开设的妇产医院。根据国际人道法,冲突双方不能攻击医疗设施和医疗人员。虽然当地的武装袭击不会针对医院,但炮弹不长眼,就在 出发前一年 一颗炮弹曾在医院内爆炸 造成七人受伤


医院因此暂停八个月 得到当地社区和相关各方保证 确保病人、 病人看护者、 以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后才重开。蒋励来到医院时 这里的安全级别是前线项目最高的 医护人员不能迈出院子 只要在医院里,就能够保证人身安全。


即使有这些安全措施,也不意味绝对安全,就在蒋励的项目快结束的最后一个月,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位于阿富汗东部楠格哈尔省的办公室 遭到袭击, 恐怖分子直接冲进了红十字办公地点,造成人员伤亡。


消息很快传到蒋励所在的医院,那段时间,工作的氛围非常紧张。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是否会撤走这个项目?危险是否会升级?每天晚上,无国界医生的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都会在院子里开会,通报周边安全形势。一旦危险升级,将会立即安排救援人员撤离。


有一次 ,当时在英国读书的老公 给蒋励打电话 ,听到话筒里传来枪炮声,紧张的让蒋励“赶紧平躺好,这样子弹就打不到了。”不过对于那时的 蒋励来说,这一切已经习以为常。


其实去之前,蒋励对安全问题没想太多,反而对当地的生活环境怀揣着一点忐忑。“毕竟是爱干净的,一直想会不会需要住帐篷,晚上睡觉时有老鼠从身上爬过去该怎么办?只能慢慢适应了。”


到了当地,蒋励发现,尽管只能住在蓝色的活动板房里,但竟然是单间,有淋浴和抽水马桶,“更重要的是有WIFI,居住条件比我想的好多了。”


蒋励在巴基斯坦参与人道救援时和国际救援人员的合影。(图片来源:蒋励/MSF)


不会戴无菌手套的当地医生


在阿富汗,真正的挑战来源于医疗设备的简陋和人手不足。在蒋励工作的医院,正式的妇产科大夫只有2人,加上器械护士2人 、麻醉师2人。多数时候,一台手术全程只有两名大夫来完成,接生、断脐众多步骤都是一个人做。


而在国内,一台妇产科手术,光妇产科大夫至少就要配备4名,加上麻醉师团队,以及随时待命的其他相关科室,如果发生产后出血,介入科、ICU专家、心内、呼吸等多学科的大夫都会随时准备提供支援。


蒋励在巴基斯坦参与人道救援时和国际救援人员的合影。(图片来源:蒋励/MSF)


此外,当地医护人员缺乏基本医疗常识的情况也给无国界医生开展工作带来不少麻烦。“那里一些医护人员基本没有无菌概念,连无菌手套怎么带都不知道,只能一遍遍讲解,但是当看到他们还是偶尔带着无菌手套去触碰不该碰的东西时,真是着急。”还有如何做B超、如何识别产后危重症、怎么做剖宫产,怎么缝合……“都要从头教起。”


但好在,无国界医生的到来有效改变了当地的孕产妇死亡率,当炸弹在围墙外爆炸,子弹擦墙而过时,一个又一个新生儿从蒋励手中平安诞生。在她当无国界医生的三个月里,原本孕产妇死亡率极高的当地,没有发生一例孕产妇死亡案例。


在阿富汗,蒋励必须尊重当地习俗,穿当地服装,宿舍的厨房成了最放松的地方,也是她和世界各地的救援人员展示厨艺的场所。(图片来源:蒋励/MSF)



明明可以救活,却只能眼睁睁放弃……


“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里,女性摘掉头巾会有种天然的羞耻感,很多人做手术时也必须包裹得严严实实,想要去碰她们的头巾,会遭到非常顽强的抵抗。医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做沟通。”


在当地,医疗行为无疑受到了传统观念和宗教习惯的强大制约,而当地人的生育观与生死观也给蒋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名出生不久的婴儿在无国界医生霍斯特妇产医院里新生儿病房接受护理。(图片来源:Andrea Bruce/Noor Images)


在她刚到阿富汗不久,就遇到了一例新生儿宫内缺氧的情况,娩出时,孩子的心跳已经不行了,做了30多分钟的心肺复苏后,依然不见起色。但蒋励仍然一下又一下捏着气囊,希望奇迹发生。


“我在国内医院从来没碰到过新生儿死亡的事情,无法接受这个小生命这么离开,我总觉得也许再捏一下,他就能哭出来。”


而此时,孩子的外婆走过来,拿掉了她手中的气囊,捧着蒋励的脸,又指了指天,说了一堆她听不懂的话。“大概明白她是在感谢我,告诉我已经尽力,这个孩子被天收走了。”最后,孩子的外婆说了一句“安拉”。“在失去孩子的时候,她还在安慰我。”


还有些时候,蒋励会遇到明明可以救治,却只能眼睁睁放弃孩子的情况。有的孕妇送到医院时,胎儿的胎心已经不好,必须马上实施剖宫产手术,但由于生育能力对当地女性来说非常重要,生育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孩子都算正常,剖宫产手术可能对下次生育带来影响。如果生育不了,有的女性会被族群抛弃,甚至自杀。


有时候,不管蒋励怎么劝说家属,对方都不肯同意手术,慢慢的,胎儿的胎心就真的听不见了。“没办法,我作为医生只能充分告知家属。”


这种无力感让蒋励开始怀疑起以前作为医生“救死扶伤”的自豪感。“以前我觉得医生做的事情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救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但是现在我觉得一个医生能做的太有限了。”


因为当地大部分妇女不识字,在无国界医生霍斯特妇产医院里也画上了宣传画,教育人们在有需要时必须尽早去医院。(图片来源:Vivian Lee/MSF)


好在努力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在无国界医生的工作人员和当地部落沟通医院救治情况及反馈的互动中,蒋励得知当地人对他们的治疗非常满意。


而她自己也收获了患者家属真诚的感谢——婴儿家属专门去集市上买来送她的一块布料。“当地人的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一块布料对他们来说很贵重”,这些瞬间让蒋励觉得,当初想来这里寻找的那种”满足感“找到了。


“当地人的感情其实非常淳朴真挚,他们把你当做朋友,就会真的对你好,保护你。”


平均每月接生1300个婴儿, 没有理想坚持不下来


在阿富汗,医院的手术分工由两个医生轮流值班完成,蒋励当班的那天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早上7:30半开始查房:查看大产房是否有需要着急处理的情况→去待产室观察头天晚上收治的病人情况→去住院部,查看已经生产过的孕妇能否出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