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所研究生会
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会公众平台。旨在分享研究所学生工作动态,研究生科研成果、学术动态、文体娱乐等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岳西网  ·  “领导”这样发微信,千万别理 ·  2 天前  
中国安全生产网  ·  一周事故及安全警示(2024年第48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所研究生会

学术期刊 |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 32卷 2期(下)

地球所研究生会  · 公众号  ·  · 2017-06-12 16:19

正文

应用地球物理学Ⅰ


基于数值模拟的双感应测井裂缝参数定量评价方法

南泽宇, 李军, 刘志远, 张军

为厘清裂缝性地层双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建立裂缝参数评价方法,本文建立了含基岩、裂缝、井眼、双感应测井仪器的裂缝性地层双感应测井正演模型,以Gianzero几何因子理论为基础,结合阿特拉斯公司1503双感应测井仪器开展了高阻背景下低阻裂缝测井响应数值模拟.首先计算了1503双感应测井仪器几何因子,然后根据该几何因子求解不同裂缝开度、裂缝充填流体电导率、基岩电导率条件下双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裂缝开度、裂缝充填流体电导率、基岩电导率对双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归纳了裂缝性地层双感应测井响应规律.采用深感应视电阻率及深、中感应视电阻率比值作为横纵坐标,结合裂缝充填流体电阻率绘制了一套双感应裂缝开度评价图版.通过对图版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裂缝开度评价模型.在采用岩心、成像资料对评价模型刻度以减小几何因子理论计算非均质裂缝产生的误差后该模型可用于求取裂缝参数.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镇泾油田致密砂岩裂缝性储层进行裂缝参数定量评价,评价结果与成像测井评价结果吻合较好.

特低渗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研究——以甘谷驿油田长6储层为例

庞振宇1, 李艳2, 赵习森1, 党海龙1, 李剑1, 段景杰1

特低渗储层油水分布关系复杂、微观孔喉网络分布模式及油水微观渗流机理复杂多变、水驱效率低、开发矛盾突出.可动流体饱和度是精细评价特低渗储层的关键因素,因此,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常规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研究分析甘谷驿油田长6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偏小,平均值为37.42%.微观孔隙结构是控制可动流体饱和度大小的主要因素,粘土矿物次之,储层物性的影响最弱.渗透率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敏感性显著强于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好,孔喉比小,喉道半径粗、残余粒间孔保存较好、次生孔隙发育,粘土矿物含量小,可动流体饱和度相对较高.粒间孔的剩余程度、溶孔及喉道的发育程度等对储层的好坏及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大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孔隙特征参数中,喉道半径,孔隙半径,孔喉比、单位体积总有效孔喉体积与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地震沉积学在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L87井区水下扇体识别为例

齐桓1, 王海2, 董冬2, 姜忠新2, 初启龙2

地震沉积学主要应用地震资料的平面属性特征来研究沉积模式、沉积历史,弥补了资料纵向分辨率不足带来的研究限制,是目前薄层、薄互层砂体平面展布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L87井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薄互层水下扇体埋深大、扇体形态识别困难的问题,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分频处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90°相位旋转后沿层切片定性描述扇体形态,同时结合波阻抗反演定量预测扇体展布,最终总结形成了基于地震沉积学的适合L87井区水下扇体识别的技术流程.

齐家北地区高台子油层油水层识别方法

万乔升1, 李雪英1,2, 赵玉秋3, 杨洋1, 张剑风4, 吕亚娟4

齐家北地区高台子油层为高含钙致密储层,钙质发育导致部分水层的电阻率大幅提高,高阻水层、油水同层、油层在电测曲线上具有相同的电性特征,给以电测特征为解释基础的油层、油水同层的判别带来极大的困难.针对上述解释技术难题,本文在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剥层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各流体类型储层典型的电性特征,将干层、水层、油水同层从其他储层中逐一剥离出来.即依据干层的电性特征,首先将干层与产层区分开;再利用水层识别图版,将水层特别是钙质水层与油水同层区分开;最后利用油层与油水同层解释图版,再将油层与油水同层区分开来.该方法尽可能地降低干层、水层特别是钙质水层对油水同层和油层解释的干扰,提高测井解释符合精度.研究表明:感应测井曲线可反映致密砂岩孔隙中低阻可动水含量,是钙质水层、油水同层解释的敏感曲线;多曲线联合定性识别方法与解释图版相结合可提高油水层测井解释符合率;所建立的测井解释图版精度均达到了90%以上,经过3口实际试油井进行的背对背验证,油层的测井解释符合率达到了100%.

