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车厘子的保鲜运输、价格降低、食用注意事项以及有关车厘子的一些误解。文章指出,车厘子通过采摘后水冷、气调库调节氧气浓度、全程冷链运输等物理条件进行保鲜。价格降低主要是因为南美进口水果的丰收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同时,文章也澄清了一些关于车厘子的误解,如打药问题、铁中毒和氰化物中毒等。最后,文章给出了食用车厘子的健康建议。
文章澄清了有关车厘子打药、铁中毒和氰化物中毒的误解,解释了车厘子本身不借助化学成分,只靠物理条件就有极强的保鲜能力。
文章给出了食用车厘子的健康建议,包括不宜空腹食用、一次性不宜食用过多以及从冰箱里拿出来后放一放再吃。
春节将近
人们开始置办年货
今年
#车厘子价格被打下来啦#
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
有网友问
车厘子漂洋过海二十多天不坏
回家一洗放不了两天就软了
是不是打药了?
空运几十个小时 海运二十多天
车厘子远渡不坏
原来因为这三招↓↓
1.采摘后先进行水冷,降低呼吸速率
在采摘时,果林温度在20℃~25℃,采摘后会将果实放在1℃的水中降温,这样不仅能降低虫害,也能降低果实呼吸速率,延长保鲜时间。
2.进入气调库,调节氧气浓度抑制呼吸保鲜
挑拣之后要进入气调库,调节氧气浓度,在包装袋中打入二氧化碳,抑制呼吸。无光条件下,果实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车厘子就“憋休眠”了。
3.全程冷链运输更保鲜
最后,将车厘子封装在0.04~0.06mm厚的聚乙烯袋中进行封口,海运全程冷链来到中国。
零售环节温度上来后,车厘子“醒了”,这个时候零售方需要打开包装,让车厘子透透气,使二氧化碳下降,
家中我们买到“坏果”很大程度是二氧化碳过高所致。
总的来说
车厘子本身不借助化学成分
只靠物理条件
就有极强的保鲜能力
打药?
其实,没必要
近日
载有南美进口水果的“演奏者”轮
在大连集装箱码头开启卸船
4400吨新鲜智利车厘子
到了
农业农村部分析师表示
国内市场车厘子以智利车厘子为主
智利车厘子大丰收
空运变海运
供应量充足
运输成本降低
车厘子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
有网友说吃车厘子出现
胃痛、拉肚子
甚至还有人称
车厘子吃多了
会造成铁中毒、氰化物中毒
这到底怎么回事?
1、车厘子吃到铁中毒,要吃300多公斤
铁中毒是由于摄入铁过量引起的,一次摄入铁量达到和超过每公斤体重20毫克时,即可出现急性铁中毒。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来说,大约是1200毫克铁。
不过,车厘子的铁含量只有0.36毫克/100克,以此计算,
要达到出现铁中毒的量,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大约要吃333公斤。
2.氰化物在车厘子中含量非常低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车厘子的核仁也的确含有氰苷。不过,
果肉里不含氰苷
。每克车厘子核仁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微克,人们一般不会有意去吃车厘子核仁,因此
车厘子核使人中毒的情况非常罕见
。
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剂量大约是每公斤体重2毫克左右,网上说吃少量车厘子就中毒,其实不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