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鲸出海
白鲸出海,泛互联网出海服务平台,白鲸专注于具备互联网属性的行业、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出海,包括应用、游戏、电商、区块链、智能手机及硬件、旅游、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教育、体育和金融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约会交友公司Bumble股价暴跌,「Poke ... ·  昨天  
深圳新闻网  ·  百度发布2024年财报 ... ·  2 天前  
阿里开发者  ·  K8S异常诊断之俺的内存呢 ·  2 天前  
白鲸出海  ·  YOTO把儿童听书APP做成了音箱,一年卖出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白鲸出海

换个名字获客成本降到不足1美金,“大神”又推火了一个AI App?

白鲸出海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25-02-17 22:00

正文

增长玩的很溜,但产品内核呢?


出品 | 白鲸出海编辑部

作者 | 殷观晓

编辑 | 李爽

大量创业者涌入 AI 创业时,有一个典型特征,虽然早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更容易出现新气象的平台,却是在 web 端,这体现在教育、图片&视频等多个领域。

原因主要有 2 个:

一是大多数的 AI 产品,并不直接 toC,最多也就是个人生产力工具,更多在 PC 场景,所以在 web 端会更方便一些;

另一个则主要是增长成本,AI 早期,多数产品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App 端的增长,除非走大运,否则自然量占比极少,需要真金白银去投放广告,风险太大。

这也就导致如果谁能把 AI App 的低成本增长做好,就拥有更多试错机会、也就有更大概率走向成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个 toB 的账号,之前一篇关于 17 岁高中生做 AI App 入账百万美元的稿子能有 10w+ 阅读量的原因,更详细的信息可参阅之前的选题《 17 岁高中生做 AI App,不到 4 个月入账百万美元,独立开发者迎来春天? 》。

而如果说年轻创业者还是主要在走社媒上发现趋势+借助网红分发产品的“常规”路子,老一辈创业者的操作则要更骚气一些。

一、Nikita Bier又来了,
把一款AI健康App的CAC降到不足1美元

之前,编辑部同事报产品异动的时候,有一款 App 很会搞噱头,叫做 Death Clock,用 AI 预测死亡时间,但当时我们也没多做他想。后来产品最高到了美国健康类 iOS 下载榜第 6,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成绩。直到最近,我们刷到产品背后顾问 Nikita Bier 的一些分享,经过他一系列骚操作之后,这款产品的 CAC(用户获取成本)降到了 1 美元以下,这对健康类 App 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根据行业信息,健康类 App 的获客成本在几美元到几十美元之间。从这个角度,Death Clock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价值。

Death Clock 最高排名,iOS 美国健康分类榜下载榜第 6 位,前后都是月流水百万美元、甚至大几百万美元的产品 | 图片来源:Nikita Bier X分享
“死期预测”撬动自发传播,

AI 健康产品的社交式增长

如果是社交领域的创业者,多少应该有些熟悉 Nikita Bier,他的经历也算成功吧,创业做的2 个青少年匿名社交产品 tbh 和 Gas,先后被 Meta 和Discord 收购,tbh 在七八年前就卖了 1 亿美元,但确实 2 款产品因为方向比较敏感,被收购后也都以关闭收场。

但结局不论如何,这些经历让 Nikita Bier 对 toC 社交产品构建及增长积累了不少经验,甚至在 2024 年以 AI 健康产品 Death Clock 顾问的角色,将社交产品的增长经验复用到了增长难度非常高的健康赛道。

在 Nikita 看来,健康类产品是非常难做增长的,因为这类产品的 使用场景偏向于个人私下使用、而且偏向年长一些的用户 (这里应该是和他之前一直做的产品面向青少年受众对比),这两点特征导致健康类产品很难形成口碑传播,也就是说,每个用户都需要真金白银买来。

而根据我们对于健康类产品的观察,另一个难做的点在于, 用户使用这类产品的前提是需要建立很强的信任感。 例如我们之前去关注冥想类产品的时候发现,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健康类产品的推广,已经上升到品牌向,例如 Calm 请的是詹姆斯来做营销活动,比拼的是高大上。当然,这些高成本对应的是获取用户信任后实现高流水, 美国 iOS 健康分榜畅销第 18 名左右的产品全球月流水都在百万美元级别 ,这在非游戏 App 里绝对是吸金品类。

而 Nikita 这回则通过一些简单的骚操作, 给用户闷头使用的健康类产品赋予了社交互动的体验、引发用户口碑传播,并且借此进入了主流媒体视野实现品牌传播。

具体操作上,首先 Nikita 先把 App 名字改了,之前叫做 Most Days,Nikita 大手一挥改成了 Death Clock。在功能上,对应 App 名字,加入了一个基于调研问卷预测死亡日期的功能。

调研问卷之后,产品给到的
死亡日期预测 | 图片来源:Nikita Bier X

我们去测试了下产品,预测死亡日期,主要是通过年龄、性别、饮食和运动习惯、社会关系、身体检查、和几个常规的身体指标,例如胆固醇、血压等等来进行寿命预测,为了有足够的噱头,预测的死亡日期精准到日,但给用户用来分享的卡片虽然整体色调暗淡、但画风诙谐幽默,对冲了压抑感,在社媒上形成了一波与朋友比拼谁活得更久的“竞赛”。

