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三个层面:角色关系,情感关系,深度链接。现以家庭为例予以解释。
一、角色关系
通常所说的家庭关系主要是指角色关系,例如父亲和儿子、母亲和女儿、媳妇和婆婆等。这种关系是建立在角色的基础上的,如果两个人的行为都符合角色期待,人际关系就会融洽。或者说,如果两个人的关系符合社会期待,人际关系就会融洽。这是因为,社会对角色有期待,对角色关系也有期待。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角色期待,那么角色关系就是畸形的。例如,爸爸如果不像爸爸的样子,那么父子关系就会乱七八糟。
不同的人扮演同一种角色,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角色其实就是去个性化,把共性保留下来。因此,实际的家庭关系比角色关系要复杂得多,角色关系难以反映实际的家庭关系。
二、情感关系
同样是父子关系,可以很亲密,也可以非常敌对,这才是实际的家庭关系。所以,研究家庭关系,完全可以撇开角色关系,单纯从情感关系入手。
情感关系主要有两种:亲密和疏离。后者也叫“独立”、分化。换句话说,家庭关系由两种力量所决定,一种是合心力,一种是离心力。当合心力大于离心力的时候,表现为亲密;当离心力大于合心力的时候,表现为疏离,或者独立。
女性合心力比较大,男性离心力比较大。
也有人把情感关系分为三种:友好,不友好,没关系。友好就是亲密,不友好就是对立或对抗,没关系就是疏离,实际上就是在“亲密”和“疏离”之间加进一个“对立”。有了对立,家庭关系一下子就复杂了起来。两个人在一起吵吵闹闹,像仇人似的,分又分不开,说他们亲密又互相排斥,说他们疏离又难分难舍。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敌对共生”,或矛盾性依恋。
对立是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如果两个人的合心力和离心力是相同的,关系就是协调的。例如,两个人都是合心力大于离心力,关系就是亲密的;两个人都是离心力大于合心力的,关系就是疏离的。如果两个人的合心力和离心力不相同,一个人合心力大于离心力,一个人离心力大于合心力,一个要亲密,一个要疏离,就会陷入“追和逃”的关系。当一个人追得太紧的时候,另一个人觉得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犯,他会感到不舒服,用力把对方推开。对方被他推开了,人际距离远了,觉得不舒服,又会使劲地靠过来。最后,两个人处于一种胶着状态,远也不行近也不行,冲突不断。
三、深度连接
家庭关系不仅仅是亲和疏、远和近、友好和对立,还有一种神秘的联系,类似于“转世”、“附体”,或者感应。例如,某人性格很像某位前辈或祖先,甚至命运也很像。因此,家庭喜剧或悲剧会一代一代地重演。
这种神秘的联系可以用古老的相似律和互补律来解释。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斯多德发现了联想律,成为联想心理学的先驱。联想律主要有两条,即相似律和接近律。相似律是指,两个相似的东西可以产生联想,也就是从一个东西想到一个与之相似的东西;接近律是指,两个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东西可以产生联想,也就是从一个东西想到一个与之接近的东西。接触也是接近的一种,长期接触会互相配合,形成互补。因此,接近律也称接触律、互补律。
后来,文化人类学研究发现,原始人的巫术所遵循的正是相似律和接触律。原始人认为,两个相同的东西之间存在感应,两个有过接触的东西之间永远存在联系,所以,对一个人的画像施法,可以伤害这个人,对一个人的头发或穿过的衣服施法,也可以伤害这个人。
家庭成员之间的神秘联系是认同和互反。
外国人喜欢给儿子取父亲的名字,或者给孙子取爷爷的名字。因为名字相同,性格也会趋同,甚至命运也很相似,譬如《百年孤独》。儿子像父亲,孙子像爷爷,这叫认同,也叫“相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