反射地震技术在深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汪杰1,2, 刘振东1,3, 严加永1,3, 徐峣1,3

随着浅部找矿难度的增加,金属矿的勘探将进一步向深部进军.受勘探深度与精度的限制,常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难以准确刻划深部金属矿控矿结构.作为深部探测的核心技术,反射地震技术具有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等特点,正逐步成为解开深部构造矿床勘探难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反射地震技术在深部金属矿勘探中的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了岩石物性基础、三维地震技术、井中地震技术以及正演模拟等方面.这些事例表明,反射地震技术在金属矿勘探中具有很高可行性与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相比于油气行业,现阶段金属矿反射地震勘探无论在岩石物性测量还是数据采集、处理与解释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还需要不断地认识和改进.最后本文就金属矿反射地震勘探应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旨在为我国典型成矿带深部金属矿勘探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利用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压制多次波

王思理1, 胡天跃1, 王润秋2

传统的基于波动方程的多次波处理流程分为预测多次波模型和自适应匹配相减两步,但是在多次波能量和有效波能量交叉时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引入数学形态学滤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获取了较高精度的多次波预测模型后,通过取极值法和相关法获取多次波同向轴形态,并用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在原始地震数据上提取并分离多次波.数学形态学滤波是一种非线性滤波方法,其计算在时域内完成,具有较快的运算速度和良好的并行性.同其他滤波方法相比,在多次波同向轴和有效波同向轴相交时,可以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介绍了形态学滤波的基本原理,并通过简单模型、Pluto数据和实际数据的测试,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利用拟声波约束反演求取泥质含量的新方法及在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中的应用

王伟1, 吕延防1, 付广1, 孙同文1, 王超1, 刘哲1, 曹兰柱2, 胡欣蕾1, 张桓1

在断层圈闭勘探中,对控圈断裂的侧向封闭性评价十分重要.但由于受到钻井资料的限制,目前在少井或者无井地区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对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留楚地区进行拟声波约束反演,利用拟声波反演体提取楚18x控圈断裂两侧38口虚拟井的拟声波曲线,并计算虚拟井的泥质含量曲线;基于SGR算法对断层侧向封闭性进行定量评价,并与两口实钻井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方法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勘探情况,证实了该方法在少井或无井地区应用的可行性.

基于匹配追踪分解和tau-p域拾取的快速高斯束偏移方法

王旭谦1, 杨继东2, 黄建平2, 李振春2

交互式的速度分析是复杂构造探区速度模型建立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使不同的速度模型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和标定,本文基于匹配追踪分解算法和tau-p域同相轴拾取技术,发展了一种快速叠前深度域高斯束偏移方法.根据tau-p域地震同相轴的振幅特征,本文采用匹配追踪算法对地震记录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地稀疏分解,并将分解的时频原子应用于高斯束偏移,以达到压缩地震数据和提高偏移速率的目的.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仅能够对地下复杂构造和高陡反射面清晰成像,而且可使叠前地震数据压缩近数十倍,使深度域偏移的计算效率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一种利用频谱激电数据实部和虚部加权反演Cole-Cole模型参数的方法

吴宇豪1, 李京谋2, 李桐林1, 苏晓波3

频谱激电法(SIP)因具有多参数(Cole-Cole参数)解释异常的能力,一直受到电法工作者的关注.一些学者提出了用电场振幅和相位反演Cole-Cole参数的方法,但由于电场振幅和相位对不同Cole-Cole参数的敏感程度不同,往往导致有些Cole-Cole参数较难反演,特别是频率相关系数和时间常数.本文提出了利用视复电阻率的实部和虚部加权反演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视复电阻率实部和虚部联合反演的策略,并在反演不同Cole-Cole参数时对实部和虚部的目标函数进行不同的加权.模型试算结果表明:这种反演方法不仅可以很好的反演零频电阻率和极化率,还可以显著提高频率相关系数和时间常数的反演效果.

