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野清一氏为这几尊早期螺发石佛像提供了这样的背景,即《释书·释老志》中所记载的:
太安初,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备历西诸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咸遗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视之炳然,转近转微。
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五名僧人了三尊佛画像来到平城,宣称经由西域时看见了佛影迹及肉髻的灵异现象,当时,各国的工匠都来西域摹写佛影迹及肉髻的佛像,但都不及浮陀难提临摹的佛像好,远去十余步看形象逼真,越近反而越不清楚。
这段史实很值得注意,难提等人带来的宣称在西域临摹的佛像图样很可能在平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互相传摹,形成了一股西域佛影瑞像崇信的声势,影响很大,所以《释老志》才会加以记载。
难提带来的佛像图样今天虽然看不到,这三尊螺发的石佛像按照水野先生的意见,很可能是从难提的佛画摹写而来的。如果这个理论能够成立,就只能这样解释:即螺发佛像的本源是中印度,斯里兰卡地理上属南印度,佛像也流行螺发。而西域此时流行的主要是涡卷发式或者是磨光发式,与螺发佛像不是一个系统。
尽管在5世纪中的平城一带已出现了单尊的螺发佛像,但目前仅仅发现这上述几尊而已,贯穿在云冈石窟中不论是第几期造像上都罕见螺发式样,所有的佛像几乎不外是磨光发式和水波纹发式这两种。可以说,上述三尊螺发像是目前发现有确切纪年的最早出现螺发的佛像。
注意上文中的“见佛影迹及肉髻”一语,佛影迹像已有学者专文考证,而肉髻是三十二相之一,文中特意提及肉髻,可知肉髻也为灵异之相,是僧人禅观时的对象之一。
南朝时,中国与南海诸国交往颇多,梁武帝特遣使到扶南(今柬埔寨)迎请佛发。《梁书》五十四《诸夷列传》载:
(大同)五年(539年)复遣使献生犀,又言其国有佛发,长一丈二尺,诏遣沙门释宝云随使往迎之。
此前大同三年(537年)八月:
高祖(梁武帝)改造阿育王寺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发青绀色,众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旋屈为蠡形。案《僧伽经》云:佛发青而细,犹如藕茎丝。《佛三昧经》云:我昔在宫沐头,以尺量发,长一丈二尺,放己右旋,还成蠡文。则与高祖所得同也。
《广弘明集》卷十五也记有:
闰州江宁县故都朱雀门东南古越城东废长干寺内,昔西晋僧慧达感光,掘之一丈,得三石匣,中有金函盛三舍利并发爪,其发引可三尺,放则螺旋。
又梁简文帝撰《梁安寺释迦文佛像铭》云:“
(简文)帝为知仰,皆规面象,敬摸螺发,式图轮掌
”,说的即是摹造释迦佛的面相、螺发以及手脚掌上的千幅轮相等。
据上述可知,螺发在南朝佛教徒心目中是被认可的标准佛像发式,属于三十二相之一,并具有灵异之相。之所以南朝上下崇尚螺发佛像,并目为定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时中国与南海诸国航海可通,故而中印度和南海诸国流行的螺发佛像可直接影响到长江以南地区,并且传达到蜀地,成都万佛寺和近年来商业街出土的南朝石佛像内中螺发像占了相当的比重,故有学者推断其图样很可能来自建康 。
而黄河流域的佛像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西域流行的磨光佛发和犍陀罗式的涡卷式佛发。
尽管上述几尊流落于日本的北魏石佛像是螺发形式,但除此以外,尚难发现同时代的螺发佛像。现藏绍兴市博物馆的齐永明六年(488)的维卫佛像是南方佛像最早的佛发佛像,但此像的真伪颇有疑问,笔者另有专文论述。从目前发现的佛像看,螺发的出现是稍晚于磨光发式的,从南北朝时期一直到唐宋时代,长江流域的佛像以磨光佛发和螺发这两种发式为主,且以螺发占有相当比重,成为佛像的主流形式,涡卷式佛发偶有所见(图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