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为个人分析,只供各位和尚交流。
今天聊聊滴滴。
1、滴滴的AI实验室
上周,滴滴同时出行宣布成立AI Labs(人工智能实验室),将重点发力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运筹学、统计学等领域的前瞻技术研究及应用,积极布局下一代技术。
滴滴AI Labs由副总裁叶杰平领导,目前团队有两百余位从事AI技术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看上去这是要为无人驾驶储备弹药了。
但滴滴之前已经在美国设立了一个AI lab, 为什么要学大公司搞两个呢?
2、软银的压力
滴滴这家公司的成长一直是伴随着战火和厮杀,从快的到Uber,每一战都打的惊心动魄、生死一线,但滴滴都能在战争里实现公司脱胎换骨的成长,尤其是技术的快速提升。
快的那一仗,CTO张博是起了关键作用。至今外界对张博的了解,也是当年和快的大战“七天七夜”。
Uber那一仗,核心是何晓飞。滴滴AI也是何晓飞成立的,何汇报给张博。但Uber一战打完,老板们有了新想法。
但当时市场上
无人车炙手可热,老板们(张博和程维)迷信谷歌更强,就去追朱家骏
(朱当年是谷歌无人车最资深的中国人),要收购朱的公司Nuro。然后跟软银夸下海口,说马上会有最牛的无人驾驶团队,让孙正义投资。
气的何晓飞就自己出来创业。最后程飞到美国,拍出三亿美元现金,但也没买成朱的公司,被高榕抢了鲜。结果随便捡了两个谷歌工程师回来自己做。没想到现在朱的车已经跑上路了,何的也快了。
只有滴滴,何朱两失,好在已经融(pian)到软银两轮将近100亿美金。不怕不怕。
软银其实也不是完全相信了这个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故事。软银是要想拥有这个赛道(就是共享经济+人工智能)。
所以威胁滴滴不拿软银的钱,软银就再投Uber 100亿美元。
3、CTO张博的天花板
滴滴很愿意把自己定位成一家大数据/AI 公司。既然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CTO的天花板不能太低。
张博来自百度,80后,在百度只到达T5的级别,智商一般,也不懂太多技术。但他加入滴滴的时机好,当时程刚因为技术栽了一跤,张的水平刚好能匹配当时滴滴的需要。
加上两个人都刚出道,水平一致,又互补,所以搭档的很好。但后来程成长特快,又有了强势总裁等一票牛人加入,张就比较羸弱比较挣扎。
且在无人车上犯了大错,现在AI又搞两个负责人,你猜他是怎么想的?
而且AI lab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滴滴研究院的实际负责人叶杰平。此时的叶杰平基本同时管控了滴滴的大数据和无人驾驶两块最有想象力的技术平台。
作为CTO ,你打算干什么?
把公司技术切成好多块,挖来的牛人每人分一块,自己妥妥地管好这些人,做个政委就好了。这条路真的走的通么?
4、one more thing
对了,滴滴最近又挖了一员大将,据说是小红书的前CTO 郄小虎(Tiger)。
郄是个很牛的人物。普林斯顿的计算机博士,2003年毕业加入Google,制作了全新的广告体系,到2015年,把Google的广告端业务收入带到150亿美元。
他在谷歌时汇报给王劲。是王劲马屁拍的最勤的对象。后来他不跟王去百度,王一定哭死了。离开Google时,郄也曾考虑过滴滴,后来小红书给了更Fancy的抬头,就选择了后者。
现在小红书不行了,回头一看当年错过的滴滴还不错,就决定吃回头草了。郄不是做AI的,是做大系统的。滴滴肯定需要这样的人。
这张图看来最近要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