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处理的主要技术方法

徐泰然1,2, 卢占武1,2, 王海燕1,2, 李洪强1,2, 李文辉1,2

深反射地震剖面技术以其探测精度高的优势被作为岩石圈精细结构研究的先锋技术,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因为探测剖面长,地表地形复杂等原因,对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的改进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关键内容.近十几年来,随着探测工作量的增加和处理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不少新思路用以深地震反射数据处理,特别在静校正、速度分析、去噪和一致性处理等重要环节更是优化了原处理技术,提升了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的水平.本文阐述了深反射地震数据的基本特点,结合实例对当前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中使用的主要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比了一些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多油层强碱三元复合驱后驱油效率评价

许文波1, 王震亮1, 宋茹娥2

强碱三元复合驱油技术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展现出了老油田稳产接替的广阔前景.本文借助三元复合驱后取心井和新钻井资料,深化储层认识,评价驱油效率.通过室内岩心驱替、微观驱替等实验的分析,以及应用数值模拟、核磁共振、电镜检测、新钻井的电测曲线等技术手段,研究、评价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储层不同部位的驱油效率,分析了驱油效率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是影响三元复合驱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强碱三元复合驱后驱油效果与三元前对比增加了14.7个百分点,高水淹层厚度增加26.0%,岩石润湿性向亲水性转变.开展三元复合驱后驱油效率因素评价,为工业性推广过程中挖潜调整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完善三元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

带地形三维复电阻率正演研究

薛园兵1, 李京谋2, 李桐林1, 朱成1, 王少博1

在复电阻率法找矿过程中,地形对勘测结果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法二次场模拟研究了带地形的三维复电阻率正演,对求解区域采用不规则正六面体网格剖分,利用不同块体在地表之上的累加来模拟地形起伏的变化.其正演结果与积分方程法得到的结果相比较,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本文正演算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设计了不同正演响应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正演响应结果可以得到:在低频时凹地形对视电阻率曲线影响要比高频时大,而地形对电场相位的影响在高频时更明显.

修正的DOI方法在确定直流电法有效探测深度中的应用

杨彩1,2, 刘盛东1,2, 杨海平2

直流电法有效探测深度的确定是地球物理电法研究的焦点,其与最终数据解释的可靠程度紧密相连,不准确的探测深度可能会造成漏解释或过度解释.修正的DOI(Depth of Investigation)方法被用于确定直流电法的有效探测深度.该方法是在DOI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原始采集数据的两个不同电阻率参考模型的反演结果,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无约束非线性优化方法处理数据,最终得到透明索引指标,从而获得有效探测深度边界.该方法有效规避了人为选用截断阈值来确定有效探测深度的缺点.在工程实例应用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未来直流电法有效探测深度的确定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地震波场射线类正演模拟方法对比

杨晶1, 代福材2

射线类正演方法以其高效,灵活的特点,在复杂地区的勘探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规射线正演方法只考虑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精度较低,且对复杂构造适应性较差;高斯射线束正演方法作为常规射线正演方法的一种改进,同时考虑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且无需两点射线追踪,兼具计算效率和精度;菲涅尔束正演模拟进一步从波动理论角度对高斯射线束的有效半宽度进行了限制,改进了波场模拟的精度和稳定性.对三种射线类正演模拟方法进行理论解剖和分析,在高斯射线束正演方法的基础上,用第一菲涅尔带半径约束高斯束束宽实现了菲涅尔束正演算法.基于理论模型和实际模型,对三种射线类正演方法和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斯射线束正演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菲涅尔束正演方法更加稳定,精度更高,更接近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方法.高斯射线束和菲涅尔束均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适合于对波场模拟精度不高但对运算效率有较高要求的应用环境.

