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研究
“一号在手,投资无忧!”此微信公众号为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权威发布平台,力求信息及时、准确,是您投资好帮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研究

【债券】社融增速因地方债置换致技术性高估,未来有望迎来新常态

中信研究  · 公众号  ·  · 2017-10-25 08:00

正文

——明明,章立聪,余经纬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投资要点。社融保持高速增长, 与M2和经济走势有分化。9月份数据已经公布,社融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今年增速整体高于2015年和2016年水平。与社融保持高速增长相应的则是经济数据的平稳以及M2增速的持续走低,尤其是社融与M2增速之间的分化,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市场上对此的解释主要集中在M2本身,并没有说明为何社融能够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从地方债务置换出发,我们认为地方债置换导致社融基数减少,当前社融增量被高估。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被纳入到社融的统计口径当中,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直接融资则不计入社融。在地方债置换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保持不变,但置换债的发行导致等量资金从社融中剥离。今年以来置换债发行相较于去年有所放缓,社融技术受技术性影响减少的幅度减小,因而社融整体增速水平提升。将置换债考虑进社融之中后,我们发现从2016年4季度以来的社融增量被一定程度高估,与社融增速提升的时间相对应。考虑置换债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社融同比新增5388亿,相比于官方口径的22090亿,高估数额达到1.67万亿,占前三季度官方口径累计新增社融10.66%。而2016年新增社融则被低估了约3870亿。考虑到2016年与2017年的差异,当前社融的高增速应当有相当一部分源自于置换债引起的技术性调整。

 

预计地方债置换2018年完成,社融增速有望迎来新常态。今年置换债的发行额度预计约三万亿出头,即使四季度能够将额度用尽,发行量超过前两年的水平,地方债存量债务仍剩余约三万亿。预计2018年整体发行量与今年应当相似,结合之前的分析,2018年社融增速有望回落。考虑到当前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收紧要求其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完成之后的社融将会更少地包含政府相关融资,从而迎来新常态。

 

今年以来社融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受2016年大量发行置换债导致的社融基数减少而技术性提高,再考虑非标融资统计口径不全等问题,当前社融增速存在一定程度被高估,相应的社会融资需求也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性。当前债市经历过短暂的调整后趋于平稳,市场从短期悲观情绪中回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稍有回落。目前来看,资金维稳期尚未结束,截至10月24日当月流动性累计净投放6985亿元,短期内流动性宽松环境有所保障。但由于重要会议结束后流动性投放力度可能难以保证,加上四季度财政支出由于前期高赤字可能受到掣肘等因素影响,年末流动性可能有边际收紧的势头。我们仍然坚持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3.6%顶部中枢的判断不变,但要注意可能由于流动性紧平衡而导致的震荡行情。

 

可转债市场点评。10月24日转债市场。转债指数收于110.95点,上涨0.60%;平价指数收于88.45点,上涨0.34%。31支上市可交易转债,除4支横盘外,12支上涨,15支下跌。其中,除九州、江南、辉丰、以岭EB横盘外,光大(0.64%)、宝钢EB(0.39%)、国资EB(0.37%)领涨,久其(-0.42%)、洪涛(-0.32%)、广汽(-0.27%)领跌。31支可转债正股,除1支横盘外,13支上涨,17支下跌。其中,除格力地产横盘外,新华保险(1.91%)、上海建工(1.59%)、蓝色光标(1.55%)领涨,上海电气(-1.84%)、永东股份(-1.36%)、桐昆股份(-1.27%)领跌。

 

周二沪深两市同向变动,尾盘上证综指上涨0.22%,深证成指上涨0.29%。在经历了前一周估值短暂企稳之后上周市场股性估值水平略有压缩,整体依旧围绕15%这一中枢波动,但波动幅度明显增加。再次强调,短期由于各种外生因素的干扰,转债供给节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供给加速趋势不改,我们依旧重申未来估值中枢下移波动加大的判断。估值短期无法形成正贡献,个券正股表现成为重点,特别沪深两市分化走势短期再现,转债择券更是关键要素。前一周周报中,我们明确提示的非银金融、汽车以及化工标的在上周表现突出,这三大板块的短期逻辑均较为坚挺,且正股是机构前期抱团的主力,短期是平抑波动的上佳选择。除去上述三大板块外,还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短期三季报超预期行情,二是中期的主题行情。回到转债个券本身,强股性标的是主要的选择外,我们再次强调低价标的的吸筹布局机会,部分个券历经前期压缩估值的调整后价格已经相对较低,虽然估值尚未具备明显的性价比,但是安全垫已经较为明显,风险相对可控布局的窗口已经打开。总的来说,目前转债市场处于精细择券等待供给的道路上,具体可以关注三一、电气、久其、以及紧紧握住我们近期反复强调三个重点板块金融、汽车、化工行业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个券相关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晨会》报告。


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特别提示: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仅供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在新媒体背景下观点的及时交流。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


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所提供的卖方研究服务主要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在分类结果和分类结果和评级结果评级结果与卖方研究服务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前提下,在接受卖方研究服务前,还应当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对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关于本资料的性质。本资料的性质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该项服务通常是根据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或特点,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中长期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而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投资操作性意见:(1)该项服务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仅代表中信证券研究部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因此,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2)该项服务是一项“标准化服务”,侧重于提供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判断和相对指数表现。其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每一位使用者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目标、需求等个性化情况,也不涉及每一项具体投资决策的“选股”和“择时”判断,因此,不能够将其视为针对特定投资者的、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投资操作建议,也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


关于使用本资料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在关键假设条件下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如:给予个股“买入”投资评级,并不等同于建议在当前时点/当前价位执行买入的投资操作)。(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中信证券对本资料提供的分析意见并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担保或保证。以往的表现不能够作为日后表现的佐证或担保。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情况并配合其他分析手段。投资者在使用该项服务辅助进行具体投资决策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中信证券并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4)为避免对本资料及其对应的证券研究报告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逻辑及其关键假设、投资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使用相关服务。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中信研究(原始ID:gh_294e097afc75)是由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若未经中信证券官方核准,其他任何明示或暗示以中信证券名义建立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官方订阅号,订阅人在阅读、使用相关订阅号信息前还请务必向中信证券销售人员或客户经理进行核实。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订阅人及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中信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中信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报道相关内容”的日常授权。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中信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中信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