用 Nikita 自己的话来说, 这是一波将 personal data 变成 shared story 的典型操作。

从增长层面,我们结合广大大的投放数据(渠道、展示估值)、以及点点的下载数据,Death Clock 的整体路径大概是先启动 ASA 投放,然后在社媒上(先 TikTok、后 Instagram)推热死亡日期预测的视频,同时继续投放 ASA 拿到下载,两波操作下来拿到一定成绩和一定社媒热度之后,在 2024 年 11 月 30 日被 Bloomberg 最先报道,然后各家媒体跟上。1 月份 Nikita 又用个人 IP 再造一波声量。一套组合拳下来,App 从上线至今一共拿下 60w 的下载。

娱乐化带来的流量、没能完成商业化落地

经过大半年的运营(产品在 2024 年中上线),Death Clock 在进入 2025 年之后,DAU 均值维持在 1.2 万左右的水平。上线至今总计产生了 13 万美元的收入,RPD 在 0.22 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在健康类 App 里面是相对较低的,例如前些日子比较火的 Cal AI,RPD 在 1.6 美元左右的水平、之前一直关注的一些睡眠类产品如华人团队做的 Shut Eye,RPD 也在 1.75 美元。对于健康类 App 来说,RPD 的理想数据应该在 1 美元以上。

结合其 IAP 以及美国用户的评分详情来看,产品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从点点数据导出了 117 条来自美国用户的评价, 评分非常两极化 ,1 星评价和 5 星评价分别占比 44% 和 39%,占比八成半。1 星评价的主要吐槽在于付费陷阱(3 天免费使用但即刻收取年费)、App 崩溃,5 星评价则主要在夸和朋友比较死亡日期的娱乐玩法、以及 UI。

Death Clock 内购项目情况 | 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这些问题也反映在 IAP 项目上,Death Clock 的前几个内购项目都是年费或者打折年费,对于订阅 App 来说是比较少见的。

观察产品的话,我们发现 Death Clock 做得好的地方在于,注册到付费转化的环节,Death Clock 的设计是做好调查问卷等待死亡日期预测结果,同时给到现有习惯和更好生活习惯的预期寿命对比、以及预测用户变老的样子,来给用户多重“心里震撼”。

在心理上,其实是能够把用户向付费边缘狠狠推一把的,但稍微回到理性,在最后一个转化页面,App 提供的改善计划, 价值明显不足,全但不精准 (促使用户付费转化的最终一步是提供的“长寿计划”,分别涉及到的是营养补充剂、疾病筛选、就医建议、健康设备建议、以及行为习惯目标等等改善点)。IAP 项目以年费为主,或许真的与订阅页面的一些不当操作有关。

很难让用户感受到价值的“长寿计划” | 产品截图

而在两极化的用户评价之外,一些更“冷静”的用户,也反映了不少产品力的问题。 大量用户反馈 App 崩溃、还有用户反映在自己没有糖尿病信息输入的前提下,App 给到了用户关于血糖的建议,这对于用户信任都是致命问题。

用户反映自己并没有输入糖尿病的相关信息,
但却得到了购买血糖检测仪的建议 | 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整体来看,Death Clock 的增长可圈可点,其中也能看到 Nikita 做了 10 年 toC 社交产品总结经验的实际落地,如他之前提到实现“逃逸速度”的关键经验,一次 App 会话触发 7 位新用户打开产品,又如果激活率足够高、注册流程较长也可以接受(接近 30 个问题的调研问卷来预测死亡日期已经给了用户足够高的离开成本),但是 App 本身的技术和能力貌似并不能让用户心甘情愿付费(这可能与创始人之前做了多年心理健康没能跑通市场,之后才转到生理健康方向有关)。

健康是一个太过于庞杂的问题,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也许是选择了死亡日期预测的引子,导致解决方案大而全、但不够深,也导致了用户觉得“不值”。

在火了一阵之后,Death Clock 又到了健康分榜下载榜 200 名开外的状态,截至发稿前又投广杀回了 22 名,在成本足够低之后,收入所依靠的产品价值可能也需要再精准定位。

写在最后
其实,AI 来了之火,toC 类产品里面, 健康方向算是有所斩获的。 之前我们报道过 4 个月拿到百万美元的 Cal AI,如今已经到了接近于月流水百万美元的水平(从 2024 年 7 月的 20 万美元月流水到 2025 年 1 月的 90 万美元月流水,翻了两番不止),又如国内团队做的 Stress Watch,每个月也有几百万人民币入账。而这 2 个 App 切入的问题都更细,计算食物的卡路里、监测人的压力水平,与视图以猎奇概念覆盖泛健康领域的 Death Clock 相比较,它们通过锚定更垂直的场景、提供更详细解决方案,也更容易给到用户一定的价值感。

2024年年初至今 Cal AI的全球

日流水变化 | 图片来源: 点点数据

如 Nikita 自己所说,初始锚定的用户群要足够精准、小不是问题。擅长增长的 Nikita 可以帮助产品起步,但可能无法帮助产品走得更远。概念创新距离商业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推荐阅读

AI语音,真的有感情了?

加了AI,这款产品下载量压过赛道No.1

前字节AI项目负责人创业,两个月曝光3个新游戏

6款产品总流水过亿、出海厂商上榜,谁在领跑混合休闲赛道?

作业帮“制霸”全球,头部语言产品吸金能力堪比中重度游戏|AI教育出海洞察第一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