一种基于KPCA的绕射信息分离方法

尹健行1,2, 王真理1, 张平野1,2, 梁瑶1, 舒国旭1,2, 吕尧1,2

在油气勘探的过程中,需要对叠后地震数据中的绕射波信息进行提取,从而得到地下小尺度地质体的信息.本文在前人提出的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绕射波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用了基于核的主成分分析技术(KPCA)的提取绕射波信息方法,即通过构建数据模型,选取核函数进行KPCA运算,并利用不同的主分量进行信号重构,从而达到将绕射波和反射波分离的目的.相对于传统PCA,这种方法对于地震数据中弯曲的同相轴,以及倾斜的界面或者倾斜的同相轴有着更好的识别能力,在提取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精细的绕射波信息.

基于拟微分算子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黏声波方程

张金淼1, 孙文博1, 徐文才2, 李振春2, 孙小东2, 谷丙洛2

由于地层的各向异性与黏滞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方向上的各向异性和振幅值的吸收衰减特征.若简单地将地下介质视为各向同性,实际地质结构的地震波响应可能会被曲解,甚至忽略了有效信息.为了得到深部储层的高精度成像,本文将标准线性固体模型(SLS)扩展到各向异性介质中,并结合各向异性拟声波方程,推导出时间空间域的各向异性介质黏声波方程组,该方程中用伪微分算子来表述地震波的衰减特征.在逆时偏移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高频不稳定问题,文中通过引入规则化算子来构建稳定的逆时传播算子.模型的正演模拟表明该方程既能准确的描述各向异性介质下的标量波的传播规律,又能体现地层的吸收衰减效应.

复杂近地表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研究

张林1, 杨勤勇1, 张兵1,3, 郭立鹏1,2

山前带、黄土塬等复杂近地表地区已成为目前勘探的重点,因其地表起伏剧烈、高差严重等的现象,近地表建模技术严重影响着静校正的准确性.近地表速度建模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层析法,折射法,面波法等,旅行时层析法是目前速度建模的一种准确高效的方法,其基于射线理论,利用地震波旅行时信息来反演地下速度.本文利用初至旅行时层析进行近地表建模,并在起伏异常体模型上进行了近地表建模,模型测试说明了本文中方法在山前带等复杂近地表地区进行静校正等的有效性.

胜利滩海地区新近系河流相储层描述技术发展与趋势

张明振

新近系河流相砂岩是胜利滩海地区主要的储层,储层描述是实现高效勘探开发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滩海地区岩性油藏勘探的历程,分不同阶段表述储层描述技术特点.探索阶段,应用三维地震水平切片技术发现了“人”字形河道砂体,钻探后首次发现了河流相岩性油藏.发展阶段,组合相干数据体切片、三维立体显示和分频扫描等形成了单砂体储层描述技术,使岩性油藏勘探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砂体漏判、误判问题.完善阶段,应用河流沉积微相有序分布特征,提取地震属性参数由沉积微相控制描述储层,提高了精度.油气检测阶段,研究储层含不同流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应用叠前、叠后地震属性预测含油气性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薄互层,预测精度不高.对此,进一步提出了针对薄互层的叠前储层描述和油气检测的发展趋势.

少井区鲕滩储层敏感地震属性优选及预测

赵虎1,2, 罗磊2, 杨天2, 张俊杰2, 钟克修3, 胡雯雯3

全球油气资源中碳酸盐岩油气藏所占比重很大,碳酸盐岩油气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的礁滩中,对于鲕滩储层横向预测,以地震属性预测方法最为常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震属性都能很好的反映储层特征,这其中必然要涉及到属性优选的问题.但是对于井位很少的工区,常规的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无法准确的优选属性.因此本文在结合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少井区基于模型的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根据鲕滩储层典型的地震剖面,建立正演模型,分析地震属性与鲕滩储层厚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优选地震属性,为提高勘探前期区块的地震储层预测精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Logistic统计的模糊法识别储层流体

