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五,万科部分境内外债创了历史新低,这家龙头房企的日子实在不太平。
谁都在揣测万科的资金状况,很难知道它距离安全底线究竟有多远。
就在万科上下努力迎接市场的动荡时,有一个特殊的人正置身事外,那就是万科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
虽然挂着一个头衔,但王石与万科的关联已经减弱,应该不必再操心公司的事。现在带队闯关的,早就换成了他的迷弟郁亮。王石似乎有足够的时间,去干点自己想干的事。
最近,王石就驾着赛艇,在秦淮河上划了一趟。潇洒自在。除了玩赛艇,从时不时发布的微博来看,他的注意力也早不在房地产生意上——要么分享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要么给年轻人提供点忠告,充当一回人生导师,诸如此类。一个月之前,王石还和妻子田朴珺过了一个难忘的结婚纪念日,田朴珺送给他一辆定制版的汽车,并且把两人的亲密互动也分享在微博上。
如果不是万科今年来频频“告警”,这份岁月静好也不会被打破了。
王石2017年从万科退休,除了享受生活,他在事业上也没闲着。再创业办公司、搞私募基金等等,他新创办的公司一度还传出上市消息。不管从其他渠道能获得多少收入,据王石此前参加访谈时透露,他仍然按照以前的工资标准从万科领取退休金,每年加起来有一千万出头。他说,这笔钱足够他生活开支了。
好事者把这段采访视频翻了出来,一边是轻轻松松千万退休金,一边是资金承压的万科,这笔钱王石是不是仍照单全收?
按道理,当年王石的这个退休待遇,并不过分。2017年是房地产行业的高峰时期,万科也不差钱,郁亮当时的税前年薪(包括固定薪酬和年度奖金),就超过千万元。而拿更多的是“经济利润奖金”,这是万科自2010年设立的一项业绩激励标准,郁亮2017年的税后经济利润奖高达1500万。其他董事会高管的年收入也是个庞大数字。对刚经历“宝万之争”的王石来说,当时他选择退休,颇有点让位保身的意思。这种情况下,万科给老董事长一个体面的退休标准,似乎无可厚非。
问题出就出在后来事情起了变化。
从今年2月份开始,万科的资金状况就成为业界关注焦点。行业不景气,房地产公司的好日子一去不返,最开始是高杠杆的民营房企频频暴雷,后来蔓延到万科这样的头部混合所有制房企。截至目前,万科仍然保持着在公开市场的信用,但不可避免受到市场超跌的冲击。
在销售额上,过去三年万科连续下跌,从2021年的6000多亿降到去年的3700多亿。净利润也是如此,去年净利润为121亿,同比降幅达到46%。几乎腰斩。在田朴珺发微博庆祝结婚纪念日的同一天,万科公布了今年前两个月的销售业绩,其中销售面积同比跌了38%,销售金额同比跌了43%。而业绩不好也拖累了股价,有统计说,万科A已经创下了八年多来的新低。
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在备受关注的偿债方面,截至去年底,万科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超过600亿,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则有一千亿。看上去覆盖短债没问题,但不久前万科总裁祝九胜曾表示,剔除预售监管资金和其他受限资金,万科能动用的钱还是很有压力的。
看来,别光说万达要靠卖资产求生,万科盘活资产套现的紧迫性,也不低。
公司日子比较紧张,万科高管们也自觉做出了“牺牲”。从这个月起,郁亮、祝九胜和监事会主席解冻的月薪,降到税前1万元。8位全职董监高还自愿放弃2023年度奖金。不仅如此,实行了十几年的“经济利润奖金”制度,去年已被取消。据新的薪酬机制,郁亮和祝九胜的薪酬,将在参考净利润指标的基础上,再加入股价作为系数。如果万科股价继续跌跌不休,郁亮今年的收入恐怕又要缩水了。
股东们的利益,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出于业绩下滑,以及保留更多子弹应对危机的考虑,万科打破连续31年分红的纪录,决定取消2023年的分红。用万科的话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所有人都得节衣缩食,共同过关。
至于王石是不是也节衣缩食了,目前还不清楚。万科没公开回应过“千万退休金”这个事儿,在财报里也没有提及半句。翻看万科的2023年年报,在一份包含17名董监高的薪酬表单里,税前薪酬最高的是郁亮,仅为127万。还有五名未在公司实际任职的董事和监事,薪酬是0。王石的酬金情况不明,年报里另一份表格或许能看出一二——那是获得2023年现金薪酬最高的五位不具名人士,最高的拿了696万,五人合计拿了2300多万。不知道王石是否身在其中。
从荣辱与共的角度来讲,如果王石的千万退休金缩点水,也很正常。
在房地产行业,万科一向被称作好学生,财务策略比较稳健,信用评价也比较高。同样是营收和利润下滑,相比一些暴雷房企,万科的基本面应该要更优,比如截至去年底,已经连续15年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在银行融资端,这是万科长期最依赖的融资渠道,据称也是正常状态。比如3月份,万科就成功从兴业银行搞定了一笔14亿的贷款。
如果没有过硬点的信用,银行的支持不会那么痛快。
庸俗点说,在眼下这个时刻,远离了万科业务的王石,切身利益仍然与公司紧密绑定。毕竟万科过的好,他的退休金才更加有保障。当然这很可能只是我狭隘的猜测,万科家大业大,支付一笔千万退休金不在话下,不过舆论悠悠,只有业绩真的翻了身,如此花钱才更有底气。轻松拿钱的王石,也才没那么多非议。