赵军1, 戢宇强1, 陈辉1, 何胜林2, 王迪1, 张海荣2

在测井储层评价中准确识别储层流体性质是其关键.但当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并不特别明显时,只采用常规测井识别方法不易准确区分气水层.为此,综合运用常规测井和试油资料,选取反映气、水层特点的特征参数建立划分气层、气水同层及水层的模糊综合判别因素,利用Logistic统计法确定隶属函数曲线,即首先以Logistic函数为激活函数,利用模糊统计法确定隶属函数曲线;然后结合权重集建立模糊综合判别模型对流体性质进行模糊判别;最后经检验该方法能较准确的判别出水层、气水同层和气层.

致密砂岩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综述

赵军龙1, 刘建建1, 张庆辉2, 屈晓荣2

为了提高地球物理方法在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及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调研,首先梳理了致密砂岩气的概念及其地质特征,其次分析了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在致密砂岩气藏裂缝预测及含气性识别方面的应用,再次总结了评价致密砂岩气储层的测井系列、归纳了致密砂岩气层的测井识别方法及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定量计算方法,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表明,地震方法是致密砂岩气勘探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不仅能有效地预测裂缝发育部位,还可以识别致密砂岩气藏;地球物理测井评价致密砂岩气藏具有纵向分辨率高、微观特征研究精度高的优点;基于岩石物理分析,将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有机结合,实现不同尺度信息融合,借助于非线性数学方法及非平稳信号分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致密砂岩气藏勘探评价效果.

应用地球物理学II

高密度电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以江平圩幅为例

陈松1, 余绍文1, 刘怀庆1, 漆剑2, 刘道涵1

防城港地区地下水资源匮乏,季节性缺水尤其严重,为了查明优质的供水水源,我们选取高密度电法作为勘探手段.高密度电法是用物探手段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其工作效率高、施工简单以及推断解释准确等优点,在水文地质领域应用广阔.本文概述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装置类型和数据处理流程,给出了电阻率反演的基本步骤.选取了典型砂岩地区的实测数据反演研究,并与钻孔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利用高密度电法,能够较准确地获取区内地下水含水层的埋深、厚度、空间展布形态;(2)偶极-偶极装置比温纳装置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更有利于进行水文地质调查;(3)圈定了典型的低阻异常区,验证了低阻异常区位于江平幅侏罗纪承压水储水构造层,出水量较大,验证了反演推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通过本次工作,说明了高密度电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的应用效果,查明了该区较大的一处供水水源,为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于Gabor变换反褶积技术在渤海某工区的应用研究

金明霞, 张冰, 易淑昌

使用常规的Wiener反褶积必须假设震源子波在地层旅行过程中是平稳的即一成不变的,这个前提条件与实际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差别较大,而基于Gabor变换反褶积技术考虑到地震能量的衰减、子波的形变等非平稳性特征.地震道在Gabor域可因式分解成三项即震源子波、衰减函数和反射系数,该技术设计POU窗函数,并利用此函数在Gabor域对地震信号进行局部时频分解.Gabor域反褶积算法在Gabor域通过除以衰减函数和震源子波的乘积来估算地层反射系数,然后再做Gabor反变换可求得时间域的地层反射系数.理论模型的测试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均表明,与Wiener反褶积相比较,基于Gabor变换反褶积可补偿中深层的能量衰减并因此拓宽有效频带和提高时间分辨率.

地震海洋学回顾与展望

林兆彬, 胡毅, 蔺爱军, 许江

地震海洋学是利用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来研究海洋水体温盐结构的一门新兴学科.相对于传统的物理海洋学测量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该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水平方向的分辨率,并具有短时间内对整条海水剖面进行快速成像的特点.本文论述了地震海洋学在温盐反演、海洋内波、涡旋、海洋混合参数提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并就水体的浅层结构地震影像分析及地球固液系统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今后地震海洋学有望在温盐剖面反演新算法、浅层水体结构信息的探索、固体地球与海水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等方面取得进展,而新时期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有赖于不同观测手段的联合调查与分析.

应用抛物线Radon变换去除海上小道距斜缆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中的虚反射

刘菲菲1,3, 潘军2,3,4, 李西双3,5, 刘保华3,6, 栾锡武2,3,4, 周瑶琪1,3

虚反射的去除对于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剖面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海洋小道距高分辨率斜缆地震资料中虚反射速度低的特点,应用抛物线Radon变换进行去除.实际处理效果表明,经抛物线Radon变换处理后的叠加剖面,其虚反射去除效果明显,剖面信噪比得以提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高分辨率地震的虚反射能够与有效波分离的主要因素是斜缆采集,小道距对处理也产生积极影响,炮间和道间的插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处理的效果.

利用探地雷达精确探测铁路路基含水率

刘四新1, 蔡佳琪1, 傅磊1, 冯彦谦2

冻胀是寒冷地区铁路运营的一个重要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查明铁路路基地下含水情况.对于铁路路基这种水平层状介质,利用探地雷达共中心点法测量数据,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速度分析获取,通过Dix公式转换求取层速度后将其转化为介电常数,利用Topp公式可得到该点地下含水率.将多个共中心点的含水率进行插值,可得到地下含水率剖面.然而由于铁路路基的地层具有浅薄层状的特点,这使得速度分析中存在各种干扰.利用GPRmax软件进行正演模拟,发现随着偏移距的增大多次波及折射波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为解决这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并提出在速度分析中的采用最优化角度消除多次波及折射波影响的办法,提高了处理精度.利用该技术处理实际数据,处理结果与常规激发极化法异常位置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地质雷达有限差分逆时偏移方法研究

鲁兴林, 钱荣毅

地质雷达技术是用于研究水文、环境与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技术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检测道路和建筑内部结构,探测冻土层、沙漠沙丘演化特征,进行地质灾害和考古探测等.具有探测速度快、分辨率高和探测结果直观成像的优势.但由于受到介质横向速度变化,孤立块体的绕射波和倾斜界面复杂反射波的影响等,在雷达探测剖面上经常难以真实地反映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偏移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成像的真实性.逆时偏移能有效地利用回转波、多次波成像,使反射波准确归位,绕射波完全收敛,是一种受横向变化影响小,倾斜界面成像精度高的偏移方法.本文推导出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TM波方程的有限差分格式、稳定性条件和PML边界条件,并编程实现有限差分零偏移距逆时偏移算法.两层模型和空洞模型的逆时偏移剖面与对应的原速度模型完全相同,有效地验证了有限差分零偏移距逆时偏移算法的准确性.相比于两层模型和空洞模型的Kirchhoff偏移剖面,逆时偏移剖面能更有效地提高垂直界面和空洞底界面的成像分辨率,更真实地反映两层模型和空洞模型的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信息.

一种针对物探应用的多机并行计算框架

潘英杰, 马青坡, 杜清波, 王汉钧

并行框架可方便利用现有计算资源组建“私有云”实现石油物探的高性能计算.该框架可在windows、Linux上运行,能发挥多机、集群乃至异构设备的硬件性能,适应地震采集室内和野外软硬件环境多样、差异大的现况.并行框架采用“平台+插件+工作流”方式实现,并利用“平台+插件”的方式提供可靠的多机运行环境;定义了一套通用插件接口,用户可以在不修改程序主体的情况下,以插件方式实现不同的并行算法,并“即插即用”的利用并行框架实现多机并行计算;实现了一套针对物探应用的多机并行计算过程规范,不但可定制复杂的作业流程,而且可以按流程来组织插件和网络资源高效的运作.并行框架以一种通用技术手段解决了物探算法种类多样、算法流程复杂、多机实现困难的问题,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基于此框架已经完成多个课题并行程序的开发与应用,极大的节省了计算时间.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探地雷达海冰探测

任政委, 查恩来, 龙慧, 刘文增

环绕着南极大陆陆缘海冰隐伏冰裂缝发育,严重威胁我国南极科考海冰运输的安全.探地雷达可以精确、快速、有效探测海冰层序空间结构、隐伏冰裂缝两翼形态、冰裂缝的分布范围等关键要素.探冰队对拟选东部线路约22 km进行雷达探冰作业,新发现规模较大隐伏冰裂缝5条.评估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海冰卸货运输路线,为科考船“雪龙”号上大量物资、科考设备和重型装备安全运抵中山站保驾护航.

陆架浅水区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

施剑1,2,3,4, 刘江平1, 陈刚5, 刘俊3,4, 刘欣欣3,4, 王小杰3,4

陆架浅水区是我国海洋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对于陆架浅水区地震资料,自由表面多次波为主要的多次波类型.浅水区自由表面多次波能量强、周期短、阶次高,近偏移距处直达波和海底反射难以区分的特点使得基于反馈迭代的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或是基于多次波周期性的预测反褶积方法应用效果不佳.本文将自由表面多次波分为水层(海面和海底间)多次波和非水层多次波.对于水层多次波,使用确定性水层多次波压制方法,该方法能够适应浅水区较差的近偏移距插值结果.阐述了方法原理及实现过程.在水层多次波压制后切除海底,使用传统的反馈迭代多次波压制方法来压制非水层自由表面多次波.来自东海陆架盆地的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这一处理思路能较好地压制自由表面多次波,有助于提升陆架浅水区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研制浅层地震勘探用机械冲击震源装置

王尧葵1, 徐双成2, 赵峰华1, 于翔3, 张启升4

浅层地震勘探是获得城市建设工程地质信息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本工作尝试设计一种适用于城市建设的机械冲击震源装置,以有效地获取城市建设区域的地层结构信息.针对常用震源存在的三种主要不足,该装置实现了三个设计目标:(1)能够产生足够的冲击力来保证接收端信号的可信度.针对大锤冲击能量较弱的问题,改变装置中压缩弹簧的动能来调整冲击能量;(2)便捷高效.针对可控震源结构复杂、价格昂贵,该装置具有机构简单、可靠性强和操作方便的特点;(3)安全环保.针对爆炸震源的冲击波过强和炸药燃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冲击锤利用弹簧力和自身重力作用到受力板上.完成了模拟和现场实验验证:(1)对系统的关键部位选材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确保其能够承受相应负载,有效完成工作;(2)现场实验结果显示能够满足浅层工程地震勘探的深度要求.

南海东部几种典型海底地貌特征的研究与认识

吴海京, 年永吉

近年在南海东部80~1500 m水深区进行了许多场址的工程物探调查项目,基于对这些项目侧扫声呐地貌资料的解释和研究,本文对研究区内的几种典型地貌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区内海底地貌特征分布广泛、种类众多,其中常见的底质异常、沙波、海底光缆、硬质海底、崎岖地形与滑坡、断层等是研究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貌特征.本文目的是通过研究不同区块、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提高对海底地貌特征的认识,分析其对于海底工程活动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和影响,有效提升地貌资料研究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以后在类似区域进行海底灾害地质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反演方法研究及在水平井中的应用

张国华1, 张伟1, 吴意明2, 刘保银3, 徐大年1, 张中庆3,4, 杨玉卿1, 张宏伟1

针对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仪器测井响应特征进行考察,提出了水平井和大斜度井多层界面三维电阻率反演方法,获取准确的水平井/大斜度井地层电阻率剖面和井眼地层位置关系,为储层评价提供可靠依据.以哈里伯顿ADR方位电阻率测井数据为例,利用基于Marquardt方法的三维电阻率反演方法计算地层电阻率和多层边界距离等参数,数值模拟及实际处理井结果显示,反演方法精度较高,反演结果准确可靠.多层界面三维电阻率反演对储层精确评价和储量复算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时地质导向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信息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编辑:贾源源、刘翰林
审阅:杜柠、陈婷、李佳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